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大師貝聿銘建築美學!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等6大經典之作

貝聿銘設計代表作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讓光線來做設計!享譽國際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其擅於利用幾何線條、光線與玻璃折射的創作手法,讓原先方正冰冷的建築融合自然意象,使空間呈現萬千變化。如今這位被譽為「現代建築主義最後大師」,在5月17日與世長辭,享壽102歲,傳奇一生正式畫下句點。儘管巨擘殞落,然而其60載建築生涯也留下無數經典傑作,像是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東館((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日本美秀美術館到蘇州博物館,作品足跡遍布全球的貝聿銘,其所寫下的建築詩篇,將永世讓人緬懷追憶。

 

 

「幾何學魔術師」轉捩點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貝聿銘早期建築風格受到以鋼和玻璃結構聞名的德國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影響,然而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而是採用混凝土,並極為注重光影。談及其建築生涯的轉捩點,則要屬他為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設計,由雕刻式幾何學構成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由於研究中心位處洛磯山脈,若刻意蓋一座摩登建築不免顯得滑稽詭異,為此他深入巖穴生活的印地安人遺址,發現以山岩砌築的塔形建物,在群山中不僅不顯渺小之感,更有融合一體的感受,因此激發了他打造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設計靈感。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若談起貝聿銘建築創作的關鍵字,三角幾何絕對名列前茅,舉凡巴黎羅浮宮那明亮剔透的玻璃金字塔,或者依循三角形結構組合而成的香港中銀大廈,在貝聿銘眼中充滿動感態像的「三角形」,成了他最標誌的建築語言。

 

在1989年落成的法國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Musee du Louvre,Louvre pyramid)則可被視為貝式建築完美體現,透明的玻璃幕牆以及下方倒金字三角的中庭手法,為建築物贏得優良採光,同時讓光線在空間中穿梭,塑造詩意空間。走一趟羅浮宮,這些散落的三角通透金字體,居中心位置的大金字塔高21公尺,一旁則有三個5公尺的小金字塔相伴,再加上7個三角形水池,平面與立體造型交錯,營造出和諧又具韻律流動的美感,當陽光直射所反射而出的光芒,以理性與感性兼具姿態示人,抹去了現代主義建築給人一貫的單調和冷漠感。

 

「我愛光,就是喜愛光明﹐光使我充滿活力」

縱使今日羅浮宮已與這些玻璃金字塔畫上等話,然而一開始此項設計卻不得巴黎人的心,質疑「前衛」設計破壞羅浮宮古典之美,好在最終落成後解了巴黎人的疑慮,重新贏回評價。玻璃金字塔以全透明玻璃及鐵材建成,主要用作入口和前廳天窗,塔內有一個完全反轉的金字塔,將日光反射至地下,讓原先昏暗的地下室空間有了生機。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

位於美國華盛頓的國家美術館東館(East Building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在1978年正式落成,貝聿銘在當時即採用三角形設計,而其廣場一系列高度從11.3英尺到6.3英尺不等的五座不對稱玻璃金字塔,也讓向來被視為白色方盒子的莊嚴美術館,增添一絲趣味,造型新穎獨特的三角狀建築,醒目卻又能完美融入周邊環境,被視為美國1970年代最成功的建築之一,當然,有好的迴響自然也有反面聲浪,有不少藝術家抱怨,走訪美術館的民眾最終目的不是看創作,而是要來體驗大師所構築的藝術殿堂空間,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台中路思義教堂 雙手合一歷久彌新

除了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外,台灣人最為熟悉的貝聿銘建築大作,則要屬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3年時他受美國紐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邀請,來台勘察東海大學校地及校園規劃,開啟了他與東方建築的關係。

 

於1963年落成的路思義教堂,由貝聿銘與建築師陳其寬共同參與設計,是他在亞洲首個建築大作。他以現代主義風格作為主要的設計概念,取東方「雙手合十」之祈禱意像來詮釋西方宗教建築,掌部略張開所形成的三角形,運用當時流行的雙曲面薄殼結構,來表現教堂外觀。為了增加室內採光,教堂四片曲面完全分離,以類似倒置船底的概念來規劃;屋脊的部分則是採分開設計,抬頭望向屋頂時,光線從天窗透下,具有「一線天」意涵。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是貝聿銘在台唯一親自設計之作,其餘八里焚化廠、新竹市焚化廠與淡水天境360,皆為其建築事務所團隊所設計。

