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鞘就是以檳榔葉和月桃葉這種樹木自然脫落的鞘葉,作為創作材料的品牌。一開始劉大衛就發現,山上種滿檳榔樹,但它脫落的葉子,卻很少被拿來再利用,他們正好想要找一種沒被強調過的材質,比較有記憶點。但開始動手做才發現,問題來了,這種葉片又硬又厚很難塑形,關於檳榔葉的訊息也少得可憐,即使會用檳榔葉凹折成簡單食器的阿美族,也沒有對這種材質有更多的研究,他們只知道要泡水軟化,但是要泡多久?如何塑形?成形後的耐受度和耐用度,都是靠各種實驗才找到訣竅,甚至還曾經替它染色、滴香精嘗試各種可能,後來才發現,它只適合最原始純粹的樣子,盒子、畫、拖鞋、燈和筆記本,都是保留檳榔葉原貌的變形體。
▼拿鞘最早的燈飾零件,一盞燈就要六片檳榔葉,難度也相對比較高。
其實拿檳榔葉做材料,背後還有另一個更深沉的意義,「傳統排灣族人,會在住家附近種植檳榔樹,第一顆檳榔果實獻給貴族頭目後,才能自己享用;它也是傳統部落宴請賓客的食物。是部落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卻被後來的水土保持、口腔癌等環境和健康問題扣上帽子,變成負面產物,社會觀感極差。」但檳榔還是大量存在部落,所以他們想用另一種方式為檳榔文化平反,加入創意和設計,讓大家重新看待它背後的文化意義。「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是不是有更多像檳榔葉這樣的素材沒被發現,是不是能用創意,讓它們變得更有價值。」
▼阿美族傳統用法會簡單凹折檳榔葉當做盛盤或煮火鍋的食器。
▼鞘盒子只有兩種尺寸,還可以搭配月桃葉編織帶固定。
文字:詹筱苹
圖片提供:各品牌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LaVie》2019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