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2005年推動「臺北市公共藝術推動自治條例」以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設置、導覽、工作坊、主題活動等形式,呈現臺北都市地貌更迭下,鑲嵌著隱匿在都市中空間記憶的變遷。今年邁入第五年,以「憶河踏悠——再見塔塔悠」為主題,延續探索「看不見的臺北」,透過藝術創作手法,重探基隆河於大直、內湖地區的地方記憶,反思與關懷自身所處的土地與家鄉,並成為居民心中充滿歸屬感的所在。
憶河踏悠
1991年至1994年間,政府在都市發展規劃下著手對基隆河道進行第二次截彎取直整治計畫,成就了大直與內湖現今的地貌。這座新興重劃區經歷了農業區、輕工業區與科技園區及商業區的產業轉變,並吸引了大量的畫廊進駐,逐漸成為知名藝文機構、企業營運總部及研發中心群聚區域。而產業變遷所帶來的外地工作人口大量遷徙至此,過往的記憶逐漸失溫、消散,如同在地人心中那隔著世代與地緣而無法傾訴的鄉愁。
因此,「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試圖在基隆河歷史中找尋「河道變遷」、「消逝的水文地景」及「產業與人文遷徙」等文化切面,藉此詮釋看不見的都市地景變異的脈動。
河道變遷
由於基隆河的河道曲折容易造成下游地區的水患,故進行了截彎取直工程。藝術家陳禹霖以此為靈感創作《EVER》,卻跳脫了正規河道工程的思維,使用了透明貨櫃象徵河水以人工的方式被裝載運輸,向觀者述說著河道變遷的故事。
消逝的水岸地景
藝術家邱承宏的作品多以裝置呈現,如考古般挖掘、重塑曾經存在的身影。本次與水岸植物專家合作,找尋因河道環境變遷而匿跡的植物。作品《植栽》設置於當初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中金泰段的起點,將往日地景化為時光窗景,引導觀眾見證歷史。
產業與人文遷徙
大直內湖一帶因為都市計畫的調整,使過去的農窯業逐漸轉變成現今的科技園區,藝術家陳禹廷認為往來遷徙的人們,就如同蒲公英的種籽乘著風飄盪,這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匯聚與離散,便成了藝術家轉化鄉愁的元素。
與河的共同回憶與未來思考
河川不僅是串聯城市的骨幹,也是建構地方認同感的重要渠道。就如同許多文明皆依河而生一樣,近三十年前基隆河道變遷後所誕生的全新地貌,現今已然成為在地人文與產業的故鄉與依歸。
期盼透過蘊含著溫柔情懷的地景公共藝術、主題活動、系列導覽與工作坊,催化過往的回憶與未來的思考,連接世代與鄉里間的溝通,邀民眾一起凝望在時空更迭下濃縮於臺北地景公共藝術中的深刻歷史意義。
展覽資訊
展名 :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憶河踏悠
時間 : 2019/9/27 – 2019/10/27
地點 :美堤河濱公園、上塔悠公園、下塔悠公園。
票價 :免費參觀,活動報名請至官方臉書
電話 :02-77308830*2016
官方臉書 : 「藝術地景.記憶臺北」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LandscapePublicArtProject
Via / 蔚龍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