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機:台灣》攝影展亮點搶先看!300 張經典照片、VR虛擬實境裝置感受漂流異鄉人情愁

全台最大東南亞移工展覽在台北! 300 張經典照片、VR虛擬實境與裝置藝術, One-Forty【轉機:台灣】攝影展亮點

這個假日已經規劃好要去哪裡了嗎?現在有一場不用出國,就能體驗東南亞文化的攝影展等著你喔!自 10/24 至 10/30,關注東南亞移工的非營利組職 One-Forty 在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舉辦【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透過 300 張攝影作品、30 位移工的人生故事以及 3 件裝置藝術,深刻呈現 70 萬移工從家鄉到台灣的跨國旅程。快趁著微涼的好天氣,和好朋友一同來觀展吧! 

 

 

One-Forty 創辦人陳凱翔提到,「台灣不只是這 70 萬名移工旅途中的轉機點,更是他們實踐夢想的人生轉機。」這次的攝影展以【轉機:台灣】為主題,除了訴說台灣是這一群東南亞移工朋友們跨國旅程中的「轉機點」,更期許台灣可以成為移工朋友們的人生「轉機」,讓他們在台灣的這一段旅程中累積有意義的知識技能,即便在未來歸國之後,仍會記得這片土地上的善意。 

 

開箱五大展區:呈現移工的日常生活和多元面貌

One-Forty 團隊表示,這場攝影展不僅僅是展出攝影作品,更是一種說故事的方式,希望藉由照片,讓每個人看見台灣社會裡多元族群的樣貌和經歷。每一年,擁有超過 3 萬名東南亞移工來到台灣,他們以廠工、漁工、看護等身份,參與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以「旅程」為概念,團隊把 300 坪大的展場空間設計成五大站點,分別是:原鄉啟程、異鄉日常、移工之聲、移工之外,以及轉機台灣,將展場搖身一變成移工的人生時光機,細細訴說每位移工從家鄉到台灣的跨國旅程。團隊更嘗試以創新的方式,包括以 VR 虛擬實境技術、展出裝置藝術和國家地理雜誌獲獎作品等,希望以更豐富的視覺體驗,讓移工的旅程更能鮮明且完整地呈現。那麼這趟旅程會怎麼開始,又怎麼結束呢?趕快來一探究竟!一開始抵達展覽現場,每位參加的民眾即可拿到一本專屬護照,它將是這趟觀展之旅的最佳指南,也是這趟旅程中,執行隱藏任務的起點。至於這本護照最終將會有什麼驚喜,就必須到現場才能揭曉!

 

 

原鄉啟程:VR虛擬實境身歷印尼其境

第一站是移工旅程的起點,分別展示了東南亞的風景、移工家庭、日常生活、啟程離別、還有仲介訓練所的過程記錄。在這一展區,團隊還特別打造了一間東南亞故事客廳,和民眾一起感受移工們在家鄉最平凡幸福的日常生活,由此認識他們從何而來,以及瞭解他們離鄉背井的理由。 

 

 

最特別的是,這間客廳裡還設置了 VR 裝置,以 360 度的畫面視角播放團隊在印尼實錄的畫面,結合視覺和聽覺,讓民眾彷彿身歷其境。透過看見村莊的景色、移工家裡面的樣子,還有他們開的店,跟著移工一起回到家鄉。

 

異鄉日常:看見在台灣的看護、廠工和漁工

來到第二站,是移工在台灣的工作和生活。一般而言,移工主要的三種工作是家庭看護、工廠裡的廠工,還有漁船上的漁工,而他們的異鄉日常又如何被訴說呢?在這一站,團隊還拍攝了移工在仲介訓練所的紀錄。在仲介訓練的宿舍裡,每一位移工都有專屬自己的置物櫃,這個置物櫃裡置放了移工正式踏上旅途前的行囊,裡面有衣服、有家鄉泡麵、有日用品。 

 

 

團隊這次找來了三位移工整理他們要寄回家鄉的包裹。透過移工們包裹裡的物件,試著瞭解這些物件對於移工們的意義。這些物件就像拼圖,拼湊起移工們在異鄉的小世界,承載了他們離家的感受與心情,可能是第一次出國的興奮和期待,也有可能是剛到新國度的不安與遲疑。


 

