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廟會活動眾多,是出名的「藝陣之鄉」。在獲《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的18 項名單中,台南就名列4 項,以單一縣市來說數量居冠!專題製作期間,我們特別實地走訪被譽為台南五大香科之一、且正積極申請成為國家重要民俗的「學甲上白礁遶境祭典」,上白礁遶境保留了半世紀前的特色藝陣及藝閣,也與時俱進引進現代機械發展出獨步全台的「輦宮」神轎。現場,我們看到老中青幼跨世代的參與,除了宗教意義外,也是凝聚在地共識的重要活動。
凌晨四點,夜色如墨,台南學甲集合宮裡已燈火瀅瀅,神明桌旁的黑板宣示著今年度的請示結果:「己亥年上白礁戲文:五虎平西」,這是學甲區年度大事,眾人皆為了慈濟宮保生大帝誕辰的「上白礁」繞境中,「鬧熱」最重要的前鋒陣頭「蜈蚣陣」而忙碌著,而〈五虎平西〉則是神明今年欽點的劇碼,也是這次藝陣的裝扮主題。
學甲上白礁是目前保留最多傳統藝陣文化的慶典活動之一,蜈蚣陣、謝姓獅團、八仙過海是其中最出名的幾個藝陣,其歷史可以一路追溯到清朝,經歷日治時期、戒嚴等政治氛圍打壓,即便只能暗中安排幾頂神轎出巡,此傳統也不曾間斷。近年發展在地文化、尋根熱潮湧起,也讓上白礁聲勢逐漸茁壯,加上蕭壠香、西港香、麻豆香、土城香,合稱台南五大香。
廟埕裡,宋朝歷史小說中平夷壤外的英雄,如今由身著古裝、安坐摺椅等待大人上妝的孩子所扮演,「今年的皇帝呢?宋仁宗在哪裡?」宮廟主事問著,一位年莫10歲的小孩應聲出列,一身黃袍加上精緻的臉譜妝容,隱隱透出這個時代少見的英氣。小男孩身邊跟著掩不住得意神情、衣著新潮的年輕爸媽。從城市返鄉刈香的一家人,一齊在有著Q版龍頭宣傳圖樣的背板前拍照。
學甲集合宮大名鼎鼎的蜈蚣陣,是全台目前唯一仍由人力肩扛、年年定期出巡的真人陣頭。蜈蚣陣的龍頭鳳尾,更是半世紀前的藝閣製作名家「東一藝術社」的邱東軒先生製作。競爭激烈、抽籤選出的36個小孩今年各自化身焦廷貴、笑面虎石玉、人面虎狄青等歷史人物,從凌晨兩點就開始著妝,渾然不覺遶境遊行要到當天半夜才能入廟休息,仍埋頭平板手機遊戲的小小包公,正帶著一臉睡意等待著,現場熱鬧程度,讓學甲一點都不像個人口流失嚴重的偏鄉農村。
台南身為先民渡海的早期開墾區域,一年有著大大小小近300場的廟會活動,「月月進香,歲歲遶境,科科刈香」,是全台廟會活動最密集的地區,素有「眾神之都、藝陣之鄉」的名號。迎神祭典的「藝陣」非常多元,除了主神陣,以及大家熟知的「陣頭」:八家將、金獅陣、宋江陣,還有文人一同參與裝閣,將其優雅化的台灣獨有 「藝閣」。
連雅堂曾在〈詩意〉中提出,「台灣迎神、輒裝臺閣,謂之詩意」,其形式跟中國古代為帝王慶生的臺閣類似,但加入更多台灣特色,以民間故事為主題裝扮,兼具詩意、藝術性、藝旦等多重意涵。「詩意藝閣」如果是前後相接,蜿蜒如蜈蚣,扮裝的孩子安座在每個木條上的,稱「蜈蚣閣」(蜈蚣有毒性,普遍認為有辟邪的功用,通常是為神明開路的前鋒陣);獨立的臺閣,以傳統神仙故事、唐詩宋詞為主,近年也加入台灣近代史等為主題創作,是刈香民眾矚目的焦點,往昔地方人士更不惜耗費鉅資打造、輸人不輸陣「搏面子」的場合…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5月號)
文字 /鄭雅芝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 /趙守彥、學甲慈濟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