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六大主題亮點!200多件作品揭開浮世繪到當代動漫的日本少女進化史

「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美少女!」這句出自日本卡通《小魔女DoReMi》裡的經典台詞,當我們談及「美少女」(Bishojo),不外乎直覺聯想到日本動漫文化出現的各式特色人物,從早期的小甜甜、千面女郎到近代風靡全球的美少女戰士、庫洛魔法使等,「美少女」風潮早早襲捲各地文化,作為世界通用的日文語彙,美少女一詞除了表達對「美」的意識與慾望外,其真正靈魂所在的「少女」形體,則代表著言語之外的千萬種風貌,可以溫柔、可以冷豔,也可以很鄰家女孩。

 

「少女」這個詞最早誕生於日本明治中期,是當時女子求學意識逐漸抬頭下,用來形容女童與成熟女性間階段的新名詞,而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MoNTUE北師美術館登場的《美少女的美術史》(美少女の美術史)即以「少女」為主軸,從300年前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一路延伸至早期日本初創的少女雜誌、當代藝術與動漫文化,藉由200多件名家創作,揭示時空跨度超過300年的文化發展,用藝術來梳理少女形象的演變外,更是台灣首度以斷代史呈現日本美少女形象於當代藝術發展進程中的精彩大展。

 

藝術史中的少女形象

儘管「少女」一詞誕生於近代日本,不過對於描繪「美」這件事卻是一直存在著,回顧悠久歷史,早就有不少美術作品表現身心靈狀態為「少女」的藝術創作。像是17、18世紀的江戶時期,以「美人畫」為主題的浮世繪就不下少數,當時伴隨印刷技術及貿易發展,深根本土、遠播重洋,甚至影響了西洋美術的風格。

 

負責本次策展的青森縣立美術館學藝員工藤健志表示,「少女」稱呼不過誕生於一世紀多以前,但卻影響深遠,回溯20世紀初,日本社會上出現充滿青春活力的新族群「女學生」及商業市場上的新客層「女職員」,除了學習與工作之外也開始擁有時間享受休閒,再加上當時出版技術的蓬勃發展,因而有不少專門發行給少女看的雜誌因運而生,甚至還附錄桌遊,讓少女有了消費娛樂行為,進而產生文化。

 

當時以年輕女性為主要讀者的雜誌,一時間百家爭鳴,與雜誌合作的畫家如高畠華宵、竹久夢二、中原淳一等人,更推出了數以萬計、引領風潮的美人插畫,逐步建構了「美少女」的形象。1962年,漫畫家赤塚不二夫筆下以魔法化妝鏡「變身」的少女角色開啟了新紀元,呼應社會現象及人性需求的各類型美少女,大量地出現紙本漫畫、電視卡通、電玩遊戲等傳播載體之中。到了21世紀,結合數位科技的「初音未來」等虛擬偶像,更吸引許多觀者晉身為二次創作者,以重繪、再製「美少女」表達對於作者或角色的認同,發展出姿態各異的視覺刺激。而《美少女的美術展》正是引領觀眾走一趟少女的演變進化史,自由穿梭於各時代的夢幻想像,從浮世繪、洋畫、日本畫、漫畫、雕塑與新媒體藝術,探索各時代對於美少女的無盡追求。

展覽自圖像文化研究為起點,爬梳生活史與審美價值發展,展出鈴木春信、鏑木清方、奈良美智、手塚治虫、丸尾末廣等超過60多位名家之作,透過潮流最前線的動漫人物作為形象符碼,了解當前流動於產業與科技變遷的「少女」形象,帶領人們發覺流行文化與傳統藝術的承襲及表裡關係。本次展覽分為六大主題,分別為少女的誕生與開展、躍動少女、神之少女、少女心事、偶像少女與觀用少女,透過具當代議題性主題,譜寫出多元生動的少女樣貌。

 

少女的誕生與開展

由帶動少女流行文化普及的女性雜誌揭開美少女的神秘面紗,透過大正浪漫的代表畫家高畠華宵、竹久夢二、中原淳一等人所繪的少女圖像,拼貼出各世代少女的心之所向及自我投射。像是1908年創刊的日本雜誌「少女之友」,作為少女誕生的開始, 而除了少女雜誌封面外,也展示奠定日本美少女有著閃爍銀河濫觴的漫畫家高橋真琴之作,夢幻、明亮的星芒雙眼,配上浪漫金色捲髮,是當代少女漫畫的經典代表。

 