移工之聲:看見移工眼裡的台灣

走進第三站,透過轉換視角,將由移工手中的相機鏡頭看見他們眼裡的台灣樣貌,傾聽移工之聲。團隊從兩百餘位在台移工的投稿中,精選出 19 張攝影作品,也特別從香港邀請知名移工街頭攝影師 Joan Pabona 參展。藉由這二十位移工的攝影作品,看見移工在海外工作的所思所感。

 

 

 在成為街頭攝影師之前,Joan Pabona 過去分別在新加坡和香港擔任外傭近四年和六年的時間。Joan 在 2015 年確立了自己希望成為一名攝影師的目標,在工作之餘全心投入了街頭攝影。2018 年,她的作品 Sacrifice 贏得《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大獎,有越來越多的人看見她的作品,目前 Joan 已經結束了在香港擔任外傭的工作,這是她第一次在海外舉辦個展,未來也準備回到菲律賓與家人團聚,也將延續街頭攝影師的職業生涯。
   
 

移工之外:撕下「移工」的身份標籤之後

在這一站,移工將不再只是移工,而將化身成作家、藝術家和倡議家等。透過展出一座印尼籍移工和台灣藝術家的共同創作、三件菲律賓籍移工藝術家的創作展品,撕下移工的標籤,看見移工之外的創意和活力。而這些創意和活力就像正向循環般,讓移工與台灣這片土地相互交會,相互滋養。在這一區裡,台灣藝術家羅懿君也為了此次展覽特別創作裝置藝術「自然之外」,她和移工利用假日到海邊淨灘所撿拾的垃圾為素材,透過光影,投射出一幅幅移工們所思念的家鄉風景。


 

在工廠工作的移工藝術家 Mark Lester Reyes 運用工廠廢棄物和隨手取得的再回收媒材做為靈感,創造出三套禮服,命名為「邊緣之美」。這三套禮服包括菲律賓傳統國服和特殊節慶服飾,希望讓社會大眾看見其家鄉 —— 菲律賓的多元文化。

 

 

轉機台灣:推動一場屬於台灣的轉機

走過了前面四站移工們的旅程,這一展區將以台灣人的轉機出發,呼應攝影展主題【轉機:台灣】。如何對待這群異國訪客,是台灣在國際情勢發展中的一個轉機。


 

 

這一展區也將訴說 One-Forty 團隊過去四年來的在移工議題上的倡議和成效,包括創辦培力移工的「移工人生學校」,以及搭建台灣人與移工友善橋樑的「東南亞星期天」。團隊希望藉此打開民眾認識東南亞的窗口,和民眾接力,一起將影響力擴散到台灣的每個角落,建立一個實質友善的台灣社會,進而推動一場屬於台灣的轉機。 

 

 

還想體驗更多嗎?One-Forty 團隊還精心策劃了六場周邊活動等你來探索,包括移工攝影師 Joan Pabona 和移工藝術家 Mark 的分享會,以及策展團隊的分享會等!從現在開始,趕快空下時間和朋友們來逛【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透過感受濃厚的東南亞魅力,看見每一位移工與台灣的連結,收穫一場難忘的觀展體驗!

 

>

 

 One-Forty【轉機:台灣】年度攝影展 

‣ 日期:10/24 (四) - 10/30 (三)

‣ 時間:10:00-18:00 (週五六日延長至20:00)

‣ 地點:松菸文化創意園區一號倉庫

‣ 費用:免費入場

‣ 活動詳情:https://qsear.ch/444d06

‣ 馬上去展覽官網:https://qsear.ch/50de39

 

六場周邊系列活動 :

電影之夜:《淪落人 Still Human》

時間:10/25(五)19:00 - 21:4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活動詳情:https://qsear.ch/048431

 

【 Joan Pabona 首次來台】:不只是外傭,我是一名街頭攝影師

時間:10/26(六)13:30 - 15:0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活動詳情:https://qsear.ch/15520b

 

One-Forty 團隊面對面:走進展覽背後

時間:10/26(六)16:30 - 18:0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活動詳情:https://qsear.ch/349ae2

 

One-Forty 快閃教室:移工人生學校上課啦!

