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文字與建築,我們討論的兩個主題,在當代數位網路世界似乎岌岌可危。眾所周知,上回講座提到的《玫瑰的名字》作者艾可愛書成癡;但是鮮少人知道,身為一個研究過建築的符號學者,艾可也熱愛建築。儘管網路與虛擬實境似乎來勢洶洶,艾可卻對他所深愛的書籍文字與建築深具信心。他曾在《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一書中寫到:「建築的確失去了原先百科全書的功能,不再負責傳遞概念,變成了象徵、功能、機器,但是並不因此折損其美,在人類文明中扮演的中堅地位也不受動搖。」
艾可所反駁的是雨果(“紀德所認為法國最偉大的作家,唉”)在《鐘樓怪人》裡認為文字終將取代建築的說法。然而世事多變,正如 "狡黠自豪的雨果沒想到過有一天這第二座巴別塔(印刷術與文字)會倒塌“,2019年4月15日,《鐘樓怪人》的舞台——巴黎聖母院遭受祝融而傾頹。艾可與我們終於沒盼到建築永恆的那日,都未曾料到歷史將會有這一刻。即使雨果也認為建築便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血液,相信他也沒有料想到竟有流失的一天。曾成德先生接著朗誦《鐘樓怪人》的片段,引述雨果所言:建築就是文明,就是國族:
建築最大的成就是來自於整個社會而不是個人們的成就,也是來自整個民族戮力下的遺產,而非顯彰某個天才的神來之筆。它是所有族群人們的遺產,是整個時代的累積,是人類社會持續揮發下的殘留。在造型下它顯示的正是民族特質。
--摘自《鐘樓怪人》
隨時變換過去與現今的聖母院
曾成德先生接著播放《鐘樓怪人》歌劇裡他最喜愛的片段,讓觀眾對聖母院、《鐘樓怪人》的關係重新接上。而這同時也是雨果書中的一段論文〈這個殺死那個〉所呈現的舊信仰與新價值相互爭權的片段。書中預言建築在未來(也就是相對於故事背景當時的幾百年後)將被當時剛起步的印刷術與文字所取代,也許正如當代許多人也認為網路媒體的力量就像台階已砌成,往上堆疊並將取代文字,讓踏步的人持續前進。
然而舉世皆視聖母院的燒毀宛如法國國殤反而讓曾成德先生藉著舉證艾可是對的:我們該對文明的表徵 --建築與書籍文字-- 保有信心,它們就是我們,它們就是文明。曾成德先生更直言道:「事實上,我在想這份書單的時候,從沒想過聖母院會有燒起來的這一天。」
想想聖母院的血液、人類的血液,皆在同一條血管內匯流,我們才能深切感受到文化崩毀的痛心疾首。當天的講題隨即展開:藉著書本與文字裡文學家與世人的眼光看待建築,瞥視它的不同身影,推敲它的多元價值。
建築師眼中的群體
只要記得一件事:城市也跟人一樣。城市不只是石頭跟木頭組成的,也是活生生的血肉組成的。只要受傷,一樣會流血。每棟都是敲進伊斯坦堡心臟的一根釘子。記住,你要同情受傷的城市,就像同情受傷的人一樣。
——摘自《建築師的學徒》。
書名《建築師的學徒》作為建築人介紹的閱讀本,再適合不過。建築重要,建築的綜合體城市更重要;但是城市就是人群,就是我們。《建築師的學徒》的引句提醒我們人因為在城市內,城市才有其價值。
當代建築價值在新世紀這二十年內有了重大的轉變,從普立茲獎的得獎對象便可分析出。曾成德先生以其師Rafael Moneo作為例子:「他於前陣子得到皇家研究院 John Soane獎章。作為得到英國頒予國家級建築師榮譽的西班牙建築師,而且也作為該獎章第一個建築項目得獎者,Moneo在接受獎章時,以 “追尋當代建築的意義“ 為題,提醒我們,偉大的建築傑作作為個體也許確實顯現個人天才,但是我們現今該投入建設的,卻是城市。」而書中的建築師希南所要提醒我們的便是這件事。
玫瑰真正的「名字」
「我不懂,」我滿心欽佩,「您從外面看解決了圖書館之謎,可是在圖書館裡面的時候卻做不到。」
——摘自《玫瑰的名字》。
作為藝所書店的靈感來源之一,《玫瑰的名字》自然在這次的講座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曾成德先生在講到《玫瑰的名字》時播放了影視版本的一小段,也就是在圖書館內奔走的片段。他非常喜歡這一段中相當多的層次,就像這部作品《玫瑰的名字》那玫瑰花瓣的層瓣。
知識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本,兩個轉換的通道將之包裝起來放在圖書館內,到底有沒有傳遞智慧?為了展現這件事情,才有了《玫瑰的名字》的誕生。艾科的小說如同像迷宮、建築一般,帶領我們抵達迷路後的道標,或許那並不是迷宮的終點。艾可也曾說他寫作時就像一個將迷宮轉換為知識,再轉換為文字的福爾摩斯,利用懸疑推理設計多重層次相貌的建築。
曾成德先生說,在這個層次上建築師的設計與文學家的寫作是相似的,而這就是創作。
那些不同建築文字的朋友們
講座中,曾成德先生多次以各類的文本討論建築,將梳理與故事中對建築的多樣看法與細膩描寫展現給聽眾。例如,《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愛上萊特》、《源泉》、《波赫士詩文集》(亦或《波赫士全集》)、以及他為《建築學教科書》中文版序裡所寫哲學家維根斯坦為其姊所設計的住宅的故事、以及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建築師 Rem Koolhaas 在其成名作《狂譫紐約》一書所寫作為最後終章的短篇小說 “游泳池的故事" ,鼓勵在場的建築人與建築愛好者:「要如故事中的建築師依樣樂觀!」
其中甚有趣的一個片段是他甚至橫跨東西文化,以中國古文裡的《梓人傳》作者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以建築師(梓人)譬喻政治家所彰顯的治國與設計之間的巧妙關鍵。
他所見到的,總是位於前方的某種事物,即使那是屬於過去的事物,那也是一個隨著他的旅途前進而漸漸改變的過去,因為旅人的過去,會隨著他所依循的路徑而變:不是指立即的過去,不是一天天的過往,而是指較為久遠的過去。
——摘自《看不見的城市》。
對曾成德先生而言,我們喜愛書本、追索古文、閱讀經典,雖然看似朝向過去,然而正如建築人所喜愛的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所說:即便那些屬於過去的事物,總是會位於前方,因為閱讀。而這正是講座所追求的境界:在閱讀中發現建築,在建築中發現世界。
更多講座資訊
神遊物外:建築、雜誌與網路
講者:謝宗哲 x 曾成德
日期:2019.05.18(六)
時間:15:00-17:00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新手上路:入門建築的練功秘笈
講者:漆志剛 x 曾成德
日期:2019.5.25(六)
時間:15:00-17:00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大師經典:親炙大師的經典愛藏
講者:曾成德 x 蔡瑞珊 主持
日期:2019.6.1(六)
時間:15:00-17:00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三場套票購買連結|https://reurl.cc/6eELr
文字│李岱樺
攝影│吳亭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