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木心的〈從前慢〉寫著:「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細數老時光與老物件的誠懇與浪漫。有一群竹藝藝術家, 他們踏訪田野、深究技法,不斷改動並翻新每一個製作環節,小至器物大至建築,甚至與品牌跨界合作,創造 出的無限可能,何嘗不是一輩子也鑽研不盡的學問。當竹藝不只是懷舊,才能真正在當代走出新路。

近期播畢的《俗女養成記》,劇中復刻了台灣七○年代的家庭生活,竹椅、米篩等竹編家具,是每個台灣人對舊時美好的共通符號。但林靖格卻在懷舊之外看到了創新的可能,融入現代設計觀點,讓竹編真正走進當代人的生活。曾任職於燦坤、華碩等科技公司10年的他,2012年參與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舉辦的「工藝新趣」計畫,開啟了鑽研竹藝的旅程。他回憶起兒時,家門前就有條小河,並被大片竹林環繞,「我發現喜愛一件事物,會有情感投射,希望它有一個好的發展與完美的型態。」
林靖格認為,竹藝與工業化規模生產的異媒材結合,能減少手工程序,並賦予產品功能。
他不斷拜訪竹工藝師工作室,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等展覽,觀察竹工藝品與天然媒材的應用,從中發掘竹子在材料與技法的極限,尋找每一個老物件的精髓,設法整理出竹器在當代生活的模樣。他發現,台灣竹種非常豐富,從直徑5公厘的箭竹到50公分的巨竹都有,加上保青、煙燻、炭化、染色等加工方式,和其他天然媒材相比,擁有更多試驗、創新的空間。有趣的是,竹子中空有節,主幹通直卻帶有不規則彎曲,造成竹肉生長不均,使其無法如木頭般以機器加工處理;但正因為如此,造就竹藝品留有諸多自然印記與生長痕跡,營造獨有的手感。
竹工藝燈飾〈簍燈〉透過燈光的照耀,讓編織的紋理更為明顯,傳達傳統手作的溫暖。
2015年,他以西方領結發想出〈領結椅〉,以竹積層材製作,大弧度烤彎竹片,運用不斷重複的組合手法,搭建出扶手椅的構造,打破一般認為竹片只能是直的印象,一舉引起國內外媒體報導。「當你越貼近這份材料、越深入理解這項工藝,就不會有所限制。」他的作品可見傳統工法的延伸,例如〈簍燈〉將日常可見的菜簍、魚簍轉化成燈罩,〈織錦燈〉則源自傳統織錦工藝「提花絲織錦緞」的特徵。
〈領結椅〉是林靖格的代表作,以西方領結為造型,將竹片大弧度烤彎,顛覆傳統印象。
將傳統織錦工藝「提花絲織錦緞」的特徵轉化, 〈織錦燈〉展現竹編工藝的靈活特質。
「我相當重視作品能否展現台灣竹工藝技藝、發揮竹材特質,同時結合其他在地產業的優勢,例如中部的金屬製造業、花東的大理石。」在他的巧思下,鏡面鋼板與竹編筒搭配變成名為〈望鏡〉的桌鏡,〈曲卮盤〉則是竹子與大理石結合的水果盤。他希望透過工序的創新,走出異於國外竹材藝品的路。 林靖格坦言,市面上多數竹編品在製程上仍不脫易於加工的傳統形式,進而影響外型與機能,無法融入其他家具擺設和室內空間。「透過與工業化規模生產的異媒材結合,能讓竹藝品減少手工程序,降低製作成本與竹編量體,賦予產品功能,更貼近日常生活。」他說,竹藝本身即是傳統文化,只有當創作者不拘泥在舊時框架下,嘗試撞擊各式技法與媒材,才能為竹藝走出真正的新路。

林靖格
曾於燦坤、華碩、橙果設計等公司從事產品設計10年,現為格子設計gridesign studio創辦人,擁有工藝、產品、平面、室內等跨領域設計背景。鑽研竹工藝的設計創作,翻新傳統民藝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工藝。作品曾榮獲金點設計獎、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義大利A’Design Award、文創金品獎等。
文字:張以潔
圖片提供:林靖格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LaVie》201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