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祭誹謗(blood libel)是聲稱猶太人會綁架基督徒的孩童以用作祭品的誹謗,是時常引起反猶太暴力行為的原因之一。血祭誹謗首次出現在法國、西班牙和德國的時間,分別是西元1171年的布盧瓦、1182年的沙拉哥薩以及1235年的弗爾達。然而,血祭誹謗在這些地方出現前,英國就已經有這個現象。1144年時,有人聲稱猶太人在復活節前買下了一個名叫威廉的「殉道男孩」,「使用我們的主被折磨的方式來折磨他,接著在聖週五用有著主耶穌像的十字架把他吊死,表示對主的憎恨」。
猶太人是在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之後,才定居此地。他們大部分來自法國北部,和王室有密切聯繫,為王室提供金融服務,因而住在許多大城市中,最重要的據點是倫敦。身為人民和國王之間的金融中介者,可能是導致猶太人被迫害的其中一個因素。獅心王理查對十字軍東征的熱忱又使迫害變得更加嚴重。1189年9月,仇視猶太人的狀況達到顛峰,倫敦的猶太區遭到劫掠;1190年,約克城堡的克里福特塔發生約克猶太人全體自殺的事件。英國的猶太人在接下來的一百年繼續受到欺壓,直到1290年7月18日,愛德華一世下令驅逐猶太人。這是中世紀時期猶太人首次被一個國家大舉驅逐出境。
可能是因為這些驅逐令或貿易的關係,抑或是其他因素,中世紀時猶太人口的分布狀況不斷在變動。部分德國的猶太人往東邊遷移,定居波蘭、立陶宛和俄羅斯,操著口音十分明顯的猶太人德國方言,之後漸漸演變成意第緒語。許多義大利的猶太人在西元一千紀的最後幾世紀移居外國,有些選擇到北方,有些則跨越地中海到北非。查理曼在八世紀時將義大利的猶太人遷到美茵茲。同一時期,義大利學者把自己的學問帶到了福斯塔特(Fustat,位於開羅南部)和凱魯萬的拉比學院。義大利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有密切的聯繫,負責將巴勒斯坦的宗教傳統傳到歐洲北部。
將這幾個世紀的猶太史寫得很「悲情」,顯然是會誤導人的。在某些時候的某些地方,猶太人也經歷過和平與繁榮,特別是伊斯蘭統治下的埃及、北非和西班牙。是因為猶太人為了紀念或哀悼某些事件,寫了相關的史料,所以才讓人感覺猶太歷史總是著重在災難的部分。況且,有些猶太社群的歷史根本不可能重建出清楚的面貌。比方說,關於葉門猶太人的歷史,當地的石碑和開羅保存下來的殘篇文字可以提供蛛絲馬跡,但是這些文獻很少呈現完全清晰的脈絡。例如,葉門猶太人的領袖雅各‧本‧拿單內爾‧法尤密(Jacob b. Nathanel al-Fayyumi)在1170年左右希望尋求有關當地彌賽亞運動的指引,埃及的邁蒙尼德因而才會寫下《葉門書信》這份文件。
關於住在印度西南海岸的猶太人,所知的又更少了。我們只知道,科契的猶太人在西元十世紀晚期或十一世紀初期時,獲得了馬拉巴爾的印度統治者賦予的特權,且這些猶太人從十二世紀開始就被許多旅行家和地理學家提及。同樣地,我們也不太了解那些應該是在九世紀或十世紀定居於中國開封的猶太人,或者那些住在衣索比亞的貝塔以色列人(Beta Israel)。貝塔以色列人又被稱作「法拉沙人」,在阿姆哈拉語裡的意思是「流亡者」。他們相信,自己的祖先是所羅門王和示巴女王的兒子孟利尼克。無論這是否屬實,可以肯定的是,衣索比亞在西元四世紀阿克蘇姆王朝受到羅馬帝國的影響而皈依基督教以前,已經有一些猶太人定居於此,而阿拉伯半島南部希木葉爾王國的猶太俘虜也在六世紀時定居衣索比亞。
關於各地猶太人的史料,大部分是來自猶太會堂的考古遺跡、喪葬銘刻、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作家的評論,以及猶太人自己在十一世紀以降所留下的宗教文獻手稿。不過,在開羅福斯塔特的猶太會堂貯藏室發掘的二十萬份殘篇,讓我們對猶太世界的這個角落有了更多認識。這些文件大約是在882年到十九世紀晚期寫成的,由於摧毀含有上帝名諱的文本被視為一種褻瀆,因而文件使用過後會被棄置在貯藏室裡。這批文獻除了聖經和其他宗教作品,也含有大量的世俗檔案和書信。這些文獻告訴我們,在這段期間,埃及的猶太人和猶太世界的其他許多地方都有聯繫。它們也顯示,對於沒有像埃及那樣保存豐富文獻的猶太居住地,我們現有的知識肯定極為偏頗。
猶太人的地理分布造成不同地區的猶太教會出現不同的變化類型。西元70年之後,耶路撒冷不再是宗教中心,猶太人探索宗教想法時,不再只會用希伯來文、亞蘭語或希臘文,也會使用阿拉伯文(這個語言曾經有好幾百年都是猶太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官方語言)和各地的方言。在《猶太教四千年》一書的其他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猶太人是如何帶著自己的宗教觀念和習俗,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像是在近古時期從巴勒斯坦遷移到巴比倫或從巴比倫到巴勒斯坦,或者是從西班牙到法國、再到德國或英國,又或者是到達東邊的波蘭或俄羅斯。來自開羅貯藏室的大量書信顯示,猶太人很希望與其他地方的同胞進行正式的交流,無論是為了尋求宗教建議、為了進行貿易,或是為了交涉比較世俗的事務。
雖然互有接觸,各地猶太團體的發展步調仍不一樣,而且也相當分歧。之後將會看到,德國的「中世紀」猶太教比東歐地區結束得早。《猶太教四千年》將1500年以後的近代時期獨立成一個部分來處理,比較著重在義大利和荷蘭的宗教變遷,而較不注重其他地方,例如葉門(見《猶太教四千年》第四部分)。但是,我們將會發現,猶太人之間常常有交流,縱使知道彼此有差異,仍鼓勵統一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