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共榮共生,為當今社會面對文化的普世價值,也是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的核心精神。在台灣,文化多元的特色,孕育於獨特的歷史背景及地理位置,原住民、漢人及新住民各自傳承延續,進而相互影響而成,成就了今日台灣的文化樣貌。
談起台灣的文化特徵,除了食的台灣,相信每到春夏之交,那股席捲全台的迎媽祖旋風,早已成為台灣人逢舊曆3月特有的風物詩。這期間,不論在日常的周遭環境,或透過各式的傳媒網絡,喧天熱鬧的鑼鼓聲響,震耳欲聾的鞭炮,還有萬人空巷的迎神祭典畫面,絕對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台灣人迎神賽會的祭典節慶,是根植於土地且世代傳承延續的文化傳統,更是最具在地特色的文化瑰寶。往昔,相對於傳統生活的樸實平淡,「逗熱鬧」、「吃拜拜」反應出祭典帶給人們的期盼與享受。每逢迎神賽會期間,陣頭隊伍總在信徒的簇擁矚目下,迤邐於街道巷弄之間,整個區域瞬時被渲染地熱鬧滾滾,隨著報馬、文武陣頭、南北管、神將、藝閣、旌旗等隊伍與神輿的到來,讓眾人的心隨之沸騰。
如此的民俗文化饗宴,不論身處離島偏鄉的金馬,還是在政經發展最前線的首都台北,要在生活周遭與廟會祭典相遇並非難事。有像是北港逢媽祖誕辰前夕,由朝天宮為首,號召全鎮宮廟文武陣頭、藝閣繞境祈安的祭典;或如白沙屯媽祖、大甲媽祖進行路程300~400公里的徒步進香遶境;在雲林,還可見百年來無建廟,年年供奉位置大搬遷,由不同地區護持輪祀的六房媽過爐。當然,熱鬧非凡的媽祖祭典不僅充滿生命力地傳承於中台灣,每年農曆3月前後,全國南北各地可見各式各樣的媽祖祭典儀式接連登場。
不只保護古蹟 生活民俗也是國家級文化資產
屬於台灣人信仰世界的祀神豐富多樣,媽祖、王爺、土地公、城隍爺、觀音佛祖、大道公、太子爺、聖帝祖、祖師公及好兄弟等滿天神佛,反映台灣漢人社會多元的宗教信仰內涵。另一方面,在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及部落裡,至今仍保留深具傳統特色的祭典,祭典體現該族群的神靈觀及文化傳統,成為凝聚族群延續文化根源的重要基石。
這些透過祭典儀式傳承於民間社會、日常生活的文化傳統,在近年來,成為了政府推動文化資產保存重要的標的。特別是2005年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將指定登錄的保護對象,從往昔所側重的古蹟、古物,一舉擴大到民俗、傳統藝術等範圍,讓那些「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儀式、祭典及節慶」,也就是目前《文化資產保存法》所認定的民俗,得以在有系統的保存維護機制支持下達到世代相傳的狀態。
從2005年至今的十餘年間,全國各縣市歷經普查、訪視、審議、登錄、備查、保存維護等行政措施,目前共有155項地方縣市登錄的民俗文化資產。再從中依據該項民俗文化是否具備重大意義及高度文化代表性等基準,由文化部登錄認定成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現階段獲《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登錄為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有18項,分別於全台各地,從最北的基隆到南台灣的東港,東海岸有「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在離島的金門,則有歷史傳承悠久、深具傳統的「金門迎城隍」祭典。
如此從守護珍貴文化資產的角度所施行的文化保存維護政策,除了是政府當局呼應國際潮流的文化施政一環,這些藉由制度規範及專業審議判斷裁量下的文化資產,也成為另一種展示台灣文化傳統的指標。
從矮靈祭到媽祖進香 獨特的多元文化樣貌
這18項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有5項屬於原住民族的祭典,分別有「賽夏族paSta'ay」、「邵族Tungkarri Lus’an(祖靈祭)」、「鄒族戰祭(Mayasvi)」、「東山吉貝耍西拉雅夜祭」、「花蓮縣豐濱鄉Makotaay(港口)部落阿美族ilisin豐年祭」,世代相傳的族群文化在祭典規律性的辦理再現,讓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化風貌,得以年復一年地傳承延續。
另一股源自祖居原鄉,並於跨過黑水溝傳入台灣後,與當地的文化涵養、風土環境相互融合下,轉化成台灣重要傳承母體的漢人文化傳統。其中,「西港刈香」、「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南鯤鯓代天府五府千歲進香期」這三項,屬於王爺信仰的祭典儀式。「北港朝天宮迎媽祖」、「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白沙屯媽祖進香」、「六房媽過爐」這4項享有高知名度的宗教祭典,則是國人最熟悉的3月瘋媽祖代表。
除了3月瘋媽祖、4月迎王爺,台灣特殊的族群遷移背景及災難記憶,造就出「雞籠中元祭」、「褒忠亭義民節祭典」、「口湖牽水車藏」這三項分別傳承於基隆、新竹、雲林等地,以普施十方孤魂野鬼,祭拜老大公、義民爺、萬善爺的祭典。位處南台灣平原與山地之交的東山與內門,則各自在崇信觀音佛祖所匯集的凝聚力下,造就出「東山碧軒寺迎佛祖暨遶境」、「羅漢門迎佛祖」這兩大祭典。位於台灣本島東南方的金門,開發歷史不僅早於台灣,其保留濃厚的閩南文化即體現於「金門迎城隍」這項祭典。
林承緯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日本大阪大學博士、文化部國家重要民俗審議委員、日本民俗学会國際交流委員、台灣師範大學、國學院大學兼任教授。學術專長:民藝美學、民俗學。以台灣、日本為調查區域,進行生活美感、民俗文化、藝術造型等研究、也著力於現代民俗學理論建構。重要著作 《台灣民俗學的建構》《信仰的開花:日本祭典導覽》《宗教造型與民俗傳承》〈柳宗悅與台灣民藝〉等。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5月號
文字 / 林承緯
圖片提供/林承緯、趙守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