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開端,曾成德教授以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書中的一段作為引言。
大汗企圖集中心神看棋……這時,馬可波羅說:「陛下,在您的棋盤裡鑲了兩種木料:黑檀木和楓木。您領悟的目光所凝視的方格,是從在早年生長的樹幹年輪上切下來的;您見到它的纖維是怎麼排列的嗎?在這裡是個幾乎看不見的節瘤:有一個芽苞試圖在一個早臨的春日發芽,但是夜裡的霜寒阻止了它……這裡有一個較深的細孔:這不是一隻蛀蟲,它應該是啃噬樹葉的一隻毛毛蟲,那也正是這棵樹被選定砍伐的原因……這個邊緣曾被木雕師用他的半圓鑿刻挖過,才能和旁邊比較突出的方格合攏……」
從一小塊平滑且空泛的木塊,能讀出那麼多事情,令忽必烈興起難以抗拒的感動;然而這時馬可波羅已經開始談起黑檀木森林,談論載滿圓木的木筏順流而下,談論船塢,談論窗邊的女人……
──伊塔羅.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1972
一件物品擁有可以被看見的許多可能性,固定外型、紋樣看似每一秒不再變化。他卻有一個可能性存在──「雕刻的角度」。
一、建築與觀看的方法 -《Collapse of TIME》-John Hejduk
「藝術不在複製我們所見,而在使我們看見。」
- Paul Klee(保羅 · 克利)
1986年9月30日,John Hejduk(约翰·海德耶克)於柏林建造了一件「鐘塔」作品,名為Collapse of TIME(時間的崩解)。該構建最終由垂直及45度扇形圓的形式以木構築。直立木條上羅列時刻,到達該時刻時,彼時的時刻將被鐵片覆蓋,同時間木條等速向45度扇形圓墜落。John Hejduk以此件作品描述人類與時間的關係模式;此時此刻,木條上的時刻卻是缺席的,而木條卻隨時移動,概念提醒人類一直以來所經歷的非「時刻」的刻度,而是刻度與刻度間的「時距」-- 時間與時間的距離。當每一個刻度成為過去,我們是走在邁向未來的路徑上,而這路徑,這動態的狀態,就是時間。Collapse of TIME作為一個公共藝術的存在,除了喚起時間的真實樣貌,於思考上引導人類觀察及發現生命中專屬的時間意義,提供了另一層面窺看建築的角度。
二、從語言學閱讀建築 - Vanna Venturi House, Robert Venturi,《House VI 》-Peter Eisenman
「建築是一種操作」
—俄國文學理論學家Roman Jakobson(羅馬雅克慎)的說法
它代表一種對日常習慣有組織化的暴力,建築轉化和強化了日常生活,有系統地逸離了平常的習慣,建築的語言所具備的肌理、韻律和材質,超越了他們可供詮釋的意義,建築的語言著眼於轉向本身,誇示其物質性的存有。」
-曾成德
後現代主義的濫觴——Robert Venturi(羅伯特 · 查理 · 文丘里)為母親所設計的Vanna Venturi House(母親之家),從平面圖上的分析中有不知去向的樓梯、各自為政的壁爐、尺寸迥異的浴廁等... ... 建築內的每一個機能都被拆卸,每一個建築內的構建都被散落;同樣弔詭的情況也出現在Peter Eisenman(彼得 · 埃森曼)的作品《House VI》(第六號住宅),十字平面中卻帶入都市裡的十字入口的形式,剖立面中特立獨行的開窗、顛倒並倒掛的樓梯、貌似漂浮的量體等……兩件作品中同時屏棄了以往現代主義中形隨機能的特徵,其對稱的建築卻有進行了細節設計,無論是動線中突出的線腳板、餐桌旁的柱子都導出了建築中的複雜與矛盾,使用者被迫去思考所有構件的關係,挑戰空間形式使用上的慣性並顛覆之。
符號的表現上,Robert Venturi向風範主義與折衷主義致敬,應用了巴洛克時期及向日葵之家等諸多建築語彙,同時加進了當代美國招牌文化及通俗表徵,藉此與時代進行對話。而Peter Eisenman則深受語言的形構主義影響,以語法架構的概念解離建築中的點、線、面、虛、實,而非以機能定義空間。形構主義者主張「異化」的設計,透過建築的形式語彙,由空間傳遞訊息,設計因此被揭發,形構主義造就了一種情況,觸發使用者縝密地注意空間的引爆因子;相對於建築師而言,他們雖構築了具體的建築,但在建築師心中,建築早已是世界的鏡子,投射了時代樣貌,而其意義早已不再「表達」之上,而是「表現」。
三、從現象學閱讀建築 - The Dominus Winery, Herzog & de Meuron
九零年代,建築與語言學的繾綣逐漸轉向現象學表現。
瑞士的建築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以材料本身的特性作為主體,細膩地建造The Dominus Winery(達慕斯酒廠),如石塊般坐落於美國加州納帕山谷,簡潔俐落,蛇籠堆砌而成的結構,光暈灑落時繽紛激散於地面的琉璃,倒映出時間與空間的序列。材料本身對話出了山谷張力,建築這才脫離語言,以材料、光影、景觀表現空間的生命紋路。
建築師以建築反身自我、觀看時代、回應時代。透過反覆地咀嚼、定位,試圖接近並碰撞當代的現象,迸發出斑斕多彩的思量,找尋每個生命與環境對話的介面。
四、真正的尾聲
文心藝所書店本系列的講座告一段落,曾成德教授以他的愛書《無盡的名單》作為講座的結尾,這同時也是他最喜歡的作者之一。
「仔細看看喬埃斯或波赫士的名單,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以開名單的方式來說他們要說的話,是出於他們對過度的喜愛,是出於驕傲,以及對文字的貪婪,還有對知識,多元、無限的知識,快樂的知識的欲求……」
──安伯托艾可《無盡的名單》,2012
名單是一種對自己認知的鋪陳、坦承布告。每列一個名字,都是對自己的重新審視,審視自身過去的知識取得過程,甚至重新咀嚼,品嘗出新的味道。我們也是如此,這系列的講座並非只有一種味道,而是一種延續的長香,它,會一直延續下去而不間斷,就像青鳥書店一樣。
【延伸資訊】文心藝所書店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六段180巷10弄6號1樓
營業時間:上午10:00 - 下午9:00
藝所書店|青鳥 臉書粉絲頁:https://goo.gl/xsJQPa
文字│林怡孜 攝影│謝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