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開幕。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法國駐華大使館公使歐陽勵文、卡地亞全球首席執行官思禮樂,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閆宏斌等院領導出席了開幕式。王旭東院長、歐陽勵文公使、思禮樂先生在開幕式上致辭。
繼2009 年“卡地亞珍寶藝術展”成功舉辦十年後,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再度攜手,展現雙方友誼,讓藝術靈感與精湛工藝在古老的紫禁城中精彩碰撞。展覽名稱 ————“有界之外”通過詩意的語言和哲學的含義展現了本次展覽的策展理念。這一名稱來源於故宮博物 院鐘錶修復團隊在與卡地亞進行合作交流時的真實感悟,正是在雙方對鐘表技藝的切磋探索中,回溯時間和歷史的脈絡,激 發出彼此對傳統的領悟,也讓雙方的合作不斷突破本來的界限。無論是鐘表藝術、裝飾藝術或造型藝術,本次展覽的展品也呈現出跨越時間和技藝的界限,及跨越文化的重塑力和藝術的創造力。
本次展覽共設三個展廳,以“精湛技藝”為主軸,沿著時間和主題兩條主線,進行多元視角的解讀。展覽集結了 800 餘件藝術作品,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明代。這些展品分別來自卡地亞、故宮博物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卡塔爾博物館、瑞士拉夏德芳國際鐘錶博物館等。
“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是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近年來合作成果的展示。展覽分為靈感中國、風範見證、時間技藝三個單元,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同卡地亞所代表的近代跨越國界的創作結合,立體展現雙方聯合修復成果。通過展覽,希望能夠啟發觀眾在欣 賞中西方珍寶藝術的同時,領略珍寶藝術所富有的美感,感受技藝與工匠精神的積澱,關注展品背後中西交融的歷史和意義。
異域審美元素的重逢。路易·卡地亞時代的東方趣味曾深刻影響了西方珠寶設計師的創意風潮。雙龍戲珠、《西廂記》插圖等一系列蘊含中國文化底蘊的紋飾在卡地亞器物中的出現,便是佐證。在故宮研究專家的眼中,卡地亞胸針上雙龍戲珠的紋飾可以從中國古建築、家居、工藝裝飾中找到源頭;卡地亞橋牌盒四角裝飾的凸圓形珊瑚意像也和北京皇城四角樓一脈相承。而製造於1925年的逆跳指針鯉魚時鐘更是卡地亞經典代表作。海水江崖式造型靈感源於中國龍袍裝飾紋樣,寓意“江山永固”,而指針的裝飾小龍則契合了中國民間祝愿高升的吉祥語“鯉魚躍龍門”動態形象,時間與永恆,鯉魚、海水到龍的昇華,卡地亞對異域文化的精準理解和超凡創造力,成就了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西雁翅樓展廳:靈感中國
路易·卡地亞的東方藝術品收藏為當時卡地亞的設計師們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其帶領下,卡地亞對於中國文化和藝術的高度理解和把握,將中國傳統藝術完美融入現代審美精神和造型設計。比如創作於1928年的中國風格化妝盒,盒蓋上的圖案源於路易·卡地亞私人收藏的康熙五彩瓷盤,本次展覽中故宮亦選出院藏的同時期瓷盤,通過對比可見卡地亞對東方意境的完美詮釋。卡地亞1927年經重新設計鑲嵌製作而成的中國風格台式煙盒,其頂部瓷嵌片上的粉彩人物圖出自中國古典名著《西廂記》終曲“衣錦還鄉”的情節,與故宮院藏粉彩人物鏤空長方香薰盒描繪的《西廂記》“夫人停婚”的情節,在形制和表現元素上不謀而合。東方與西方,香薰與煙盒,“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的主題,超越了時代和階層,表達了共同的理想和願望,讓它們之間形成對話式的呼應也是本次展覽重要的布展策略。展覽還選取了卡地亞典藏“天堂鳥”與紫禁城皇家收藏“翔鳳紋皇后吉服”組成“吉祥鳥”主題,一靜一動,它們分別代表了西方珠寶藝術和東方織繡藝術的最高水準,在各自的文化中又都是人們美好願望的象徵。展覽意在通過有機的組合、對話的形式,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尋求一種更高層面的默契、文化共通和情感共鳴,這一理念將貫穿展覽的始終。
與此同時,卡地亞世代傳承的檔案也提供了生動史料,曾經致力於服務近代西方名流社交舞台的華麗珠寶,也不乏為中國傳統審美中的才子佳人增色的案例。故宮策展團隊將黃蕙蘭女士(民國外交家顧維鈞夫人)的傳記與卡地亞檔案記載相互對照,將讓觀者看到卡地亞珠寶如何參與塑造了中國女性的現代性經典形象。
午門正廳:風範見證
