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設計人嗎?你對設計很感興趣嗎?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最貼近你生活的「包浩斯 然後呢」特展!2019是著名德國設計實驗學校Bauhaus的100周年,雖然時間過得飛快,但其對設計的影響力卻源遠流長,也替現代產品型塑了新思維;台灣設計館站在這個百年的分水嶺上,與知名空間團隊「JC Architecture 柏成設計」攜手規劃包浩斯主題展覽,一共4個展區、3大互動裝置,讓La Vie帶你搶先看!
包浩斯是什麼?1919年建築師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於德國威瑪成立藝術與建築學校「包浩斯」,不過包浩斯不僅僅是一所學校的名稱,更是橫跨14年的設計運動。如今我們提到包浩斯,想到的可能是幾何圖形、簡潔何優雅的視覺設計,但包浩斯亦重視材料本質,由此碰撞出「忠於材質」的材質的革命性觀念。
這次「包浩斯 然後呢」特展便融合了包浩斯精神,邀集到建築、室內、產品、策展、平面與服裝等多元領域,包括建築大師潘冀、金曲獎視覺統籌三頁文設計、甫獲TID大獎的MisoSoupDesign等18組設計團隊跨界合作,劃分了4個展區、3大互動裝置,展內包含台灣隨處可見的藍白條紋帆布、塑料版以及套圈圈等,打造出一場屬於台灣人的包浩斯運動!
4大展區 讓你搞懂包浩斯
1、「基礎設計課」 向大師致敬,從錯視風景看見包浩斯的初心
走入第一個展區,映入眼簾的是結構主義大師萊茲洛·莫霍里-納基(László Moholy-Nagy)的經典抽象作品,由3個基本形狀:三角形、圓形與正方形組合而成。由於包浩斯學校提倡以純粹、簡潔的幾何形式,取代繁複或充滿象徵圖案的裝飾,作為任何工業製成品的美學方向,以此作為展覽的起點別有意義。
2. 「包浩斯 x 設計師」 一次看懂包浩斯,從當代設計破解關鍵DNA
在第二個展區中,策展團隊從包浩斯龐大文獻抽取出重要教育理念,透過設計、重新包裝為「包浩斯的DNA」:包含「功能主義」、「忠於材質」、「型隨機能」、「少即是多」、「以人為本」等20個關鍵主張,搭配淺顯易懂的文字逐一介紹,讓觀眾輕而易舉地將經典理論刻印在腦海裡。
3. 「包浩斯在亞洲」我們就生活在包浩斯中!
包浩斯的影響遍佈世界,策展團隊在策展過程裡,透過文獻梳理與調查,發現亞洲的常民文化中,也存在著與包浩斯相似之處。在這個展區中展示非官方的研究,以及有趣的小發現。期望觀眾重新檢視生活周遭,發現日常裡的包浩斯美學。
4. 「包浩斯夜市」 原來包浩斯可以這麼台- 18組設計師一起擺攤
策展團隊運用包浩斯「實踐與實作」的精神,重新思考台灣夜市,邀請來自不同國家、多元領域的設計師共同創作,藉此呼應包浩斯學校所期待的合作精神,重現包浩斯的社會實驗。
3大互動裝置 最台的設計實踐!
了解包浩斯的來龍去脈後,是時候看看台灣多名設計師如何巧妙融合包浩斯設計概念玩出的實體新創意。如康丁斯基問卷牆,策展團隊將一百年前的測驗置入當代,並設計三款基本形狀的貼紙,各有紅、藍、黃三種顏色,民眾可以到現場投下一票,測驗自我內心世界的色彩與形狀。
走到夜市展區絕對不能錯過的則是「包浩斯套圈圈」!柏成設計與Project on Museum聯手打造的裝置作品,將三原色與基本圓形套用於傳統遊戲中,互動形式簡單與輕鬆,讓一家大小從遊戲中,探索色彩和形狀間微妙的關係,了解包浩斯美學精髓。
接著映入眼簾的是多樣「台灣小吃」的霓虹牆面,讓人感覺時尚亦特別有親切感。「PEGA和碩設計」在包浩斯夜市裡,打破框架的邏輯思路,整合該公司知名的隱形燈,設計了一座LED燈管牆面,將珍珠奶茶、鹹酥雞、芒果剉冰等台灣小吃的造型簡化,以減法思考描繪抽象線條,再透過新媒體技術,讓觀眾拉動感應器時,LED圖形將會隨機明滅,互動效果相當有趣。
以往與包浩斯有關的展覽,時常會從歷史或是建築的立場出發,然而這次展覽策劃角度,不僅拋入當代的觀點,也完美整合了跨領域創作能量,啟發全民欣賞百年經典的全新視角。「包浩斯 然後呢BEYOND BAUHAUS」主題特展即日起至11月3日,展出於台灣設計館01、02、03展區。
展覽資訊
展期│108年8月23日~11月3日 09:30 - 17:30 (每週一休館)
地點│台灣設計館01、02、03展區(松山文創園區 松菸口)
票價│150元(全票)/100元(學生、團體票)
主辦│經濟部工業局
執行│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策展│JC Architecture 柏成設計
參展單位│Beyond Object、[ bi.du.haev ]、Cizoo、DA/D(泰國)、Desitecture(英國)、Flexible Love、HMM、IONISM、JJP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MisoSoupDesign(日本)、MWC韶康室內設計、Project on Museum、三頁文設計、日常經典TAGather Goods、田田圈文創、岸頭、和碩設計PEGA Design、洋蔥設計(依筆劃排序)
網址│www.songyancourt.com/tdm/
FB │台灣設計館 (www.facebook.com/TDMuseum)
Text:Stephanie Hung
All Images by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
via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