 

蘇州博物館

無論走了多遠,究會回到故鄉,如果這句話適用於中國的現代建築上,那麼也就能解釋建築大師貝聿銘在家鄉最後之作,獻給最鍾愛、那暱稱為「小女兒」的蘇州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屬於東方思維的慢空間正在建築裡蘊釀。結合蘇州建築風格的蘇州博物館,由貝聿銘設計的新館「中而新、蘇而新」,打造出非常蘇州且國際式的建築風貌,將蘇州的獨特性與唯一性做了完美註解。

 

「不高、不大、不突出」,抹去現代建築的霸氣,貝聿銘以幾何結構、硬朗而明快的線條,沖淡了蘇州的婉約,借用白牆灰邊的經典印象、石與水、竹林等意境堆疊、移步自然的庭園之景,打造出與周遭環境一起呼吸,簡單雋永的美境。另外,在外圍沙地上所放置的諸多三角形岩石,則像極了金字塔的自然形態版。它們既可以被看作是對「假山」的重新演繹,也可以解釋為「真山」的象徵,它們和館中種植的酷似盆景的真樹一樣,表演了一幕亦真亦幻、融現代主義設計和傳統繪畫意境為一體的精彩戲劇。

 

日本滋賀MIHO美秀美術館

「我深深相信,光線正是一座建築成功與否的關鍵。」就像是詩人陶淵明筆下所形容的桃花源,位於日本滋賀縣甲賀市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uem),是貝聿銘晚年的代表作,80%建築部分都埋藏在地下,而地面上的建物外貌與周邊保護區自然景色融為一體,使整個建築呈現出壯闊山脈般的氣勢。

 

他運用精緻洗鍊的幾何造型、借景造園,將博物館打造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地上桃花源」。穿過呈美麗弧線的枝櫻隧道後,美術館入口同樣由許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三角形交替構成,隨後踏入館內,即被三角菱形玻璃窗頂灑落的光線與米白色石灰岩牆壁所包圍,詩情畫意氛圍的確讓人有置身仙境般的感受。

 

回顧大師建築生涯,締造多幢經典公共文化建築外,更在1983年獲頒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1960年成立貝聿銘夥伴建築事務所(I.M. Pei & Associates),1965年更名為貝聿銘合夥建築事務所(I.M. Pei & Partners),2008完工的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是其封山之作。

 

「沒有人能永遠風光﹐但建築是悠久的。 任何名份都會隨時間流逝﹐真正留下來的只是好建築的本。」貝聿銘。

 

via Wikipedia、蘇州美術館、美秀美術館、東海大學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於臺博館登場的《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建築特展,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策劃,探索「台灣第一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生命歷程,透過經典作品如陽明山中山樓、景美女中校園規劃、新店花園新城等,從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並認識修澤蘭的建築現場,也看見其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修澤蘭:突破時代背景的建築先驅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任職期間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辭去公職後,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台各項計畫,如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的「中山樓」、景美女中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台中衛道中學教堂,更在新店山林開創住宅社區「花園新城」,推出之際引發一陣熱議。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陽明山中山樓(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新店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景美女中圖書館(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時,在男性從業者為大宗的建築界,多數建築師採取理性、方正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修澤蘭的作品則偏向復古主義,其設計重視美感與實用兼具,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修澤蘭堅韌、執著的性格,讓她的建築在經過時代的洗禮,至今仍能被看見並啟發當代的建築人。

6大主題展區,縱覽修澤蘭的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涵蓋「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主題,縱覽修澤蘭從求學、臺灣鐵路局時期、與伴侶傅積寬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再到經手各項校園建築案、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的歷程。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修澤蘭的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其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等進行資料回溯,也令其所留下的建築遺產格外珍貴。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也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也透過修澤蘭的作品,帶領觀眾共同回顧臺灣建築的歷史與發展。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展覽期間|2024/12/03至2025/11/0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