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舉辦在台北信義區的非典型音樂祭「曙光祭-免廢收聽」剛落幕,製作人是蘇打綠吉他手阿福。16年前音樂祭曾是他踏入樂壇的開始,征戰過各大演出之後,如今他轉身成為幫助年輕人走上舞台的角色。
自2017 年蘇打綠休團後,近兩年吉他手阿福轉型為藝術策展人、音樂祭製作人,第二人生開展得有聲有色之際,再度回首當年參與音樂祭的點點滴滴,格外有種重新整理自己的意味。「講起來是馬後炮啦,但是2003年參加貢寮海洋音樂祭,的確是蘇打綠很大的一個轉捩點。」阿福回憶,他和電吉他手家凱、鍵盤手阿龔直到2003 年才加入當時已成軍兩年多的蘇打綠,原以為人生第一次加入的樂團只會是短暫插曲。
彼時蘇打綠的成員們正逢畢業前夕,雙修廣告系的青峰需要製作畢業專題,團員們決定辦一場名為「in summer 印夏天」的台灣西部巡迴演唱作為解散的演出紀念,首站便是貢寮海洋音樂祭。當年的海祭早已名震樂團圈,阿福形容為「每個台灣玩團的人都想登上的舞台」,怎知興高采烈地報名後,蘇打綠卻沒通過「大舞台」的初選。儘管感到沮喪,可是團員們不放棄,還是參加了2003 年的海祭「小舞台」。
奇蹟的夏天 小舞台成為出道起點
奇妙的機緣往往藏在名為不放棄的路上,蘇打綠在小舞台的演出,被知名音樂人林暐哲聽見,在活動結束後主動攀談,表態有意合作。隔年他們不只正式簽約出道,也接連發行三首單曲,更登上海祭大舞台,奪下評審團大獎。後來的故事與成績,歌迷都熟知了。「得獎只是過程,更重要的是,海祭讓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有那麼多人會因為蘇打綠的音樂而瘋狂,喜歡上我們。」在奇蹟般的夏天之後,蘇打綠即便和公司簽了約,還是自力承擔多數團務,主動洽談多場的現場表演。
「當時只是很愛現場演出的感覺,太喜歡那種和歌迷的連結了,現在想起來,才明白不斷地現場演出對蘇打綠的幫助有多大。」阿福認為,現場表演能提升樂團很多面向的能力,像是「自帶人氣」。不論演出規模大小,蘇打綠每位團員都盡可能「撂人來」,把場面炒熱。阿福透露,某次在台中的一場演出,當表演結束,多達百人的親友團一離開,觀眾席就近乎一空;很多友人也因此被圈粉,參與的場次多了,更成為鐵粉,再帶來更多親友。
Live 的考驗 創造無可取代的連結
音樂祭就像微型的演唱會,台下不一定是自己的歌迷,也無法主導演出環節,「在有限時間裡呈現最精華的自己,爭取觀眾認同;音樂編排又要符合主題,還要適應現場的環境。」阿福舉例,蘇打綠曾在台客搖滾嘉年華與比莉搭配演出,也曾與林憶蓮在簡單生活節同台,乍看調性天差地遠,但演出後都獲得不錯的迴響。
「當年玩團的人,大家都是很用心地企畫、經營現場演出。」他想起大學時看野台開唱的經驗,閃靈一出場總是聲勢驚人,黑死腔一開,歌迷都知道要灑滿天的冥紙;夾子電動大樂隊的〈爬到屋頂去哭么〉前奏一下,主唱小應就開始爬鷹架,當真爬到屋頂去唱歌,「現在很少性格這麼鮮明的團了,但經歷過,我才知道要怎麼幫年輕人。」
阿福製作的曙光祭表演陣容多為初出茅廬的樂團,但沒有大小舞台之別,所有樂團一開始就要把自己當成成熟的大團站上大舞台,「音樂祭就是一場Party」,他說,沒有「標準」的姿態,秀出最真實、最有梗的自我,「來交朋友就對了,不論是跟樂迷或同行。」
Profile/阿福/何景揚
蘇打綠木吉他手兼任團長,綽號阿福,1982年生。高中開始陸續朝聖過春天吶喊、野台開唱等音樂祭;大三加入蘇打綠,從觀眾成為演出者,十餘年來隨團征戰國內外多場音樂節,如貢寮海洋音樂祭、台客搖滾嘉年華、簡單生活節、大港開唱、東京亞洲音樂節、利物浦Sound City 音樂節等。
文│賴韋廷 圖片提供│阿福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Vie》2019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