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看過三牲獻藝現場演出,一定會對三位音樂人舞台張力十足的頭飾印象深刻。這一頂頂蘊含著信仰文化與台灣在地元素的頭飾,都出自劇場服裝設計師李育昇之手。到底這些靈感創意從何而來,就讓我們直擊設計師工作室一探究竟!
走進李育昇位在士林的工作室,一整室琳瑯滿目卻陳列地井然有序的服飾設計作品,讓人一時間忘記自己幾分鐘前還身在無凡無奇的巷弄小道,一件件舞台效果滿點的戲服陳列在人台和展架上,而甫在4月中旬陪著三牲獻藝一起登上總統府音樂會的三款「台灣神獸」頭飾,就放在工作桌上一角。許多人看過當天演出後,除了驚艷於三牲獻藝充滿實驗性的廟宇混種電音,也對風格獨樹一格的頭飾設計大表好奇。
曾獲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等大獎的李育昇,舞台服裝作品也被國際劇場組織(OISTAT)收錄於《世界劇場設計年鑑》,在台灣劇場界早已累積不少出色作品,這次因三牲獻藝發起人柯智豪的邀約而跨刀擔綱設計。為什麼會選擇以頭飾作為造型發揮的主角呢?「我原本就特別喜歡頭飾這樣單品,因為在傳統戲曲中,從盔頭造型就可以看出各個角色的區別」李育昇解釋。
在設計三款台灣神獸頭飾時,除了分別以瀕危物種台灣雲豹、櫻花鉤吻鮭、台灣黃山雀代表三牲獻藝的陸海空三方,李育昇特地選用了傳統戲曲中白蛇與青蛇盔頭款式(也稱為白蛇/青蛇額子),被寶珠和絨球攀繞的水藍色裝飾線,則代表著戲曲中蛇的意象。而在李育昇眼中,盔頭上亮眼的紅色寶珠就如同廟宇正脊中央的那顆太陽形火珠。在廟宇建築中,正脊上的火珠搭配左右龍形剪粘的式樣,可以用句吉祥話「雙龍搶珠」來指稱。像是台北行天宮、萬華龍山寺等屬於閩式建築的廟宇,都能見到這樣的裝飾。
從頭飾左右披垂的紅色帶巾則稱為飄帶,廟會藝陣中的大仙尪仔神將幾乎都會有這裝飾,飄帶上的字義有時是說明神尪出自哪個北管樂社,有時則指的是神尪本身的仙號。而這飄帶的設計,也與李育昇和藝術家李文政合作的2019年「大仙尪生筋壯骨計畫」相關,在這項得到文化部支持的計畫中,將與工研院智慧製造AI辨識實驗室合作,運用3D掃描建模,進化傳統宗教大神尪。
李育昇去年為三牲獻藝設計的另款頭飾同樣擁有神明信仰元素,以夫諸(《山海經》裡如白鹿的神獸)、鰲魚、鳳凰分別象徵陸海空三方,其中鰲魚具有生性好吞食火舌的特性,也常用於木造廟宇梁柱間,作為防火消災的吉祥寓意。而支撐起神獸的頭飾框架則取自台灣傳統閩南式廟宇常見的雙燕尾脊,在廟宇建築語彙中,屋脊末端延伸向上揚起,能夠通天敬神護佑人們。
李育昇對神明信仰的關注,不只表現在各工作作品中,甚至在接下委託案之餘,還悉心製作了四款極為別緻的神形護身符,七爺、八爺、媽祖、關公的立體造型中還能收納平安符,非常精巧且充滿創意。對於李育昇來說,無論是走逛宮廟建築、或凝神觀察神像衣裝,傳統信仰中飽滿而豐沛的文化元素,總能帶給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
李育昇
1983 年生於洋裁家族,耳濡目染習得家學技藝,2003 年開始參與劇場視覺藝術與服裝設計。作品光譜廣泛,現代寫實、形式風格、傳統戲曲皆專精擅長,目前活躍於台灣劇場。2008 年作品《劉三妹》獲「第43 屆電視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2017 年作品《狂起》獲邀參演「國際曼谷藝術節」,並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評人協會(IATC)頒發「最佳藝術指導」個人獎。
文字 /方敘潔
攝影/張藝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Vie》2019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