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綱藝閣主題設定、工藝整合大任的顏三泰,同是雲林縣政府授證的「技術保存者」,這一天他與兒子顏聖璋將組裝中的藝閣車開至水道頭文化園區,和彩繪師傅黃志偉一起修潤未完工的細節。顏家的藝閣事業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的1940年代,每年迎媽祖活動前,都有人向顏三泰的祖父租牛車去做藝閣,後來藝閣日益興盛,他的父親顏崑池也逐步嘗試製作藝閣車。
看盡產業起落
藝閣老師傅其志不改民國五○年代隨著發電機的問世,顏崑池做出了台灣第一座電動花燈,一時蔚為風潮。顏三泰自10歲起便跟著父親學藝,「藝閣車要十幾位師傅一起製作,以前做一台的價格可以買一棟樓,我最多曾經一年做十台。」如今盛景不再,顏三泰難掩落寞,雖然力挺近年的藝閣車創作計畫,但仍直言懷念過去「以精緻的紙雕、木雕來裝飾,車上請來藝旦執琴彈唱」的藝閣車,也憂慮藝閣逐漸失去古風。
但八年級生顏聖璋則抱持希望,近年藝閣再度被關注,這令他感到振奮,「我們一直沒離開舞台,現在終於有人要看我們表演了。」他對藝閣作為文創載體的效益充滿期待,也希望兩年後能自行製作一台藝閣車。無獨有偶,青壯輩的黃志偉也對藝閣文化的推廣保持信心。
「堅持下去,總會有人看見。」除了藝閣舞台佈景,他也經常操刀設計人物造型,某次藝閣遊行首日有路人好奇地問黃志偉:「車上扮的是誰?」他答:「施琅」沒想到路人竟緊接著追問:「施琅應該要戴雙眼花翎,車上那個人怎麼只戴一根孔雀羽毛?」
「雖然被糾正,卻莫名開心!」黃志偉覺得遇到知音。如今藝閣常以眩目的聲光效果取勝,鮮有觀眾注意到人物造型、配飾是否講究、到位。但每當他接獲造型任務,必然考據史料;若租借的服飾不合意,甚至會親自製作。然而,並不是考究到位就能勝任人物造型工作。
彩繪不是美就好
考究或變通都要有所本2018年為了區隔藝閣車上的三個皇帝角色,黃志偉安排趙匡胤畫上京劇裡的角色臉譜;戲曲中尋不著的趙匡義,則繪以家將臉譜來暗示武將出身;至於李後主則為他設計文人皇帝的妝容。那是藝閣車上首度出現家將與京劇臉譜,雖大獲好評,黃志偉卻無意再度如法炮製,他認為設計創意終究必須「合理」。
「很多事情是沒有前輩能請教的。」黃志偉拜師學習寺廟彩繪與水墨,又攻讀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我還是注重傳統韻味,但會用西方油畫技法。」畢業後的黃志偉,不限於寺廟彩繪,十餘年前顏三泰即邀他擔綱藝閣的舞台佈景設計,「未來想使用3D畫法,在視覺上創造『迴廊』,讓藝閣看起來更像廟宇。」51歲的年紀,兼具傳統與創新的創作熱力才正要邁向巔峰。
來到北港義民廟,藝閣車上的花燈創作者吳登興為了協助我們拍攝,特地雇來吊車,將幾近完工的「鰲魚」造型花燈運至義民廟前施作上色。藝閣並非燈車,燈向來只是陪襯,這次卻是首度讓人坐在花燈上,須兼顧美感、機電運作與安全性,極為考驗藝師的經驗與能耐。
少年出英雄 七年級的燈藝大師
不滿40歲的吳登興,是龍山寺多年來指定合作的大師級燈藝師;2017年的台灣燈會,北港燈區放在觀光大橋上的「百鳥朝鳳」也是出自他的手筆。吳登興擅長的不只是花燈創作,他還是揚名國際的龍鳳獅陣教頭,21歲就成為舞獅的國家級裁判,教學資歷超過20年。
「古蹟們就是我的老師,交趾陶、木石雕都是靈感來源」充滿名家作品的朝天宮是吳登興觀摩學習的場所。吳登興的創作過程看來簡單粗曠,在工作室裡,以粉筆在地上畫出平面圖,接著就直接拿起鐵絲,手編燈籠骨架,「電腦繪圖不只看來很『僵』,往往也和實際有落差,沒有手編骨架來得準。」整個2D轉3D的歷程只在他腦中運作。這次為藝閣設計的鰲魚造型花燈,連魚尾的線條都有著擺動時的肌理感,堪稱細膩於無形。
對於以藝閣形式集結不同世代藝師的創作,吳登興表示支持,「廟和藝閣本來就是集眾人之手完成,是複合式的集體創作,而且,傳承真的很重要。」他的說法正巧呼應蔡享潤這些年在地方上推動的文創工作。「談到傳統工藝,大家都想到要保存和推廣,我認為推廣可能更重要。」蔡享潤說,雖然無法徹底回到傳統藝閣車的形式,但透過新舊世代參與,藝閣就能持續地鮮活。談到未來願景,蔡享潤表示「任何的創新,如果可以讓傳統變得更吸引人,更有魅力,都值得嘗試!」
文/ 賴韋廷
攝影/ 林政億
圖片提供/ 雲林縣文化處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2019年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