躍動少女

展現都市化生活態樣,具象地透過季節性運動呈現女性美麗強健的姿態,抽象擴延討論「變身」之於少女的重要性。主題區以《原子小金剛》漫畫家手塚治虫所創作的《寶馬王子》為開場,看來活潑的王子其實是個女兒身,打破了封閉社會認為女孩就是文靜、弱小的印象。 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本次展覽年代最久遠的作品,源自17世紀江戶時代的《遊樂美人圖》;其餘創作還包括浮世繪畫師歌川國貞、當代視覺藝術家古賀學以台北凌晨街景為背景的躍動少女攝影。

 

神之少女

以過往女體象徵大地、自然、社會,或是寄託神佛意志的藝術表現,接軌電子歌姬「初音未來」所帶來的集體創作與神秘感。

 

少女心事

藉以觀看與被觀看的詰問,引領觀眾潛入少女令人著迷卻無法透析的神情之中,如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帶有典型浮世繪美人風格的畫作,到奈良美智筆下邪惡但帶有一絲哀愁的小女孩,姿態風情萬種。

 

攝影師原久路致敬法國藝術大師巴爾蒂斯(Balthus )的《巴爾蒂斯繪畫的考察》(バルテュス絵画の考察)攝影系列,則讓原先就充滿戲劇化,強調身體曲線的畫作,增添了不少日本元素,原久路讓模特兒換上校園水手服,擺出帶點不自然又有些情色之感的動作,通過懷舊復古風,重新演繹了巴爾蒂斯筆下優美的少女面貌,

 

就像是走進愛情的墳墓?藝術家金卷芳俊充滿超現實感的雕塑作品《囍‧奇想女孩》,以結婚的少女為主題,然而擁有不同面相的少女,其臉部情緒有歡喜、不安、憂愁,帶有變動之感的作品,表達出「思維於兩極間拉鋸」的多種情緒,而少女手中那束象徵幸福的婚禮捧花,則巧妙地藏著一個骷顱頭。

 

偶像少女

在偶像少女展場中,以當前動漫中常見的「魔法少女變身」動態影像揭開序幕,藝術家岡本光博的《變身魔鏡》 藉由大眾再熟悉不過的變身片段,拉進對少女的想像。工藤健志表示,在1960年至70年期間,產生了許多以「變身」為題材的少女漫畫,主角大多都是平凡少女,某天獲得超能力,並透過「變身」擁有魔法能力,足以對抗邪惡的反派,除了冒險外,更會有邂逅愛情的橋段,如此一貫的題材順勢成為少女最喜愛的故事。他也提到這些變身少女漫畫,也是日本兩性平權概念的啟蒙,彰顯出女性不再只是柔弱、被保護的一方,而是擁有力量、正面積極、堅毅勇敢的少女。

 

而想要成就出動畫中夢幻的橋段,幕後又是什麼模樣?以變身魔杖從何而來,由伊藤龍介打造的《這位女孩去哪裡了?》裝置作品,則讓人看見絢爛背後的冰冷工業之態。

 

觀用少女

透過大量少女神態與載體差異,展現當代價值觀。日本藝術家島本了多,以自己的臉型,燒製多幅陶瓷臉孔模型,在上頭繪上多位知名動漫女角,包括《怪博士與機器娃娃》阿拉蕾、《美少女戰士》月野兔、《亂馬1/2》小茜等,他表示雖然自己身為男性,但內心裡同樣有美少女的一面,所以在以自己為背景的面具上,繪上了不同的美少女樣貌,以此象徵美少女應該不侷限在性別及年齡。 

 

藝術家西尾康之所打造的VR創作創造出一個以女體雕塑建構出的暗黑空間,觀賞者就像行經一條神秘通道,能夠看到各種石膏雕塑質感的少女形象漂浮,充滿夢境感的氛圍,藉此彰顯女性形象背後的精神意識。

 

而在美術館中頗有搶眼,有著粉嫩櫻花色雙馬尾、綁著魔術方塊及草莓髮飾的大型裝置藝術「Hikari–A Chery Blossom Path–」,則是由藝術家Mr.打造。他表示其實一開始是設定為跳台上的少女,然而實際走訪美術館後,覺得「應該要做一件非常有魄力的作品」,因而將焦點放在少女的頭顱上,並添加上如貼紙般的巧思元素,「細看少女的眼睛,會發現那些圖樣在少女眼中,不只有現實,更有一些不存在的夢幻」。

 

展覽中最後一件作品,則是藝術家谷口真人的「無題」,鏡子前的透明壓克力板上繪有模糊的少女形體,然而顏料色塊堆疊的背面透過鏡子反射,則是一張美少女容顏,壓克力板和鏡子虛實的空間,又映入觀賞者的形貌,視覺化了鑑賞者和被鑑賞的少女之間的關係。