時間:10/27(日)10:00 - 12:0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活動詳情:https://qsear.ch/cd885d

 

【移工大人物】Mark Lester Reyes:我在工廠裡創造美麗

時間:10/27(日)14:00 - 15:3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活動詳情:https://qsear.ch/c309ad

 

 

Photo Walk Workshop:跟著攝影師 Joan Pabona 上路街頭攝影

時間:10/27(日)16:00 - 18:00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活動詳情:https://qsear.ch/4bed9c

 

via One-Forty

延伸閱讀

RECOMMEND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0km 山物所「山友會」講座重點盤整,從生態到藝術的跨界視角

由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座落於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町屋群,在一方巷弄內重現山林景觀樣貌。每一季度於山物所現場,亦舉辦「山友會」講座,特邀跨界專業人士開講,透過知識科普或個人經驗分享,與關注台灣山林議題的聽眾們進行深度交流!

舉辦於「0km 山物所」的第3屆山友會會員講座,於去年10月登場,以「巡山之徑:步道與山林探索的再發現之旅」為題,邀請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講者,他們都熱愛台灣山林與百年步道,從公民運動、推廣教育、故事分享、藝術創作等不同視角,傳達對於這座島嶼自然的熱愛,與追求世代傳承、永續守護的美好心意。 以下盤整7位講者的演講重點,帶大家一同走進森林,認識與重新發現人與自然的關係: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0km 山物所一景。(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1)重新思考「砍伐森林」

「斯創教育工作群」執行長李芝瑩展示資料:台灣每年需要約600萬立方公尺木材,但自給率不到1%,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導致3大問題:進口木材常來自非法砍伐,對原產地生態造成破壞;運輸木材的碳排放對環境不利;全球政經不穩可能帶來木材供應風險。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業署自2017年起推動「國產材」計畫,希望到2028年將木材自給率提升至5%,並透過科學管理實現永續森林經營。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勤美集團與林業署攜手打造的「0km 山物所」,也保留許多植物生態。(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李芝瑩表示,社會大眾對砍伐森林的直觀反應常是負面的。但森林其實是一種可再生資源,只要經過合理經營,就可持續利用。台灣目前合法的砍伐區域以低海拔人工林為主,而非天然林。更重要的是,在當前世界追求減碳的趨勢下,木材比水泥與鋼筋更符合節能減碳需求,將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2)山林的文學啟發

「大凡整合規劃設計」景觀規劃師兼步道設計師李嘉智,在演講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他回憶起個人第一次雪山之旅,獨自面對挑戰與未知,在風雨欲來的高山中學會了敬畏與順應,也體悟生命中的無常與堅韌。那段旅程像是一場靈魂的洗禮,啟發他對山林的熱愛與思考。

有趣的是,他提及了自己從閱讀中得到的啟發,例如川端康成的《山之聲》曾提到:「每片森林中都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樹。」每次進入山林,他都試圖尋找那棵樹,也尋找與自然共鳴的自我。村上春樹更在《挪威的森林》裡寫道:「每個人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即使我們從未踏足其中,它依然存在。」山林就像人類心靈的棲息地,也是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場所。

(3)步行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

由「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帶領的步道運動,從2006年開始,經過近20年的推動,成功將步道運動打造為一場大型的公民行動。協會鼓勵一般大眾從徒步旅行開始,藉由步行更深入認識這塊土地,讓自己從「消費者」轉變為「守護者」的角色。

 周聖心表示,「步行」其實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公民行動。以20243月協會舉辦的「海岸山脈浪遊縱谷」活動為例,帶領參與者從台東池上走到花蓮,途經田埂、山脈與部落,聆聽阿美族、客家人與漢人的故事,感受土地的多元文化。協會亦於2012年開設「步道學」課程,結合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推廣步道修復與環境調查。目前已舉辦29期課程,並提倡聘用在地工班修繕步道,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傳承工匠技藝,保護步道文化。

(4)台灣特有的「有人的山林」

現任「山盟公益協會」監事,同時也是攝影師的雪羊,分享了10年來登山旅程中的心得與成長。雪羊強調,與歐美荒野不同,台灣的山林不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座與土地、文化對話的平台,富含人文歷史。他多次在原住民朋友的指引下,探訪深山部落,例如沿著馬遠部落的遷徙路徑走訪其老家 Takibakha(布農族語)。在一次又一次的探訪中,他深入了解山林作為生活靈魂的意義,並認識到尊重與共鳴的重要性。

從台灣群峰繼續向海外冒險,雪羊也在攀登中亞列寧峰等國際挑戰中,重新審視自己登山的初衷。他認為,登山並非追求英雄式成就,而是成為一位忠實的講述者,將山林的故事與感動傳遞給更多人。而登山也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挑戰,更是心靈探索與文化交融的旅程。台灣擁有獨特的「有人的山林」,這是一份值得珍視與守護的財富。

(5)如何透過策展傳達在地文化?

