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熱愛生物大自然的男孩,蝴蝶飛舞、昆布魚卵纏繞關係,各種自然態變,都成了他播撒創意種籽的靈感來源。師承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更被其譽為「日本最有能量新銳建築師」的平田晃久,在大師麾下8年間,從仙台媒體中心到表參道的TOD'S大樓,磨練出一身好功夫,其一路以來秉持讓人與自然彼此間產生連結的有機建築理念,充滿想像的感知空間,無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表現手法。
「我試圖創造出建築的整體感,讓經過整合的空間看起來就像是自然生長的現象。人們在深入建築過程雖看不見全貌,卻能在每一刻不斷有新的發現。」平田晃久說道,這位被外界稱作「自然派」的建築大師,隨著在台灣首度舉辦的《人間自然》個展,再度與我們分享他的自然建築理論,暢談過去、現在與未來。
開展當天,換上水墨風格白色休閒西裝的平田晃久,看起來確實有備而來,全白展覽長型空間,如同展區名稱「諸島」般,放置著他歷年來12件完成/未完成傑作模型,穿梭其中,觀者就像悠游於建築海中的魚群,沉浸陶醉在12件各自精采的建築島嶼之美,徜徉感受纏繞的相容性。
過去
將自己比喻為一位播種者,平田晃久熱愛自然生物眾所皆知,儘管小時候想成為生物學家的夢想並沒有成真,然而對生物的狂熱他巧妙地轉移至建築上,「蝴蝶穿梭纏繞於群花縫隙間,如此流動的空間是否有可能化為建築呢?」,是他不斷思考且努力實踐的課題。
在一般人認知中,所謂的建築往往單指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但他想用一種更為宏觀的視角,用生態系來比喻建築,「跳脫人的範圍,我個人試著用宏觀角度,同時找尋建築與自然彼此間相容的關聯。也許建築與自然間,存在著人工與天然的矛盾,然而當我們從高空俯瞰時,整座城市的建築脈絡,在某種程度上其實與大自然所呈現出的交織細節很相近。」。
然而要徹底扭轉城市鋼筋森林印象並非易如反掌之事,為了遇見新的人為自然,平田晃久多年來不間斷嘗試新創意,儘管並非每項巧思都能開花結果,然而卻也留下了痕跡,成為奠定日後作品的基礎。「對我來說,無論是發想過或是未完成的構想,都是重要的種籽,或許我們將其施灑出去,最終並未得到反饋,這些有趣或者說不甚成熟的想像,卻也創作路上不可割捨的一部份。」平田晃久表示。
現在
隨著建築生涯邁進,平田晃久一路上不減對自然熱情,其跳脫以人為本位的觀點去思考建築的設計卻也越臻成熟。以他近期代表作東京「樹木之家」(Tree-ness House,2017)為例,這幢像是成長於都市白色大樹的建物,有規律卻也各自存異。「若要說它很融入周邊社區,或是極為格格不入都可以」,平田晃久如此註解這棟集結他設計精華的白色樹屋。
擺脫封閉住宅空間的既定印象,他將建築闢出許多開放空間,減少其隔閡感,讓其與周邊環境產生對話,當然考量到隱私性,因此他刻意將窗戶、露天陽台以錯落手法表現,向外敞開的窗台分層設計能夠將街廓景致借到空間內,具穿透性的表現手法,讓建物彷若能「呼吸」般。
建築以方塊量體堆疊,「白色水泥盒子堆疊的部分好比樹幹,而朝四面開窗口則好比樹枝,每一隅融入植栽的綠意則能視為枝葉」,猶如大自然裡垂直分布的生態系想像,在這具「纏繞相容美學」的有機形式建築作品中完美體現。
未來
為都市創造出諸多具有機生長、連續性皺褶蔓延的空間,平田晃久所構築的自然建築篇章仍舊繼續譜寫,當問及有哪些欲挑戰的項目,他則笑說希望能創造出一處「像建築的社區」。乍聽之下像是在建築裡開拓出很多生活機能空間,他進一步解釋,「過去我嘗試了許多『像社區的建築』,這裡所稱的『像建築的社區』並非指稱公共型態建築,而是在既有的城鎮裡,創造出更多相容性。」,例如設定相同主題,但設計師們表現手法各自不同,聚集不同設計師的創意,去創造極具宏觀的城市規畫,「這是我未來想挑戰,以建築為出發點的都市計畫。」。
對建築師未來生涯充滿野心,不免也讓人好奇始終秉持「自然力」的平田晃久,對於未來城市樣貌的想望,作為一名專業建築師,他又會如何看待所謂的未來城市風貌?為此,他回答「隨著人口慢慢衰減,10年後或是50年後,我認為城市與自然之間的界線也許不會在這麼壁壘分明。以我常說的『發酵』概念來看,建築與環境間可能會慢慢醞釀成不一樣的面容,因為人口減少的關係,擁擠的城市反而多出了許多空間,而這些空隙則會用自然去填補,彼此間鮮明的差別會更加模糊,甚至可說完全消逝。」。
至於「人間自然」該怎麼定義?平田晃久給了如此答案,「人間」與「自然」並非相對的二元對立,「建築是連接人類生活和未來的線,自然則是纏繞交織其中與環境共存,三者間建立了一種秩序和平衡的關係,而這正是人間自然最精華的真諦」。
代官山猿樂Sarugaku
作為平田晃久經典代表作的「代官山猿樂Sarugaku」商業出租空間案,順應當地起伏的山丘地形,設計了6棟看似分離、但在空間上又彼此互通的建築物,塑造出多重視野的地景,而建築體彼此間的空間,就像是山谷的凹槽,人潮可在其間不斷流動,如同水流般富有生命力。一如他所強調「人、自然、空間」的建築概念。
Taipei Complex
率先亮相「諸島」展區中的「Taipei Complex」,儘管未能建成,但卻是其「纏繞的相容性」理念最佳演繹。在設計上,他刻意避開傳統商場水泥盒子的形象,將封閉空間加入自然元素,演變成一作開闊的複合建築設施。人工的混凝土架構中放入了自然山丘意象,而穿插其中,以台灣傳統屋宅為原型的玻璃小屋,則讓當代建築、自然、傳統文化皆「纏繞」於此。
八代民族傳統藝能傳承館
正開發中、位於日本熊本縣的「八代民族傳統藝能傳承館」(暫名,八代民俗伝統芸能伝承館),將摩登建築融入「八代妙見祭」傳承數百年的無形文化遺產中。建築上使用了混凝土和在地木材構造,在空間上,考量到建築體本身除具有社區中心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存在傳統祭典的神轎,因此出挑非常深的屋簷設計應運而生,而具流動感的屋頂樣式,則呼應著前來此處聚集的人們,同樣是具生命力的有機生態系建築。
Text:Ian Liu
圖片:忠泰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