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身處在哪個角落,在這裡你都能感受到聲音、光和空氣的流動。」這是國際建築大師伊東豊雄建造臺中國家歌劇院時,對於建築體的期盼;隨著場館營運,臺中國家歌劇院也蔓延了這座三維建築體所給予的「自由度」,跳脫臺中國家歌劇院的既有框架,以「藝術翻新基地」為出發;從2017年首屆到今年第二屆的「駐館藝術家計畫」,藉由座談會、工作坊、劇場導覽、校園講座、演出等活動,讓「藝術」隨著場域,自然走入日常。
身為臺灣首屈一指的藝文國際型場館,臺中國家歌劇院(後簡稱歌劇院)的精彩,不僅擁有世界頂尖建築的鋒芒,還有隨著體積律動、紮實而靈活的當代視野;除了國際間重量級的邀請與交流,更致力推廣臺灣在地的青年藝術創作。2017-2018年,歌劇院首次舉辦第一屆「駐館藝術家計畫」,剔除國際場館的疏離感,化場館資源為創作助力,串連創作者與觀眾本來平行宇宙的思維,在龐大基地內,點燃中部藝文圈引信,形成一股能量和對話平台。今年,歌劇院邀請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莊志維及編劇林孟寰、繪本作家包大山,成為2019-2020年駐館藝術家;La Vie編輯部也特別走入這個中臺灣的「藝術翻新基地」,採訪王連晟與莊志維,通過他們與場館「發生關係」的切身感受,瞭解到空間、藝術、觀者與生活的群落思潮。
當新媒體藝術成為改變生活的催化劑—王連晟
「身為數位藝術創作者,我逐漸想要為臺灣土地做些什麼,比如改善藝術環境。」作品常以裝置群形式呈現於空間內的王連晟,這次在歌劇院的駐館期間,以擅長的互動裝置和聲音表演,作為駐館發想;「我認為所謂的互動藝術,有一個要降低觀眾觀看作品門檻的意圖;某一個程度上,它是邀請觀眾進入或參與,把主導權相對交給觀眾,讓作品在整個論述上,不是單方面的,而是更趨完整。我覺得這個在我的創作裡,是蠻重要的概念。我覺得這個思維,也正在歌劇院發酵。」
從王連晟的角度看駐館計畫,歌劇院在藝術教育路上,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把格局從一場展演,擴大到藉此改善藝術環境的計畫,這場藝術與生活的織合步伐,正如火如荼地邁開。今年,王連晟不僅針對中部藝才班,提出數位藝術相關課程,結合穿戴式裝置、電腦程式互動與動態影像啟發在地新生創意,也將於12月與一般民眾進行公民美學教育推廣,以講座形式來探討數位藝術跨領域表演,從上至下,形成金字塔型的藝術構築。就像他舉例德國明斯特雕塑展(Sculpture Projects Münster)藝術家Aram Bartholl利用露營篝火聲效裝置,將熱能轉換供給手機充電(電能)的作品,「這個企圖解構科技、卻又重新再建構對未來科技想像的過程,是非常具有幽默性的;從新媒體藝術的角度切入,不僅能給予當代反思,也能用大眾瞭解的語言,去突破傳統場域的框架,讓藝術更能走入生活。」
至微觀察,回到空間的本身—莊志維
「歌劇院還沒有完成時,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空間。所以我一直停留在對空間的想法上,衍生到我現在以空間為主的駐館計畫。」抽掉「劇院」的限制,以一個場域跟場所的觀念,去看待這棟建築,如果它是一個展出的空間,一個發生事情的空間,它可以發生什麼事?這是莊志維在採訪時,說出的駐館起始句。雖然被定位為新媒體藝術家,莊志維並不以此為限,不管是過去駐村還是這次的駐館經驗,對他而言「脫離既有軌跡與創作方式」是必然的,甚至削弱科技媒材占比,都沒關係,只要仍然依循那份重要的溫度與情感。這次,他不設限作品未來的樣貌,而是透過「觀察」的工作坊形式,帶領民眾,一同探索歌劇院從未對外開放的「有料私房點」。
「我的眼睛已經有自己既定的習慣了,如果透過民眾參與,他們也許能提供更多;每個人不同的五感,能化為龐大的資訊,成為另一種創作養分。」透過這次的駐館經驗,莊志維讓民眾一同參與這個未知的作品,進到空間來,從「卸貨碼頭」、「佈景修補室」到「洗衣房」,一窺公共空間之下,隱密的探索點,「再次」觀察隱藏在曲面建築體之下的空間、質地、氣味與其他狀態,以一種「活性」的通觀,來呼應新媒體與外界多元接觸的特質;在流動、舒適的場域內,開展任何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為一個國際型場館,歌劇院不框限藝術家駐館的作品,而是在意這個場館,能帶給臺灣藝術家和民眾什麼樣的過程,我覺得這是在這裡駐館,感到深刻的部分。」
當年輕的場館與兼具創作經驗與熱情的藝術家相遇,透過國際型場館的駐館號召,藝術不再是一種圈內人的對話;這點,我們既可在歌劇院看見不限種類的策展核心,也能無形在身處空間與內化觸動情感的裝置中,自在拋出各式美學議題。「駐館藝術家計畫」讓歌劇院不僅是空間,更是豐沛交流藝術、聚合熱忱的載體。
2019臺中國家歌劇院 駐館藝術家系列講座/工作坊
時間:即日起~12/7(六)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角落沙龍
參加方式:活動通免費報名參加
報名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go/Artist
了解更多: https://www.npac-ntt.org/artist?uid=101
文字:Qbee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莊志維、王連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