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怎麼被傳遞: 建築媒體
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當年在房地產商的辦公室工作,一邊替房地產商完成建案,一邊策畫與興建路義思教堂的模樣—這同時是使他一舉成名的建築開發案。他有遠望,於是向progressive architecture雜誌投稿參加建築獎,對他而言,這是一次相當重要的經驗與歷練,另這獎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現今所知的大部分建築師都從這裡發跡。progressive architecture雜誌結束發行後,獎項(以下稱PA獎)則移轉至其他雜誌,與此同時也鋪陳了戰後到現今所有的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先生抓取到這項成名的機會與重要性。
西元1954年,已是二戰勝利後過了十年了,優秀的建築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建築媒體也隨之建立起足夠的能量。現代建築運動的起源與媒體相當的必要性關聯,現代建築運動之所以往前推展,乃因汽車和建築有相同的先進複雜構造的條件,如神廟般偉大,促使國際將現代建築的地位往前挪移。建築師參與雜誌內容撰寫,對雜誌有很重要的奠定基礎。
手動翻閱的喜悅
現今的閱讀習慣受到網路時代與手機的革命性科技影響,缺少了物質的某種直接性接觸,缺少了某種互動式的翻閱體驗。利用展覽、講座與人群的橋梁化。日本建築產業的強悍在於美學素養的塑造。對日本人而言,美學使得人民的品味提升,並利用閱讀傳遞資訊,這也是日本旅遊對台灣人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原因。對他們而言,建築是藝術,不再只是「建築」。
而說起建築媒體的興起與現代建築的關係,就不能不提柯比意所參與編輯的L'ESPRIT NOUVEAU 雜誌。它創建了相當重要的純粹主義,內容除了建築以外,還包含雕塑、美術及新時代中的各式生活美學,但時代潮流影響下,僅有知識分子(金字塔頂端的人)擁抱美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列強經歷經濟、教育及文物的浩劫,各大國家皆思索著如何重新建立新世界的秩序與和平,因此耗費了許多人力與精神。
建築大師柯比意則倡導功用的純粹性,讓戰後的新時代應有的精神、嶄新的概念及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相對於L’ESPRIT NOUVEAU 雜誌,《邁向新建築》這新的雜誌反而擁有強大的社會迷思,通常被認為工程是最大的社會迷思。
日本的建築媒體相當盛行,這同時也來自於他們熱衷地方創生、地方雜誌的創辦。他們凝聚世界各國的傳播媒體,產生能左右國家的建築並形成圖片張貼於紙上,這是傳播最好的使用方式,令媒體成為建築的助推力。
《新建築》創刊於西元1925年,收錄諸多建築師作品與日本的建築。西元1950年,總編輯川田登將傳統論爭以雜誌為載體呈現,他認為《新建築》應該報導新案例,接受新式舶來品以外,必須交互參照,不忘傳統建築的重要性,因此每一期都會放上新舊建築並探討比較之,使傳統和新建築結合。
著名的〈桂離宮〉被認為是日本庭院建築的傑作,常與同時代建設的日光東照宮比較。《住宅特級》雜誌中的刊登建築和一般生活的住宅不同,讓人有神遊物外的感覺,藉由平面圖和實體照片進行細節比照,這對謝宗哲老師啟蒙深刻。
《JA》創刊於 1956年 ,《a+u》則是1971年創刊。《a+u》探討城市,不只介紹日本本身,也包含了日英雙語報導,來源則是評論家、歷史學者,為一本帶有學術的雜誌。
《GA》雜誌是攝影師二川幸夫於1955年開創,位於東京都涉谷區,雜誌社不接受日英以外語言翻譯,因此目前僅有日文和英文兩種版本。
其實台灣在80年代,也有非常值得一看的建築雜誌《雅砌》,於1990年發行。這是一本不只給建築人看的建築雜誌,也是給全台灣看的。當你覺得這個地區的建築出了問題,根源往往是社會的深處。
建築物不僅僅是一個型態,更是文化、社會與生活的全面觀照。其實和日本媒體想帶給人民的美學素養,有相同的理念。另有一本《Dialogue雜誌》闡述台灣建築美學的新文藝復興、數位建築,目前也已停刊。
重要小書牽起人們與建築的橋樑
日本除了做媒體型雜誌外,也會提供空間讓許多人聚集一處,當中有很多有趣的展覽,或是建築家的讀書會,這是很重要的存在。像是《ToTo》Bookstore 建築地,TOTO通信有許多重要的讀物,建築創作者和評論家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以及《INAX / LIXIL》、《EUROPE》及《FRANK O GEHRY》的建築展覽有多樣化的變化,幫助所有與會者交流。
建築不僅是燃燒生命的地方,他們打開建築的視界,將剛硬、難以親近的建築製造蛻變的另一面。
《GALLERY MA》是一本學習建築書,不只談建築媒體,還有更多深入的議題,另外張國社 比較特別,是建築師考試的書籍,這些書籍相較於雜誌,更像是建築師的工具用書。
建築品味在日常中的滲透與蔓延
為何日本有很好的建築?並非他們有多神通廣大,而是在於他們的美學和生活品味。不斷地滲透、潛移默化下,擁有了渾厚的業主群,願意將重要的資源投資在與生活有關係的建築和閱讀中。因為這群人,成就了偉碩的建築,而不是用採購法最低標的價錢去購足一個建築,將資源放在這些建築上,所以才有辦法成就所謂的藝術,而不單只是建築。
現今相當容易取得的《Casa BRUTUS》雜誌,被稱為學習建築的救贖,它以有趣的互動形式帶領讀者認識建築並參雜生活美學。像是《POPEYE》、《Premium》它們也不只談論建築,甚至認為建築並非一切。最佳的生活、最佳的心理狀態,使一般人願意進入到這個空間,才是真正尤佳的生活場域。
網路上身後/習慣的匹變
網路崛起後,變得很少人去接觸雜誌,但也因為手機和網路是隨時連結的,必然的很多消息會在第一時間得知,所以網路消息也會在第一時間進到我們的生命裡頭。台灣較多人熟知的《準建築人手札》,及《欣傳媒》欣建築,還有國際間知名的《Arch Daily》,各種資訊通過最短的時間,讓我們得知第一手消息。
重回建築現場: 旅,建築的走法了解建築、感受建築、體會建築,依然需要透過旅行。這是一種深刻了解建築的走法,去了解白派建築、現代主義建築、後現代建築等等的不同,從不同的管道上,不只單靠文字上的閱讀、影片上的影像構成、展覽的體驗,更重要的是親自地走訪,日出到日落,觀察建築和人文環境的相互關係,建築不單只是建築,它還是一門藝術。
更多講座資訊
子題三:建築與分身
音樂:Rock On!
講者:張鐵志 x 曾成德
日期:2019.6.15(六)
時間:15:00-17:00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故事:從前從前⋯⋯
講者:張鐵志 x 曾成德
日期:2019.6.22(六)
時間:15:00-17:00
地點:藝所書店-青鳥(台北市內湖區寶湖里13鄰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文字│吳亭妤、李岱樺
攝影│羅翊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