中西造型藝術的交鋒。無論是法蘭西帝國時期的冠冕,還是清代宮廷服飾中的皇權象徵,都是裝飾藝術的登峰造極之作,在權力的頂端體現著個人意志和國家榮耀的傳承。來自故宮的三件展品堪稱重中之重:朝珠、乾隆皇帝龍袍、大清嗣天子寶,皆是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皇權的代表,與展廳中卡地亞的皇室珠寶交相輝映。卡地亞陸續贏得了王室和歐洲貴族階層的青睞。英國,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俄國……全世界的王室蜂擁而至。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稱卡地亞為“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二十世紀期間,卡地亞獲得了大量委任狀,享有王室供應商的授權。在西方,冠冕始終是權力最雄辯的象徵。冠冕自卡地亞創立之初就深深融入它的基因,本次展覽匯聚了二十九頂精美絕倫的冠冕,代表了卡地亞冠冕不同時期的經典風格,其中尤為醒目的是英國和比利時的王室冠冕。
然而在近代風雲詭譎的世界舞台上,卡地亞冠冕和珠寶也承載了見證風範、記錄歷史的使命。商賈巨富構成的新貴階層與傳統歐洲貴族聯姻,躋身上流社會的新精英們憑藉她們定製或訂購的珠寶來吸引眾人的矚目。一條鑲嵌143.23克拉枕型切割祖母綠的鑽石鉑金項鍊,原屬於美國富豪女繼承人格蘭納德伯爵夫人。一條鑲嵌紫水晶、綠松石和鑽石的黃金項鍊則屬於溫莎公爵夫人。 20世紀30 年代後期,溫莎公爵夫人迷戀上卡地亞,她的很多珠寶都是與卡地亞的貞·杜桑女士合作完成的。一條印度風格的項鍊,卡地亞水果錦囊風格的代表作,曾屬於美國勝家縫紉機女繼承人之女黛絲·法羅斯,被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雜誌譽為“全球最優雅的女人”。卡地亞在19世紀引起了金融家與企業家們的競相追捧,冠冕從權力像徵回歸到裝飾藝術本身,轉變為名媛們髮髻之上的華麗點綴。
“風範見證”展廳以對卡地亞自創立之初到“裝飾藝術”巔峰的風格演變歷程進行了梳理,通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材質、不同風格等多種角度全面呈現了卡地亞自創立之初便堅定不移的先鋒創新精神,詮釋了卡地亞珠寶所具備的極高辨識度的歷史淵源。
東雁翅展廳:時間技藝
跨越傳統文明的對話。從十八世紀初開始,中國風格大量運用於西方鐘錶造型工藝中,卡地亞1922年至1931年生產的13款以中國神話瑞獸、神話人物為主題的系列時鐘便是其中的經典代表。根據故宮鐘錶修復專家的觀察和研究,在對中國元素的借鑒方面,卡地亞不僅在設計上吸收中國文化元素(如龍紋、如意紋、團壽等具有像徵性和美好寓意的圖案),還在鐘錶生產中採用中國材料如螺鈿漆器,積極重演中國傳統技藝如點翠等,這樣做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中國風在當時西方世界的風靡。卡地亞在挖掘重演中國點翠工藝過程中,並不拘泥於中國的傳統做法,而是利用翠羽的天然色差,採取小塊拼接,通過翠羽本身顏色的對比,使作品呈現斑斕之色,極具立體感。中西方思想和審美的衝突在卡地亞的設計中得到化解、交融,從而成為一個時代風格的代表。而第一位在卡地亞購買腕錶的清朝末代王室愛新覺羅·載掄(乾隆的玄孫)也在另一個時代維度下坐實了二者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所抵達的交匯點。
卡地亞也善於捕捉以往鐘錶歷史中瞬間出現的特殊技術或獨特設計,並驅動技術創新,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那些卡地亞鐘錶中頗為引人注目的神秘鐘、滾鐘、重力鐘,在鐘錶史上都能找到他們早期的身影。此次展出的卡地亞的重力滾鐘,沿著特定角度坡面勻速向下滑動,歷時8天從頂端到達底部,這種鐘錶沒有發條,不用上弦,是工業革命和近代科技催生出的蓬勃浪漫的技術創新。與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銅滾鐘形成精密的對照。
與此同時,故宮亦從禁苑走向現代,昔日清宮造辦處做鐘處肩負的製作和修復職責依然傳承有序,故宮博物院與卡地亞合作開展的鐘錶科技修復正走在國際前沿。自2014年起,故宮確定了六件待修復古鐘錶,由故宮科技部與卡地亞製表工坊共同修復機芯,隨後雙方在2015年正式簽訂了修復合作協議。 2017年,這六件鐘錶經過聯合修復獲得重生。由李少紅導演製作,反映雙方合作歷程的專題紀錄片《喚醒時間的技藝》將在這一展區播放。
本次展覽的展陳設計由娜塔莉克利尼埃(Nathalie Criniere)操刀,將午門展廳從視覺上呈現出一個坐北朝南的“凹”型。以金色、紅色、灰色代表三個展廳。其中金色代表午門正廳,紅色和灰色代表東西兩側雁翅樓。這種極簡主義風格的色彩藝術元素,是傳統與當代的交融與呼應。
此次展覽旨在呈現東西方藝術交流中的互鑑,體現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對文化的尊重與包容,對激發藝術靈感淵源的不懈探索,對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相同理念,以及雙方突破和跨越各自的文化邊界,將閃耀文明攜手獻給下一代的共同願景。展覽於2019 年 6 月 1 日正式開放, 7月31日結束,展期兩個月。展覽不單獨售票,持故宮博物院門票即可免費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