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 觀念建構:建築型態回應時代的樣貌、生存的形式
「與世界的背景為伍,發掘遮蔽的問題才是你發動創作真正的原因!」
大約70年前的1959年7月,跨時代經典場景:廚房辯論(The Kitchen Debate)於莫斯科的美國國家展覽會開幕式中揭序。美國副總統理察·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和蘇聯主席尼基塔·赫魯雪夫(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ev)藉展館中大量現代、工業製造的廚具設備,辯論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兩意識形態的利與弊。當尼克森強調優質與可負擔的美式生活方式時,赫魯雪夫則強調蘇聯的住宅政策是以國民「生而有屋」作為基本人權。
漆志剛老師以「廚房辯論」作為開始,以蛇形藝廊總監二十幾年前策的廚房展覽作為延伸,導讀初學者解構20世紀建築與時代構築的關係。生活的各種局部,受到意識形態、哲學、與科技的影響甚巨,而建築就是這些局部所構成的整體,因此了解影響局部的思潮,才能理解建築設計演變的原因。
從科技與社會演變的角度來看,展館中美國展設了規格化的生活配備,全球即正式邁入國際式樣紀元。建築師儼然從完全設計者「Total Designer」轉變為完全選品者「Total Selector」,開啟後現代主義下大量再製與符號堆疊的精神;進一步來看,此時的「廚房辯論」已非純然的政經關係,從建築的形式、價格至持有人皆全面反應極端意識形態下人類如何生存的寫照。
STEP2 入門書選:60年代後經典選書
「做一本書,就像做一棟建築。」- TOTO總編輯 清水榮江
出身台大大氣科學系,於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系取得碩士學位的漆志剛,分享一位從門外漢至專業教授的選書歷程。他以日本建築雜誌 GA Japan於2017年第145期對於建築師的書介為例,指出簡單的選書地圖;此外他也推薦入門初學者以通俗日本建築雜誌JA為啟程較容易上手,搭配一系列70-80年代指標都市的研究書選,從都市尺度的函構中閱讀時代背景的進程,最後才進入建築典例分析其如何回應時代的定位。此外,漆志剛更強調,建築設計的邏輯思辨訓練,不僅限於圖面上的表現,意識形態的建立、場域議題切入的角度與實驗理論的應用等,皆可能於任何時刻介入設計師的啟蒙,觸發全新的討論。
推薦書單中從美洲、歐洲至亞洲,各大城市皆成立各自的都市研究,漆志剛表示:「台北呢?我們如何藉由台北特殊的都市紋理和複雜的住商混合模式中,找尋獨有的都市魅力及設計方法?」由漆志剛老師執筆《同居台北60後中低層公寓改造新城市》書中整合台北街道與60年代舊式低層公寓所交織的型態,以圖說詳盡詮釋公寓的細部設計及使用模式,秉持著「做一本書,就像做一棟建築。」的匠心,嘗試為這座城市也構築出一套場所研究理論。
【漆志剛|閱讀書單】
《Los Angeles: the Architecture of Four Ecologies》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癲狂的紐約》
《Re: American dream》
《Collage City》
《Delirious New-York》
《The City in the City: Berlin: A Green Archipelago》
《Made in Tokyo》
《GA》
《Oppositions Reader》
STEP3 案例重現:經典案例模型製作
漆老師於大學授課的經驗中,經典案例模型製作是最為立竿見影的步驟。從平面圖的佈局、材質的選取、剖立面的組構乃至於細部設計的表現,皆可藉由模型製作的過程帶來細膩的感受。其中漆志剛常用Louis Kahn的 Kimbell Art Museum作為案例示範,僅由四支立柱支撐,如飄浮似的大垮度拱頂,Louis Kahn清晰體現一個完整明淨的空間,是初學者在結構練習時的最佳首選。
【延伸資訊】青鳥Bleu&Book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玻璃屋2樓(華山文創園區)
營業時間:10:00-21:00
青鳥Bleu&Book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bleubook/
【活動預告】
第二檔 / 褚瑞基:六月到八月
主持人│曾成德
講者│漆志剛
講座時間│2019.05.25
側記│林怡孜
via/文心藝所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