每年四月,臺灣文博會總在台北引起熱鬧的話題,文化部持續一年一度提出對於文化鮮明而有力的主張,經歷了「我們在文化裡爆炸」、「從身體創造」的概念演繹後,本屆交棒給策畫2016/2017年台北《白晝之夜》、城市民俗祭典《大溪大禧》的衍序規劃設計主理人劉真蓉擔任總策展人,並邀請文化社會觀察家詹偉雄作為策展顧問,拋出「Culture On the Move –文化動動動」的主題意識,並串聯台北重要藝文基地如華山、松菸、圓山爭艷館、臺北機廠、空總等場域共同響應,形成台北文化廊道,從演變舞台Stage On the Move、 編輯地方Places On the Move等五大項目完整詮釋「動」的涵義。
為此,La Vie特別與這兩位策畫2019年臺灣文博會的核心人物聊聊,了解他們如何切入文化與動的關係,探索他們如何帶來嶄新視野。
Q:以「文化動動動」(Culture On the Move)作為主題意涵的原因,以及發想過程為何?
劉:這次文博會對我來說也是一個自我探尋的問題,我認為「動」的意涵就是藉由思考後展開行動的模樣。經歷荷蘭的留學經驗,荷蘭建築師從自身文化性發展前瞻的世界觀,引領全球的都市設計到文化體驗與經濟體,回頭發現台灣人不太認識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生長的土地,混血文化是我們最大的沃土,這幾年越發現台灣文化多樣性的驚奇,越害怕時間來不及紀錄與傳承,我們能不能認識自我的價值後,在世界的文化市場上創造出台灣獨特的魅力?因此我把這次文博會定義為一個運動,一個可以造成擾動的大事件,但這樣的運動並非要讓大家得到答案,而是能夠引發大家尋找自身的樣貌與真實,造成思考和行為的騷動。「動」是一場文化的運動,透過策展過程重新探勘文化的潛能,也是呼籲大家起身探索的一種號召。
詹:文化建構在日常事件裡,從農業社會、工業革命形塑城市,最後進入精神層次,文化開始融入情感與價值偏好。而現代社會的文化沒有單一主張,反而充滿了各式的意義爭鬥,這種角力可能藉由理性的言語、也可能透過捉摸不定的象徵符號來表達,或者產生情緒性事件,也或許形成意識趨勢。所以,文化的基礎是動態,但我們社會對文化的理解卻非如此,這次文博會就嘗試將文化交鋒的現象攤在大家眼前,正因為如此,真蓉所謂的「擾動(disturb)」也就有了意義。
Q:在「動」的概念下,如何實踐成為展覽內涵?
劉:作為驅動者的角度,我們帶來了更多想要驅動這些事的人。從主題發展出幾個動詞,在華山的概念館便以「演變舞台的direct(編導)」和「編輯地方edit(編輯)」來對接「動」,而空間、時間、記憶、意義這四個面向才是本次文博會真正策展的內容。比如,演變舞台雖然以表演藝術呈現「動」,但重點是參與表演的人物,這些人在創作究極的過程中,深刻挖掘自我與認同,因而能傳承歷史傳統,創造新意義、更揚名國際。於此展館中,展覽成為演出,演出也成為展覽的一部分,讓觀眾可以看見台上3分鐘,台下也許是10年、60年、90年功,這樣的呈現又穿越了時間,讓人得以了解台灣的個性。
編輯地方則找來台灣《The Big Issue》創辦人李取中合作,編輯群進入桃園、台東、屏東與台南四大城市,從關鍵地景、時間儀式、飲食習慣等符號切入,探尋最在地的精神,不僅擾動地方,也用設計思考找尋原鄉地方誌,深入紀錄在地的連結。並由格子、游適任、舒米恩、方序中、游智維五位策展人負責四大城市展館,以「動」的主題意識策畫地方館與連結地方誌,配合徐景亭、吳孝儒策畫的工藝館,以及米力帶來的山海廟集,一切在地的再尋找過程組成「編輯地方」,浮出台灣道地文化風景。請和我們說明台北文化廊帶的意涵,以及和臺灣文博會的關係。
詹:鐵道的發展是台灣文化動盪的起源,對於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前面臨的則是科技網路對文化的擾動,在新、舊動盪之間,我們特別將過往鐵路行經的古蹟標示出來,打造出「文化創新廊帶」,形塑人們對城市發展記憶的串聯,也擾動各時代的空間和集體記憶。
劉:現今的華山、松菸、臺北機廠等,都是從前的產業基地,從整體來看,可以發現過去的「產業廊道」已經變成現在的「文化廊道」,今年嘗試以都市策展的方式串連這些基地,在臺灣文博會中串聯時空與空間的概念。
Q:透過今年文博會的突破做法,希望可以產生什麼影響?
詹:台灣的設計界幾乎全被捲入這場事件,大家相互刺激、多向交流,創造出不可預期、沒到現場可能想像不到的新奇經驗,反映出台灣社會文化語境裡真實存在的高度競爭的動態,藉此讓大家對於台灣的文化視野有全新的想像。
劉: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開始探索自身,文化博覽會是一場共同創作的過程,不論從音樂、表演藝術、設計作品等哪一個切入點,希望激起每一個人有個探尋的起點,藉由文博會試圖啟動文化生成的動態,傳承了台灣的過往,了解自身傳統而有了創新的根本,我們也都成為生活在文化動態中的創造者。
INFO│2019臺灣文博會-文化動動動 Culture On the Move
展覽時間:2019/04/24(三)-05/05(四)
展覽地點:
演變舞台Stage On the Move、編輯地方Places On the Move │華山1914文創園區
文化大學堂School On the Move│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NEXT鐵道博物館Infrastructure on the Move│臺北機場鐵道博物館園區
博覽會-設計品牌Fair On the Move-Design│松山文創園區
博覽會-圖像授權Fair On the Move-Licensing│花博公園爭艷館
更多展覽資訊請至 2019臺灣文博會官網
文│湯侑宸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衍序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