 

《美少女的美術史》起初由三位日本資深美術館員所組成的「三枝眼鏡研究所」策畫,2014-2015年間巡迴於三人任職的青森縣立美術館、靜岡縣美術館、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曾勇奪該年度全日本公立美術館展覽TOP5大獎。本次以全新的展覽架構首度移展臺灣,當代藝術家如Mr.、古賀學、伊藤隆介、岡本光博、島本了多等人,更因應北師美術館充滿實驗性的建築空間,將自身對臺灣文化的細緻觀察匯入創作之中,為台灣觀眾打造全新作品。

 

《美少女的美術史》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展出日期:2019年8月24日至11月24日

展覽時間:10:00-18:00, 週五、週六延長至21:00

https://www.facebook.com/MoNTUE2011/

 

Text、Photo:Ian Liu

via 北師美術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舞蹈家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德國舞蹈劇場巨擘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

基於培育年輕世代的共同信念,在香奈兒品牌的支持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歷經兩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碧娜‧鮑許基金會 (Pina Bausch Foundation) 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除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外,北藝大舞蹈學院成為全球唯一以學院為代表與簽約演出《春之祭》,彰顯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的專業成就,更印證了北藝大舞蹈學院的成就與高度。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經典重現台灣

《春之祭》將於2024年秋季的「關渡藝術節」經典重現,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以及臺中歌劇院。需留意的是,《春之祭》經典重建全臺巡演臺北場次於開演前一個半月皆已全數完售,觀眾仍可前往臺中與高雄場次觀賞這部傳世巨作。

此次作品的重製,將由余采芩與另外4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親臨北藝大授課與排練。余采芩是北藝大舞蹈學院優秀校友,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更擔任此次《春之祭》演出的藝術總監。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

此次重製《春之祭》標誌著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不僅是向前輩藝術家們的致敬,更是不同時代與舞者之間的深度對話。碧娜‧鮑許基金會董事會主席Salomon Bausch很自豪地說:「在與巴黎歌劇院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歐洲主要芭蕾舞團合作後,我們現在正在與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學生一起準備《春之祭》。將碧娜的作品帶向未來,還有什麼比與年輕一代優秀舞者合作更好的方式呢?」為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特別召開記者會,並舉辦一場由《春之祭》藝術總監暨排練指導余采芩親授三十分鐘的示範課程,邀請全臺舞蹈系系主任及各校優秀學生代表,連結全臺舞蹈界一起共襄盛舉!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與會的全臺灣高教院校舞蹈系所主管發表了對北藝大《春之祭》經典再現計畫的感想與祝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黃文人主任:「感謝北藝大分享資源,推動《春之祭》重建計畫,讓舞者親身體驗經典之美,觀眾也能重溫經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張思菁主任:「《春之祭》的重現是亞洲首例,也是臺灣舞蹈界培育的最高展現,讓臺灣舞者被世界看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詹佳惠教授:「感謝北藝大的氣度與機會,讓全臺舞蹈界能攜手用舞蹈登上國際舞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黃琤圈主任:「期待2024年尾聲臺灣舞蹈界帶來這部經典大作,共享這場藝術盛宴。」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蘇安莉主任:「感謝北藝大籌備兩年的計畫,讓觀眾和舞蹈愛好者有機會見證經典重現,期待盛會到來。」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吳怡瑢副教授:「《春之祭》跨越一世紀與半世紀,期待2024年演出繼往開來,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北藝大舞蹈系吳易珊主任:「在AI時代,用肉身回應生命是幸福而珍貴的,感謝所有選擇舞蹈的藝術家與學生,一起為臺灣舞蹈界努力。」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

臺灣舞蹈界在北藝大的推動下,共同參與《春之祭》的重建計畫,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與共享精神。各校主任一致感謝北藝大提供資源,讓臺灣舞者得以深入經典,親身體驗動作的情感與意義,並期待這次亞洲首演不僅是年輕舞者的圓夢之旅,更是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的高峰。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在2024年尾聲重現,不僅延續舞蹈傳承,更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共同譜寫了臺灣舞蹈界的歷史新頁。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演出資訊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已完售)
2024.12.20(五)19:30
2024.12.21 (六)19:30
2024.12.22(日) 15: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2024.12.27(五)19:30
2024.12.28(六)15:00
2024.12.29(日)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2025.01.03(五)19:30
2025.01.04(六)15:00
2025.01.05(日)15:00

購票連結請點此
票價:500、750、950、1200、1400、2000(贊助票)

資料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