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夾縫求生的廟,是台灣城市與世界其他地方最顯而易見的與眾不同。
你曾看過在橋下、電梯裡、分隔島上,及裝有輪子的廟嗎?台灣擁有密集且類型眾多的廟,在都市化過程,這些廟必須因應大環境的轉變而改建、重生,有趣的是,很多廟以多元的寄生方式存在你我周遭,它們象徵了社會變遷中常民生活的變化,也展現了城市肌理中空間的創意運用。這次透過蒐羅台灣各地非典型廟宇、並出版《寄生之廟》一書的建築師賴伯威帶路,由他分享經典寄生之廟案例,一窺這些都市夾縫中的廟如何以特殊的形態存在現代社會中。
路中廟 新北三重福隆宮
福隆宮位在新北三重的自強路四段和溪尾街60 巷的路口,一樓主祀福德正神,二樓供奉玉皇大帝、天上聖母。這個廟的建築在後面被挖掉一塊,是因為開闢道路的關係。現代都市環境不再因為人類聚落形成,反而因為交通道路、各項基礎而形成。很多廟比都市開發更早存在,後來建築也會因應都市紋理而有所改變。
升降廟 台北士林天德宮
颱風來的時候,通常河堤外會淹水,但天德宮仍然寄生在河堤最下層,我們推測是神明可能用託夢或擲杯的方式表示不願搬走。整個廟以鐵板製成,重達14噸,最高可升到7公尺高的堤頂高度。升降廟是因應洪水最極致的廟形式,因為這個廟不再是單純的建築物,附近居民和廟方將它變成像一台全台獨一無二的電梯,洪水來時廟就能舉起來
跨街廟 台北大同法主宮廟
跨街廟是清代大稻埕發生瘟疫時,因法主公顯靈消災而蓋的廟。後來因為拓寬道路,廟體的後殿被拆掉,只留下前殿,歷經多次改建後,現在看到的廟體是1996年李祖原建築師改建而成的五層樓建築。
目前一樓挑高的空間,作為巷道使用,二到四樓是祭祀神明的神殿。這個廟是我們蒐集案例中的例外,因為我們找的廟大部分是小廟,它在外型上與水平展開的傳統廟不同,是台灣都市裡典型的垂直廟,但它被我們收錄的主要原因是它有跨街這個形式,也可能是我們唯一找得到的跨街廟。
一樓改造廟 台北大同聖觀寺
這是一間退神的廟。在寫《寄生之廟》的時候,我便預測這些廟的未來是否會消失,還是會以怪誕的姿態繼續存活下去,但是我覺得需要它們的世代會逐漸凋零,下一代的人並不會因為我做了寄生之廟的研究,或呼籲他們多親近這些廟而更熱衷於這些信仰,連我們都不可能因此改變,何況下一代,所以這些廟的消失是必然的,它們並不是因為硬體上的毀損而消失,而是因為沒有信眾而消失。
廟可能會變成由別人使用,有的可能會保留硬體的部分,但祭祀、信仰的行為會在半個世紀或一個世紀內消失。退神的廟如果本身不合法,建管會便會出面處理,而這是一間合法的建築物,很明顯的是它已經沒有信眾,在外觀沒有改變之下,內部便有服飾店進駐。
街屋廟 台北大同雙福宮
這個廟沒有寄生關係,是合法的建築,但是它的金爐有寄生的關係。在台北、高雄等地有很多街屋廟。這個廟可能本來不是這個樣子,但是後來這些街屋蓋起來以後向神明問卜,經過神明指示要再蓋一間廟還給神明,於是有街屋廟的出現。都市裡廟的配件,通常都會四散在廟的周邊,沒有辦法在一個完整的基地裡面。像這個廟的金爐不是在廟的前面,是在旁邊的路口。另外,你還可以發現旁邊又有一間廟,它也有自己的金爐,甚至還封街舉辦祭祀活動,這樣封街不知道是否有經過申請,但可能是約定俗成的。
停車場迴圈廟 台北濱江市場福德宮
濱江市場為台北第二果菜批發市場,於1985年成立,是批發市場立體化的先例,也是一個大型立體停車場。位在果菜卸貨區旁的福德宮,屬於中型廟宇,和樓梯、廁所共同位在串聯上下市場的停車坡道的幾何中心裡,它提供市場內的攤商祭拜、舉辦慶典,尤其到中元普渡時,各類攤商會在福德宮前舉辦盛大的普渡儀式。開車上斜坡迴圈的過程中,可以看見這座廟,它是台灣市場廟中的一個奇景。
賴伯威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台灣註冊建築師,賴伯威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WillipodiA 都市研究團隊發起人。曾於波士頓、北京、上海、東京等地從事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嘗試用建築人的專業重新解讀、記錄台灣都市環境與廟的結合關係,與WillipodiA 都市研究團隊費時七年,記錄、蒐集並出版《寄生之廟》,未來計畫出版《往生之間》、《重生之路》等書。
文字 / 陳岱華
攝影/張藝霖
圖片提供/賴伯威
完整精彩內容請見《LaVie》2019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