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田晃久的未來課題!延續人間自然概念欲創造「像建築的社區城鎮」

建築師平田晃久

從小熱愛生物大自然的男孩,蝴蝶飛舞、昆布魚卵纏繞關係,各種自然態變,都成了他播撒創意種籽的靈感來源。師承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更被其譽為「日本最有能量新銳建築師」的平田晃久,在大師麾下8年間,從仙台媒體中心到表參道的TOD'S大樓,磨練出一身好功夫,其一路以來秉持讓人與自然彼此間產生連結的有機建築理念,充滿想像的感知空間,無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表現手法。


人間自然展場空景_「諸島」展區

 


「我試圖創造出建築的整體感,讓經過整合的空間看起來就像是自然生長的現象。人們在深入建築過程雖看不見全貌,卻能在每一刻不斷有新的發現。」平田晃久說道,這位被外界稱作「自然派」的建築大師,隨著在台灣首度舉辦的《人間自然》個展,再度與我們分享他的自然建築理論,暢談過去、現在與未來。


開展當天,換上水墨風格白色休閒西裝的平田晃久,看起來確實有備而來,全白展覽長型空間,如同展區名稱「諸島」般,放置著他歷年來12件完成/未完成傑作模型,穿梭其中,觀者就像悠游於建築海中的魚群,沉浸陶醉在12件各自精采的建築島嶼之美,徜徉感受纏繞的相容性。


建築師平田晃久
 



過去

將自己比喻為一位播種者,平田晃久熱愛自然生物眾所皆知,儘管小時候想成為生物學家的夢想並沒有成真,然而對生物的狂熱他巧妙地轉移至建築上,「蝴蝶穿梭纏繞於群花縫隙間,如此流動的空間是否有可能化為建築呢?」,是他不斷思考且努力實踐的課題。

 

在一般人認知中,所謂的建築往往單指人類賴以生存的空間,但他想用一種更為宏觀的視角,用生態系來比喻建築,「跳脫人的範圍,我個人試著用宏觀角度,同時找尋建築與自然彼此間相容的關聯。也許建築與自然間,存在著人工與天然的矛盾,然而當我們從高空俯瞰時,整座城市的建築脈絡,在某種程度上其實與大自然所呈現出的交織細節很相近。」。

 

 

然而要徹底扭轉城市鋼筋森林印象並非易如反掌之事,為了遇見新的人為自然,平田晃久多年來不間斷嘗試新創意,儘管並非每項巧思都能開花結果,然而卻也留下了痕跡,成為奠定日後作品的基礎。「對我來說,無論是發想過或是未完成的構想,都是重要的種籽,或許我們將其施灑出去,最終並未得到反饋,這些有趣或者說不甚成熟的想像,卻也創作路上不可割捨的一部份。」平田晃久表示。

 

現在

隨著建築生涯邁進,平田晃久一路上不減對自然熱情,其跳脫以人為本位的觀點去思考建築的設計卻也越臻成熟。以他近期代表作東京「樹木之家」(Tree-ness House,2017)為例,這幢像是成長於都市白色大樹的建物,有規律卻也各自存異。「若要說它很融入周邊社區,或是極為格格不入都可以」,平田晃久如此註解這棟集結他設計精華的白色樹屋。

 

擺脫封閉住宅空間的既定印象,他將建築闢出許多開放空間,減少其隔閡感,讓其與周邊環境產生對話,當然考量到隱私性,因此他刻意將窗戶、露天陽台以錯落手法表現,向外敞開的窗台分層設計能夠將街廓景致借到空間內,具穿透性的表現手法,讓建物彷若能「呼吸」般。

 

 

建築以方塊量體堆疊,「白色水泥盒子堆疊的部分好比樹幹,而朝四面開窗口則好比樹枝,每一隅融入植栽的綠意則能視為枝葉」,猶如大自然裡垂直分布的生態系想像,在這具「纏繞相容美學」的有機形式建築作品中完美體現。

 

未來

為都市創造出諸多具有機生長、連續性皺褶蔓延的空間,平田晃久所構築的自然建築篇章仍舊繼續譜寫,當問及有哪些欲挑戰的項目,他則笑說希望能創造出一處「像建築的社區」。乍聽之下像是在建築裡開拓出很多生活機能空間,他進一步解釋,「過去我嘗試了許多『像社區的建築』,這裡所稱的『像建築的社區』並非指稱公共型態建築,而是在既有的城鎮裡,創造出更多相容性。」,例如設定相同主題,但設計師們表現手法各自不同,聚集不同設計師的創意,去創造極具宏觀的城市規畫,「這是我未來想挑戰,以建築為出發點的都市計畫。」。

 

 

對建築師未來生涯充滿野心,不免也讓人好奇始終秉持「自然力」的平田晃久,對於未來城市樣貌的想望,作為一名專業建築師,他又會如何看待所謂的未來城市風貌?為此,他回答「隨著人口慢慢衰減,10年後或是50年後,我認為城市與自然之間的界線也許不會在這麼壁壘分明。以我常說的『發酵』概念來看,建築與環境間可能會慢慢醞釀成不一樣的面容,因為人口減少的關係,擁擠的城市反而多出了許多空間,而這些空隙則會用自然去填補,彼此間鮮明的差別會更加模糊,甚至可說完全消逝。」。

 

至於「人間自然」該怎麼定義?平田晃久給了如此答案,「人間」與「自然」並非相對的二元對立,「建築是連接人類生活和未來的線,自然則是纏繞交織其中與環境共存,三者間建立了一種秩序和平衡的關係,而這正是人間自然最精華的真諦」。

 

