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TAV藝術採集計畫延續台北國際藝術村(Taipei Artist Village,簡稱TAV)作為「台北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 Taipei)的基地,藉由藝術家短期駐村的過程,穿透、轉化、暫離。今年2019藝術採集計畫《按了兩次的空白鍵》展覽,從「我自己」為核心出發,藝術家透過內在踏查,採集專屬日常。
本次展覽延續過往精神,跳脫象限限制,採集創作者自我經驗,透過藝術語言間接書寫、創作。經驗是體驗、是觀察,在不長不短的人生中所獲得的心得加以應用於後續作業上,而這些以前、這些曾經,不論屬性,對於未知的自我來說,掌握著重要的關鍵。而藝術之於日常,並非首要卻也需要,當現實出現神秘難解的習題時,我們試圖使用當代藝術的語言去梳理、去靠近。
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政治、經濟、文化、平權議題,藝術能否從中引領人類走向美麗新世界?從FB、IG、YouTube等社群平台中,無限循環,害怕錯過任何事,可能是社會的新聞、朋友的消息,在真實與虛擬之間游移,「網路成癮」的我們,眼中看不見的其實是自己。「你想太多了」、「堅強一點」、「加油好嗎」各種安慰聽起來都像是自尋煩惱,資訊爆炸、步調飛快的社會氛圍中,每個人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著,當被壓力、憂鬱、負面情緒籠罩時,卻只會獲得「脆弱」、「爛草莓」的標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迫使自己隱藏著創傷前進,其實只想知道何時才能放棄。「家,是永遠的避風港。」,但如果我們一直停泊在此,又該如何去探索這個世界呢?「家庭關係」是親密的羈絆,也像一面鏡子反映著自己,如何與家人相伴同行,彼此擁抱,其實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親密課題。其餘各種經驗是當自己面臨普遍性問題時所投射出來的反應,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有不同解讀,包括「女權議題」、「身體記憶」、「意識型態」等面向都是你我值得關注的。
個體終需獨立,與原生家庭分隔、拆離出某些自己,然後追尋,矛盾難解自我的認同過程打從受精的那一刻起,關於「我」的誕生、關於「我」是誰,彷彿所有事物必然在未來的特定時間點中以偶然的形式發生。嬰兒階段是人人必經的成長歷程,成長與母體之間透過臍帶的相連,構成了《我是一座屠宰場》的視覺核心,手寫視覺工作者林熙堯延續詩人潘柏霖的長詩創作,將詩中字句以包覆的視覺圖像出發,回歸詩中字句的個人解讀。作品以紅、粉紅色彩表現,不僅說明嬰孩的生成,也與屠宰場的場景意象緊密相連。
位於頂樓的《運動學》是由王連晟在TAV頂樓花園上所製造出一件虛擬的屋頂加蓋作品,運用各種球體在空間交會,碰撞到的物質也會產生類似施工的聲響,同時藉由重複性的機械動作呼應自己的學生時代,日復一日的練習,卻有種特異的身體感與目標脫節。
李亦凡呈現的《牆.obj》是延續他過往對於影像結合雕塑的敘事方式,探究網路科技對於人們感知、速度感、知識、慾望與恐懼的型塑,思考在這網路破解感官的世代,網路與敘事的關係。
由街頭塗鴉發跡的藝術家Candy Bird,作品主題面向都市社會及邊緣性,透過作品《齒輪味炒飯》嘗試理解1942至1945年間,時值二次世界大戰前往日本應徵製造軍用飛機的一群台籍青年,這群少年工的經歷是東亞錯綜複雜命運的一部份,同時也是一段不被允許的台灣歷史,成為意識形態下的受害者,藝術家利用創作爬梳這段過去的同時,亦從中找尋連結自身的感性,並詮釋歷史循環與人類的關係。
黃至正擅長運用複合媒材,其創作不斷解構現實與自我記憶,又重組為截然不同的他者,《擱淺》聚焦於生命議題與時間感知,並以直觀的方式表述,重塑對於記憶、想像與萬物的界線。
曖曖。內含光實驗室作品《天然。人造》由蠟燭的嗅覺與視覺兩面切入,嗅覺是人類由母體發展的第一種感官,最初的生命經驗便是以此探索世界的愛與恐懼;而視覺是人類的大腦,帶領我們由黑暗進入光明,經驗世間萬物的本質,曖曖。內含光實驗室利用蠟燭勾起我們原始的感知,在這個人造的時代帶領我們回歸自然與人的本性。
另外,本次計畫時逢台北國際藝術村與澳洲亞洲聯網合作交流10週年之際,特別邀請4位曾參與台澳交流的駐村藝術家合作創作,分別為許雁婷 X 莎莉理查森(Sally Richardson);林怡慧 X 克萊爾布什比( Claire Bushby)。許雁婷和莎莉理查森自2015年透過澳洲亞洲聯網開啟合作緣分,四年來兩人持續合作,並計畫於今年首次合作發表。本次展出的作品《照映》,如同交流計畫的寫照,使用創作語言相互輝映、對望。
林怡慧和克萊爾布什比,則於今年透過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媒合,分別透過陶藝和編織,溫柔地訴說共有關於《茶的敘事》,誠摯邀請觀眾一同進入百里廳聆聽、對談,共享一杯茶的時光。
按了兩次的空白鍵
地點:台北國際藝術村
展期:2019.9.28-11.03
via 台北國際藝術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