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是好一陣子沒到澳門,近期來,必然會感受到澳門的精彩蛻變,動員全城的藝術展演,打破藝術閱覽的框架,讓藝術家們把創作放在街頭,隨意走逛,都能不經意和藝術相遇,讓整個澳門化身超潮美術館。
城市不該只是居住的載體,更要是能創造城市風景,連結世代記憶的媒介。隨著時代變遷,現代的藝術形式已不侷限只是在紙上創作,而趨於進化多變,不論是塗鴉、雕塑甚至是音樂表演,都可以是藝術的一個支點。
從街頭予以不一樣的奇幻旅程
這樣一個全民藝術的風潮,正從紐約、巴黎、倫敦等國際都會,走向亞洲,從香港、新加坡、台灣一路吹向澳門,在今年為期六個月的藝文薈澳之中,「全城美術館、處處藝術園」的全新藝術體驗,把整座城市都變成全天候的美術館,多件由外地及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大型戶外藝術裝置,不用門票,沒有入口,走在路上隨時可跟「創作」正面相遇。
走訪龍環葡韻,將會看見矗立著24個身高2米的葡萄牙詩人及作家佩索亞雕像,這乃是由本地藝術家黃家龍創作的「踱步者」,透過不同身分的異名者,突顯出獨特的詩意及哲學思考訊息;同樣在龍環葡韻,還有居港藝術家弗朗西斯科‧列蒂(Francesco Lietti)以旅行和探索為主題的「彩色亞洲」畫展,列蒂以充滿幽默感的童真視角和筆觸,將畫面徘迴在現實和幻想之間,予以稍縱即逝的夢幻感覺。
另外在區華利前地休憩區,有比利時藝術雙人組合東波西波設計的「開心大頭」,這款燈籠裝置藝術,將中國傳統常見的大頭娃娃,轉化成生動的當代藝術品,融入在地文化的創意,能夠引發人們的共鳴。此外,還有採用數位技術重新闡釋的「門神」圖像,以及由澳門建築師、設計師及藝術家蘇若翰和孟麗泰設計,於大炮台花園展出之臨時竹結構「聖殿」都將城市街道翻轉成民眾可自由穿梭的美術館與劇場,讓各種形式的藝術不僅展示於美術館中,更流動於街頭。
撰文:Iain
資料暨圖片提供:澳門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