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哭泣賈伊洛洛》(Cry Jailolo)、《Balabala》享譽國際的印尼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Eko Supriyanto),受2019臺北藝術節的邀請,帶來海洋文化「賈伊洛洛三部曲」的最終章《鹽》(SALT),從自身潛水的無重力狀態經驗,思考當代身分的流動,以精準的肢體動作,回應海的節奏和力量。《鹽》於8月13日至8月14日在水源劇場精彩上演,共計2個場次。
進入海洋 找到返璞歸真的自我
艾可成長於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他父親來自印尼熱帶叢林,母親出自宮廷。艾可表示,他自小學習爪哇宮廷舞及武術,身體習慣流動在不同的文化傳統,舞蹈之於他,就像一場旅行,是與不同種族及外部世界取得連結的方式。
艾可曾是瑪丹娜巡迴演唱會的御用國際舞者,也是百老匯《獅子王》的舞蹈顧問。他在2013年返回故鄉印尼,創立舞團,並開始在印尼東部偏鄉「賈伊洛洛」地區深入田野調查,以及學習潛水。潛水經驗讓艾可發現身體的另一種面貌,一種面對海底無重力的身體狀態,促使他重新思考自己身上的文化混雜,也由此開啟研究海洋文化的三部曲:《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鹽》。
艾可表示,《哭泣賈伊洛洛》是由數名少年舞者演出,《Balabala》則是少女舞者,而《鹽》由我一個人上場。三部曲的每一個階段都是挑戰,同時也打開我的視野,除了我以外所有舞者都來自賈伊洛洛,而且背景五花八門,表演當時都不是專業舞者,我由衷開心與舞者們透過舞蹈找到一種和諧。
淬煉極致獨舞 ,舞蹈的未來在海中
關於舞作《鹽》的命名來由,艾可表示,《鹽》是賈伊洛洛三部曲的最終章,是重新探訪、詮釋與質問賈伊洛洛文化的這趟旅程中,所萃取出的精華。鹽從海水中提取需經多道程序,而我就是這樣創作這齣舞作的,走過一段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所以鹽這個字象徵了這段經驗。
《鹽》以獨舞形式呈現,除了反映艾可自身的舞蹈歷史,也同樣回應生命起伏變化,展示一個從農業文化到海洋文化、從土壤到水的人,連結到反重力的潛水體驗的狀態。艾可表示,因為是最後一章,自覺有責任分享我的肢體、我的經驗和詮釋,並好好完結這趟旅程,這種方式最能夠傳達我的想法和感受。
在潛水過程中找到靈感的艾可,曾提到自身背景是來自農耕文化,原不喜歡在海裡游泳的他,有天被賈伊洛洛島上的攝政王丟到海裡,就此改變他的一生,他表示,我突然發現了一個截然不同卻又如此熟悉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水下世界永不吝於給予我靈感,所以,進入海洋,是「脫離舒適圈」。
對海洋世界的崇敬與探索,讓艾可啟動「舞蹈的未來在水面之下」的表演研究計畫。他從古典舞蹈訓練、潛水經驗及爪哇農業傳統中提取淬煉,採用當地傳統舞蹈的形式,創作自傳式獨舞《鹽》。艾可表示,在舞蹈中呈現身體在水面下的失重狀態,失重,其實是讓所有權力關係和身分得到平衡。
艾可表示,《鹽》有很大的部分在談論人類在海中的氛圍及對立,雖然人類不是天生就能生活在大海之中,卻實實在在相屬於彼此。因此,他期望藉由這個作品帶領觀眾深潛至海中,除了舞蹈本身,細細享受每一個表演細節,如燈光、音樂、道具等,一同沉浸在大海的深度與漆黑。
更多演出訊息請關注臺北藝術節官網: https://www.artsfestival.taipei
Via/臺北表演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