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學家認為,生活在南極周圍海床的原生無脊椎動物中,約有五分之四皆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表示,在本世紀內,將會有約四分之一的海冰融化,如此一來,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勢必會減少,磷蝦數量也隨之減少,南冰洋中所有以磷蝦為食的生物,包括魚類、烏賊、企鵝和座頭鯨在內,也都會跟著減少。磷蝦數量銳減,將對整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北極的海象已經開始面臨這樣的命運了。海冰對牠們而言有兩種功能,一方面可以孕育海洋食物鏈底層的藻類,另一方面海象也會以此做為平台,跳入水中覓食海床上的蛤蠣和貽貝,或是在覓食長征之際在上面稍作休息。然而隨著北極暖化,太平洋北邊的海象也逐漸失去海冰平台了。牠們就像難民一樣,被氣候變遷逼迫而不得不上岸。
西伯利亞和阿拉斯加之間的楚克奇海(Chukchi Sea),是太平洋海象的主要覓食地,但現在少有冰塊能撐過夏季。殘存下來的冰塊多在北端的深海處。因此海象只能朝南方移動,一直到西伯利亞沿岸的岬角,才能上岸休息。問題是這些岩石難民營被海象完全佔領,楚克奇海東岸的海象數量成長了10倍。多達10萬隻海象窩在一起,一隻疊在一隻上,成了地球上最盛大的大型哺乳類動物集會。
一旦空間不足,晚到的海象就必須沿著峭壁攀爬50公尺(165英尺)高,才能尋找到棲息地。這些鰭足動物抵達目的後,既精疲力盡、飢腸轆轆,又因高度迷失了方向,很可能因此打滑失足,或是被兇悍的狗群或人類干擾驚嚇到,而墜落懸崖死亡。當《我們的星球》團隊在楚克奇海岸拍攝海象在陸上休息時,就在岸邊發現了多達650多具海象屍體。
……還有海豹與北極熊
顯而易見的,浮冰對於北極熊、海豹和海象等海洋哺乳類動物相當重要。牠們每年都有一段時間會待在浮冰邊緣,浮冰既提供優勢的位置,又能當做休息地點。環斑海豹(Ringed seal)長時間在冰下的海水中捕獵。牠們也會和在冰上潛伏的北極熊玩捉迷藏。海豹用鰭足上的爪子在冰上刮洞,以浮上水面呼吸。北極熊則會守在洞附近等待午餐上門。海豹會多鑿幾個洞混淆視聽,讓北極熊不知道該在哪個洞旁等待,這麼一來生存的機會就提高了。然而日益變薄的冰層卻改變了捕獵的互動模式。雖然鑿洞變得更簡單,但卻讓海豹較不易躲藏。
環斑海豹在積雪的冰上挖雪洞,在洞裡築窩巢哺育小海豹。但如果這年降雪量不夠,海豹窩的頂部就會提早融化崩塌,使小海豹暴露出來。另外在雪不夠厚的地方,小海豹就會誕生在冰面上,很難存活。短期來看,北極熊或許會佔上風,可是一旦冰層消失,兩者都是輸家,因為都無法在冰塊上捕獵了。
約有2萬2千到3萬1千隻北極熊以北極為家。從表面上看來,牠們過得很好。1973年通過保護北極熊的國際條約後,約束人類獵捕北極熊,因此現今的北極熊數量較25年前的6千隻增加了不少。事實上,北極熊是少數幾種仍居住在原有棲息地的大型肉食性動物之一。但北極熊進化後學會利用北極的冰塊捕獵,因此科學家預測,一旦冰塊消失,北極熊的數量到2050年時,將會減少三分之一。
較南方的北極熊已經開始失去狩獵場,特別是哈得遜灣附近,現在每年夏季冰塊融化的時間都長達4個月之久。有些北極熊開始朝北方移動,到冰塊殘留最久之處,其餘的北極熊則被迫登陸。加拿大科學家詳細記錄追蹤了在哈得遜灣周遭生活的北極熊,牠們比過去花更多時間待在陸地上,絕食、吃莓果、或在人類居住地區覓食。例如在邱吉爾港,就愈來愈常發生北極熊與人類衝突的事件。
地球暖化日益嚴重,對這些極地動物造成滅絕的危機,就在此時此刻,我們人類的所作所為,將決定它們的最終命運。
這些正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故事,都收錄在《我們的星球》。透過世界最知名的生態紀錄片團隊在鏡頭下捕捉的珍貴畫面,讓地球上許多不可思議的奇景與大自然的瑰寶,在眼前栩栩如生。同時,也敲響了警鐘,哪些行為正在危害我們的家鄉,以及許多環保團體、科學與環境學家和國際組織正在極力阻止與維護。
曾經,我們覺得這顆星球很大。在過去幾百年間,人類拼命向其他大陸及世界各角落探索,挖掘各式各樣最美麗與寶貴的事物。但如今,人類的足跡遍佈全球,即將耗盡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源與其他生存資源,將一切摧毀殆盡。
也許你我都只是普通人,正在見證這世界發生的巨大改變。但是了解並面對,我們才可能找出方法,挽救這場對大自然的屠殺。用我們的眼睛、心靈再次感受,並一起捍衛――我們的星球。
欲知更多生態與環境故事,都在La Vie叢書出版《我們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