代官山猿樂Sarugaku

作為平田晃久經典代表作的「代官山猿樂Sarugaku」商業出租空間案,順應當地起伏的山丘地形,設計了6棟看似分離、但在空間上又彼此互通的建築物,塑造出多重視野的地景,而建築體彼此間的空間,就像是山谷的凹槽,人潮可在其間不斷流動,如同水流般富有生命力。一如他所強調「人、自然、空間」的建築概念。

 

 

Taipei Complex

率先亮相「諸島」展區中的「Taipei Complex」,儘管未能建成,但卻是其「纏繞的相容性」理念最佳演繹。在設計上,他刻意避開傳統商場水泥盒子的形象,將封閉空間加入自然元素,演變成一作開闊的複合建築設施。人工的混凝土架構中放入了自然山丘意象,而穿插其中,以台灣傳統屋宅為原型的玻璃小屋,則讓當代建築、自然、傳統文化皆「纏繞」於此。

 

八代民族傳統藝能傳承館

正開發中、位於日本熊本縣的「八代民族傳統藝能傳承館」(暫名,八代民俗伝統芸能伝承館),將摩登建築融入「八代妙見祭」傳承數百年的無形文化遺產中。建築上使用了混凝土和在地木材構造,在空間上,考量到建築體本身除具有社區中心功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存在傳統祭典的神轎,因此出挑非常深的屋簷設計應運而生,而具流動感的屋頂樣式,則呼應著前來此處聚集的人們,同樣是具生命力的有機生態系建築。

 

 

Text:Ian Liu

圖片:忠泰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開幕!免費入場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睽違六年,日本建築師平田晃久即將來台舉辦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帶來兩個核心建築概念「纏繞」與「迴響」,透過近40件珍貴草稿與模型,深入分享近年創作,同時展現其理論的延續與突破。本展將於2025年2月15日至3月30日在NOKE忠泰樂生活三樓Uncanny登場,開放大眾免費參觀。

平田晃久睽違六年在台個展

平田晃久師承伊東豊雄,兼具論述與設計實力,曾榮獲多項新銳及新秀建築獎項,是日本中生代建築師的重要代表之一。繼2019年的《人間自然》後,忠泰美術館再度邀請平田晃久來台舉辦個展,分享近期的重要創作與理論突破。本次展覽將呈現平田晃久如何將人類角色與自然想像融為一體,探索其更深層的創作思維。

「我們身處的時代,「人類」的概念與生命的世界相連,並不斷轉變著。我想建築亦是如此。然而,新的建築形態唯有在超越以現代為前提預設的人類群像——在各種事物與人類交織互動的臨界處,才能窺見其面貌。」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展開未來建築與居住想像

忠泰美術館的長期藝術實踐「奧夫塞計畫」(Off-Site Project)致力邀請不同創作者離開美術館的既定場域,在非典型的展演現場,以建築與藝術詮釋「Off」的定義。作為2025奧夫塞計畫之主題,觀眾將可以一窺平田晃久的建築哲學,激發出充滿生命力的思考與碰撞,展開對於城市、居住環境的未來想像。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圖片來源:忠泰美術館)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在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舉辦,「纏繞」主題於大階梯空間展出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在NOKE忠泰樂生活3F Uncanny舉辦,「纏繞」主題於大階梯空間展出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迴響」主題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迴響」主題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延續平田晃久一直以來的創作概念「纏繞的相容性」(karamari shiro),藉由對自然界秩序的觀察,來詮釋建築空間的型態,並將建築視為人類、生物與自然彼此纏繞相容的生態系統。本展更進一步探討人類的意識、感知、時空等非肉眼可見的物質,將其轉化成可產生共鳴的建築與「迴響」,試圖探索未來建築的可能性。

忠泰美術館《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迴響」主題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忠泰美術館《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迴響」主題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亮點作品

平田晃久除在日本有許多代表作外,亦在臺灣設計不少建築作品。《物我交織的臨界》展覽精選其最新作品、位於東京原宿的新地標「HARAKADO」,以及多個臺灣在地重要建築案,透過珍貴的草稿與模型,全面展現平田晃久在建築創作中的歷程與變遷。

▸ HARAKADO

HARAKADO於2024年開幕,是位於日本東京原宿的複合式購物商場。整棟建築物以「編織街區」為設計概念,運用大量立體玻璃帷幕打造鏡面效果,映照出外在的天氣變化與人潮車潮,使 建築物如同周邊環境的一部分。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HARAKADO(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HARAKADO(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HARAKADO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HARAKADO (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 富富話合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的住宅建案「​富富話合」,層次錯落的外觀吸引不少行人的目光。在這座建築中,平田晃久利用陽台在建築外部創造出立體且舒適的區域,將光線、微風和雨水溫和地導入這座如同生態系般的建築中。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富富話合(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富富話合(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富富話合(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富富話合(圖片提供:忠泰美術館)

▸ 太田美術館

「​太田美術館」坐落於群馬縣的太田車站前,純白的建物與周邊綠意交織。該展館以促進地方創新發展為設立理念,開幕以來也吸引人潮回流,成為市民匯集的據點。在設計與規劃過程中,平田晃久團隊也多次舉辦工作坊,邀請民眾一同發想、討論,讓太田美術館成為一座市民參與的建築。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太田美術館(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個展《物我交織的臨界》2/15開幕!展覽免費參觀,集結最新力作與多件台灣建築代表作
太田美術館(圖片來源: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平田晃久建築展─物我交織的臨界

展覽日期|2025.2.15–2025.3.30
展覽地點|NOKE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臺北市中山區樂群三路200號3樓)
開放時間|週日至週四11:00-21:30、週五至週六11:00-22:00
參觀辦法|免費參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