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8「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特展,以當代藝術介入位於台北市仁愛路原空軍總部,植入文化基因藉以產生質變之後。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執行長賴香伶,再次帶領團隊及跨界50多組參展單位,突破空總基地種種想像與限制,將於10月5日聯手推出「城市震盪City Flip-Flop」主題展。以污痕、複式與循環三個子題,帶領民眾對於過去歷史進程、當前社會議題的實踐,與未來發展的觀察及參與,揭開城市中文化實驗的序幕。
本次展覽裡,C-LAB將基地場域模擬為一個都會中的微型城市,呈現在時代巨輪推移下的震盪、裂解及重生。站在即將邁向2020的關鍵時刻,遙想台灣邁入現代化的關鍵時期1920年代,帶領社會回望百年,前瞻未來,探討文化如何在城市展開實驗?產生震盪?「城市震盪City Flip-Flop」,將以複式(Multiplex)、污痕(Stained)與循環(Circulation)作為觀察和探討三項切面:「複式」重新檢視現代工業化體制,與全球資本主義奉行的增長主義,對於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多向影響,同時探討科技媒介對生活帶來的巨大衝擊。「污痕」則重現隱匿在社會規訓下的邊緣敘事,探索現代化治理及秩序對於身體或意識的控管。「循環」則透過對於社會發展、環境關懷與生活永續的多向探研,觀察城市的演化、變革及未來發展。
「複式」策展人吳達坤透過梳理當今人類的各式活動,從藝術家的細部觀察到實際行動,具體而微勾勒出一座座當代城市的生活景緻。並對應城市使用者、城市創造者,和城市擘劃者等歸納出三個大視角,本展區邀請爆炸理論、妥拉.拉嘉稜索、曲淵澈、李承亮、宮保睿、張立人、張碩尹、崔廣宇、郭奕臣、鄭然斗、僻室、蘇匯宇、顧廣毅等十三組海內外藝術家團隊,一起回望人類過去引以為傲的城市文明。
「污痕」從髒污作為一個饒富意義的文化概念為起始,策展人游崴與汪怡君探討它在日常生活、語言、空間、意識、儀式等不同層面的存在樣貌,以及與秩序系統的牴觸。本區題材及內容橫跨當代藝術、文史檔案與田野調查,當代藝術部分,集合了王鼎曄、李紫彤、秦政德、磯村暖、笹川治子、劉玗,及吳思嶔等委託的全新系列製作。文史檔案則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首度合作,以污痕的概念發想,調研自日治時期以來至晚近的有關疾病、公共衛生、浮浪者、性工作者、精神病患、民間儀式、衛生博覽會文獻史料。
策展人陳幸均與團隊側重凝視全球資本化影響下,鄉城之間逐漸形成的循環之景,「循環」展區切入食農的合作循環、織品的生質研發以及塑料回收應用等項域,直擊多重的合作關係與網絡,生產者的新角色,以及使用者的參與實踐。透過三種新循環產業模式,招募了眾多創新代表參與,如彎腰農夫市集、扌合生態廚房、南機場幸福食物銀行、工業技術研究院、誠佳科紡廠與和明紡織,以及不垃圾場、Precious Plastic、大豐環保及FNG世代設計等。
除此之外,在空總基地裡緣與外側,另有扣合物質流循環議題的動態展演計畫,包括透過臨時建築凸顯社會議題見長的德國raumlaborberlin,以「循流劇場」(Theatre of Flows),帶領民眾認識與了解當今環境中,各種物質流與交流之原理。而在策展顧問劉舜仁與龔書章的協作之下,2019實驗建築行動概念因應空總近期圍牆拆除工程,由成大創意基地C-Hub與跨域構築團隊DMO接續。研討空總場域中既有空間資源的再利用可能,設計新型態的空間介面,並投射出未來城市生活的多種可能樣態。
C-LAB執行長賴香伶表示,「城市震盪」為團隊跨組深度研究,集結海內外跨界創作單位,以及2019 CREATORS的部分創造者共同協作,大膽從自身省思為出發,透過歷史梳理、文化考掘、地方田野、技術研究、實體構築和生活設計,提出對文化實驗和實踐的具體策略,同時也落實C-LAB扮演跨域協作的媒合平台定位。本展覽遍佈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園區內外,希冀讓社會大眾從空總室內及戶外的非典型展場中,在實驗場及館所的角色光譜之中,不停被定格又位移的震盪。
INFO│參觀資訊
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空間|服務中心、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圖書館展演空間、A棟宿舍、舊辦公大樓、戰情大樓、中正堂展演空間、崗哨、部分戶外區域
日期|2019年10月5日至2019年12月8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1:00-18:00,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免費入場
更多展覽資訊請至:官網
via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