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著台灣深厚信仰底蘊的北港朝天宮,不只孕育了眾多與神明信仰相關的工藝匠師,隨著時代變化,從兩年前朝天宮邀來國際燈光大師周鍊,重新塑造朝天宮整體光環境,到地方人士與政府單位合力打造示範性藝閣,神明信仰與當代設計概念,正逐漸聚合中。
提起北港寺廟與當代設計的關係,最知名的案例莫過於2017年朝天宮,邀請設計美國自由女神像照明的國際級大師周鍊,為這座國家古蹟重新營造光環境,獲得廣大好評。我們專訪了主導此事的朝天宮董事長蔡咏、以及國際級大師周鍊,一窺他們的對傳統及設計交會的想法。
國際照明大師──周鍊
當初廟方提出希望做成「大花燈」,乍聽跟我的風格不同,但見面討論溝通後,發現廟方是不希望每年都費錢費事做新花燈。我十分讚歎他們的想法,就同意好好一同完成這個心願。過程中廟方董事們的心願一致,但對事情的看法不一定跟我們相同。
好比說一定要很亮才覺得安全,但「亮」的尺度差異很大,只是要有心多解說,就能慢慢改變成見。在技術上,無論法規嚴格程度如何,保護古蹟是首要的,供電系統及調控系統會是重點。我改造時的原則,是讓人們不要想到光。光是讓我們感受及體會當下,看到白天都看不到的文物及體會不到的環境。
進行設計時也要考慮周圍居民,我們不說是「燈光設計」,而說是「光環境」的改變,因為廟宇重要,人們的生活更重要。首先,光環境改善後,能夠有更好的商業活動嗎?第二,是不是能夠讓北港鄉親們更感到驕傲;第三,新的照明在晚上是否能不干擾居民作息。綜合這些考量,也就是我們說的天人合一吧。
對於台灣一般廟宇的燈光狀態,我的印象是很直接的。如果沒有目前的照明系統,信眾一定能更親近神明,目前的光環境及照明系統在近年發展中走偏了。大量的日光及大量的LED泛光燈,讓我們看不到神明,廟宇由心靈空間變成了功能空間。有機會的話,未來我還會想幫廟宇進行光環境再造。
對於傳統媽祖廟成了美麗光環境,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表示當時雲林主辦台灣燈會,燈會的發源地在北港,北港的象徵就是朝天宮,所以縣政府找我們一起想創意。最初是想到傳統花燈在燈會結束後,都面臨被遺棄的命運,這樣不夠環保。和同事朋友討論後,我們覺得用光來表現建築物的美,很值得嘗試。朝天宮從屋頂的剪黏、神柱壁畫都是名家作品,點亮這座建築物就會是最精緻也最巨大的主燈。朝天宮是國定古蹟,施作燈光不能使用釘子等等,但是後來這些問題也都克服了。
老實說,燈一點亮,我真的覺得很驚喜,燈光看起來有種「誠摯」的感覺,氣氛非常好,地方上的反應也都很正面。改造完成後,我知道開始有很多宮廟也想要嘗試。創新是好事,但傳統的味道不能跑掉,這個輕重或是主次,有心要創新的人可以思考一下。
重現黃金城閃耀 點亮十三層遺址
除了改造朝天宮光環境外,這位國際級燈光大師也接下重塑瑞芳水湳洞選煉廠遺構的光照環境大任,俗稱十三層遺址(實為十八層)的老廠房,原是建於日據時期1933年的選礦廠與煉礦廠,隔著北部濱海公路臨眺黃藍交錯的陰陽海,白天景緻美不勝收,然而到了夜晚卻如同關上了開關,沉寂蕭瑟。
這幢被遺忘的採礦遺跡,在2019年中秋節則將改頭換面,在多次走訪視察後,周鍊與團隊為了「點亮十三層」計畫,最終選擇15種、超過360顆建築照明燈為老古蹟妝點,當琥珀色燈光一頭映在建物上,那充滿層次的金色光芒,與不遠處的九份、金瓜石山巒上的燈火互相照應,彷彿重拾當年黃金之城閃耀。
從選鍊廠窗框透出的微微色光,搭配隨天色漸漸變化的夕陽雲彩,繽紛色彩粽橫交錯,琥珀色光、皎潔白月與陰陽海上波光粼粼的水面反射和點點漁燈,這裡是專屬台灣的魔幻時刻。
文/ 方敘潔、賴韋廷、Ian Liu
攝影/ 方敘潔
圖片提供/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雲林縣文化處
本文內容摘自《La Vie》2019年5月號,未經授權請勿任意使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