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部門帶頭,打造一個迷人的在地文創品牌,說來似乎不難;但要做到永續發展,卻又限制重重。花漾好「Hualien Goods」是一個充滿勇氣、創意與紮實執行力的嶄新案例,不只協助廠商開發商品,更走向量產,開拓通路,讓品牌朝向永續發展。
2017年起,花蓮縣文化局有意引進設計力來活化地方產業,當時在多家投標廠商中,由點睛設計拿下標案,其得標的一大關鍵是這份企劃案所展現的強烈企圖。活化在地產業的目標不只是開發商品或舉辦展覽,更要協助在地業者量產商品,導向通路。提出這份大膽企劃的關鍵角色是點睛設計的創辦人暨設計總監韓世國。在展開實際合作後,他更進一步和文化局達成共識,要推出一個不僅是夠在地,也要能總括花蓮好物的品牌。
不只是開發而已 花漾好協助業者量產商品
「只幫某個廠商做品牌,會有公平性和是否能夠長期持續的疑慮。而從設計到營運的整體規劃來看,如果不能讓多個品牌共用,也會是種資源浪費。」經過無數次討論後,點睛設計和文化局共同推出了「花漾好」這個品牌,既消弭了公平的疑慮,也因為有了代表花蓮的意涵,讓加入的廠商更有認同感,願意全力以赴。
在品牌計畫逐漸成形之際,韓世國也帶著團隊赴花蓮拜訪業者。「我們觀察過花蓮市的石藝大街,商品或許價格不高,但類型大多偏向傳統配飾,又或是體積過大的家俱擺設,從類型、風格到攜帶便利性來看,較不屬於年輕遊客會喜歡的。」他雖然以花蓮聞名的石材產業作為品牌切入點,但從材料、工藝、展現的產業特色,乃至於商品型態,都是另闢蹊徑。
「當時文化局曾提醒,希望不要只是切割石材做出成品;所以我們提出一個概念,使用花蓮石材加工業產生的邊角料,並賦予石材新的生命。」韓世國說,花蓮的石礦雖然豐富,但開採礦石畢竟早已受到法令限制,當地許多業者多年來改以精湛的石材切割加工技術延續生計,名氣之響亮,連日本大飯店的石材藝術品都運至花蓮切割加工。
石材加工業的新可能 廢棄石材變身為生活藝品
如今這門產業發展出新的可能,運用加工過程產生的邊角料來開發商品,既翻轉了石材被丟棄的命運,也能夠彰顯石材切割、打磨技術過去鮮為人知的工藝面。在設計手法上,花漾好加入了金屬、木質與陶瓷等材質來混搭,襯托石頭的簡練、高雅氣質。例如「玉瓷杯」以製作玉鐲所剩的玉石塊做杯底,結合溫潤的瓷,看起來既典雅又具有創新感。
當花漾好以這樣的概念和當地廠商展開合作,第一批商品正式進入打樣階段。2018年2月,花蓮發生了芮氏規模6.2級的強震,「聽合作廠商說震碎了很多大理石板,雖然政府會補貼一點損失,但這類碎石通常只能直接丟掉,很可惜,於是我們提議用來開發商品。」韓世國說,團隊就用這批大理石開發出「碎岩蠟燭」,在石材碎裂面上融接了大豆蠟,大理石的美麗石紋為素潔蠟燭增添了藝術感;蠟燭也為這些碎裂的石板創造全新用途。這款蠟燭也代表花漾好勇奪2018年金點設計獎「金點設計標章」的榮耀,意義非凡。
下一步的考驗 貼近生活,走向國際
然而,即便有了品牌概念,也成功地開發出商品,走向量產並且導向通路才是「花漾好」穩健踏出永續之路的關鍵一步。「量產的門檻非常高,假設一件商品單算物料成本要500元,以小量生產做200件就要10萬元;以花漾好來說,今年開發了6件產品,就要60萬,這還沒有把開發模具與人力等其他營運成本算進來。」韓世國分析,除了量產產生的存貨成本外,為品牌爭取進入合適的通路,也考驗著經營團隊的行銷經驗與議價能力。「很慶幸,目前花漾好部份商品的第一批存貨已全數銷售完畢。」他表示,除了兩廳院和一些國內的選品店,未來還要將花漾好拓展到海外的通路。
在近兩年打造花蓮在地品牌的過程中,韓世國印象最深刻的是業者的改變。「某次正在打樣一款產品,卻發現廠商因為認為這是個好品項,所以另外設計了一款,還賣得更便宜。也許別的設計師會不高興,但我卻很開心,這代表他們願意往前走了。」在石材之外,今年花漾好也將經營範圍延伸到花蓮的崙山苦茶油、在地蔬果手工皂、手工木製筆等更貼近生活的在地好物。「如何整合不同類型商品,強化品牌印象,是下一階段的挑戰。」他堅定地說,相信在團隊努力下,一定能為花蓮在地產業打造出嶄新風貌。
INFO│
花蓮花漾好「Hualien Goods」成果展
地點: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成果發表會:2019/10/28(一)14:00 – 16:00,TDC 202 會議室
展售專區:2019/10/28(一)- 11/27(三)09:30 – 18:00,設計點x花漾好專區
圖片提供|點睛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