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土生土長的微型文創品牌,能夠走得多遠?開設獨立店鋪、垂直整合邁向規模化量產、獲得創投資金挹注、甚至以邁向國際為品牌目標,聽來每一項都不簡單,而創立滿十周年的「印花樂」,在三位七年級生創辦人邱瓊玉、沈奕妤、蔡玟卉的同心協力之下,卻已經拓出一條越來越清晰的道路。
回看十年前,金融海嘯情勢正嚴峻的2008年,印花樂才剛剛創立。十年過去,這個當初因為拿到教育部創業補助而成形的微型文創品牌,在創辦團隊邱瓊玉、沈奕妤、蔡玟卉從兼職做起的一路努力之下,2011年在大稻埕開出第一間實體店鋪。自此開始全心投入的三人,從完全看不懂財務報表,到今年四月初獲得電商平台Pinkoi及心元資本聯手的創投基金,成為台灣第一個獲得創投挹注的微型文創品牌。而這半年來,印花樂因為這筆創投資金的投注,又產生了哪些不同的變化呢?
內部變動磨合 不躁進的持續成長
「你們現在來訪timing正好,剛好是我們拿到創投資金,在花錢布局的階段」,身為創意總監的沈奕妤笑說。話說雖得輕鬆,但在進一步聊起這段時間以來的變化時,她還是忍不住先提醒,「大家提到新創通常會想到飛速成長的科技產業,但在文創產業中,我們的期待不是猛爆型,而是不躁進的保持成長。」
對印花樂團隊來說,下決心希望引進外部的策略性投資,著眼的不只是金錢,品牌執行長的瓊玉說,「我們想找的是再成長的資源,資金之外,更重要的是經驗值。」從去年起陸續與三家創投接觸,後來決定與Pinkoi合作,一方面是感受到彼此在同條船上的共識,另方面也考量到往通路垂直整合的布局。
而這段時間以來,相對顯性的變化還是在公司內部。「從上半年到現在,是我們近期人員流動率最高的階段」,主理公司財務與人資的蔡玟卉坦言,雖然人員變動期不會只是單一因素造成,但公司更加積極迎向成長的當前,的確與員工有重新磨合的必要。談起適任的人才特質,邱瓊玉補充說明,「我們會希望同事是喜愛挑戰、變化、和新知的,有自主性,而不過於依賴慣性行事。」
從三人創業到現在團隊共有30多人,所謂的企業理念和品牌文化,不再只是少數人間的默契,特別是在這個積極布局的時刻,要如何確保夥伴們可以帶著相同的願景一起工作?邱瓊玉特別有感地說,「以前覺得太常談理念會煩,但現在發現不斷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事。」為了讓夥伴們更能認同品牌文化,從四年前開始,印花樂更每年舉辦「共識營,以當年印花主題舉辦兩天一夜活動,從山中健行、海洋淨灘、到去年由夥伴提議的「回到起點」,大家一起走訪創業三人的家鄉嘉義,甚至拜訪母校嘉義高中,就是為了讓夥伴們都能感受那股純粹的初心。
以Marimekko為借鏡 先站穩國內市場
雖說已經是邁入第十年的文創品牌,但以印花織品為核心產品的印花樂,在台灣要找到指標性的發展案例,並不容易。要如何規畫未來的路、或是要如何與數字導向的創投資金方溝通,紅遍全球的芬蘭織品品牌Marimekko,就成了印花樂借鏡的對象。
「用Marimekko的品牌發展和財報來和創投溝通,比較容易找出雙方共同的思考語言,加上對創投來說,文創品牌還是相對軟性,所以也是給投資方一個更具體想像的方式。」蔡玟卉回想起當初與創投的溝通過程,這麼說明著。而我們也好奇印花樂在Marimekko的財報或是策略上,又得到了哪些啟發呢?
「我們接下來會先穩固台灣市場,這個決定一部分就是因為參考Marimekko的經驗值」,邱瓊玉進一步解釋,「研究Marimekko財報後發現,他們看似已經是國際品牌,但其中高達1/2營業成長額是來自芬蘭國內。」這個數字讓印花樂團隊進一步審視目前的發展策略,加上先前印花樂前往日本參展的數據資料顯示,前來洽詢的展會參加者中有50%曾造訪台灣,而這群人之中,又高達半數早已知道印花樂這品牌,可以見得台灣本地市場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加上Pinkoi也以電商對市場的分析結果,對他們提出了相同的建議,讓印花樂決定將實體營運的重心放回台灣,並依據各實體店的定位及商圈特質,再細部賦予與國際觀光客溝通的任務。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初開始,印花樂也與擅長操作文創經紀的華研國際合作「印花授權」,將長期累積的印花圖案轉化為可授權使用的資產。都可以說是策略上又一次的釐清與定錨。
BIZ NUMBER
30人
由3人創業開始,目前團隊已成長至30多人。
40家
目前全台有7間店,以及40多家銷售通路。
100+家
累積合作企業超過100間。
文 方敘潔
攝影 張藝霖
圖片提供 印花樂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