「孩在 Hi! Kidult」近年透過工藝創作的方式策展,藉以傳達在地文化的獨特魅力。總策劃林心恬首先分享2024年於自來水博物館園區舉辦的展覽「獵島計畫」(Hunter Island),巨型版畫作品「考古化石-岩層說」,將紙漿與雕刻結合,以層層堆疊的手法,重現不同年代的考古地層;以馬祖海域奇景「藍眼淚」為靈感發想的作品「藍眼淚-時間的軌跡」,運用複合媒材結合傳統編織技法,加上燈光特效,將原本黑夜海上的藍色奇景,開展於空間上方,觀眾經過時頭頂彷彿空中銀河,奇幻重現馬祖海域特色。

她也介紹如何透過策展重現地方文化,例如與文化部合作的「芝味祭」,運用當代藝術與數位科技,深入挖掘三芝地方的文化特色。三芝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隔絕,至今仍留存傳統生活方式,流傳數代的大道公信仰,透過當地數個庄頭輪流祭祀,讓信仰與生活結合。策展團隊於是擷取大道公形象,作為導覽三芝當地各景點的代表,並與LINE結合,運用數位科技與社群推廣,讓外地參觀者能更深入感受地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6)用藝術探索山林多樣性

「木直牛勿 plant practice」品牌主理人暨植物藝術家 Hsin ,擅長以壓克力和水彩為創作媒材,台灣自然風景為靈感來源。2022年起開啟了「近山計畫」創作主題,以「海拔」為分界,針對低、中、高海拔地區,系統性探索台灣山林風貌,藉由畫作來記錄台灣山林的多樣性景觀。

「近山計畫」著眼於台灣山脈的整體性,Hsin透過五感捕捉各海拔區域的不同特質:低海拔靠近平地,蘊含日常生活的親切景象;中海拔有著霧氣繚繞與迷人的森林層次;高海拔則呈現群峰遼闊與湖泊純淨的景致。這些不同特質都被 Hsin 巧妙融入作品,例如她描繪了高山中的山屋或低海拔與都市的緊密連結,在在展現人與山之間不同的距離。

(7)淡蘭古道的爬山「生活感」

平日任職於中研院分生所、從事動物研究的吳雲天,同時也是登山愛好者。在這次演講中,他分享了淡蘭古道的獨特魅力。淡蘭古道的歷史可追溯至1897年日本接管台灣後繪製的地圖。當時的古道是連接台北城、大稻埕、艋舺與基隆的重要交通路徑,經過如今的南港、小巨蛋等地區,最終通往瑞芳、草嶺等地。

這條總長約200公里的古道分為北、中、南三路,串聯茶葉運輸、礦產開採與居民生活等文化痕跡。吳雲天強調,淡蘭古道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同時具備深厚的歷史意義與自然生態價值。例如,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曾在此地發現多種台灣特有種植物,如石碇佛甲草,甚至還能見到穿山甲等珍稀動物,部分區域更設有生態保護區。若想要更深入了解淡蘭古道,吳雲天推薦使用「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作為探索工具,透過地圖的透明化功能,能對比古今地貌的變遷。他呼籲人們親自踏上古道,用雙腳感受它的魅力,挖掘更多自然與人文的故事。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雲天於0km 山物所演講。(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

資料、圖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文字整理|張以潔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花飾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創立五年,台北「朵常花藝」工作室在今(2024)年夏天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並悄悄在空間中策劃以「台式生活記憶」為靈感的花藝概念展覽《Momentary》,邀請大家走入開放式展間,也讓花朵走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花店裡的策展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延續這樣的核心理念,朵常團隊思考生命旅程中曾出現花朵的時刻,並將這些日常片段集合起來,轉化為花店空間中的藝術裝置。這些花朵可能乘載了當時快樂的情緒、記憶,或是代表著人生中的亮點,通通被收藏在這座「生活切片的保管所」。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花藝」工作室搬遷至大安區的幽靜巷弄中(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朵常」的命名代表著品牌概念——將花朵與日常融合(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以台灣人的共同生活回憶為題

走進工作室的第一座裝置,靈感來自朵常花藝舊址拆遷時的畫面。當時,各個工作桌椅、家具全部集中在卡車車斗上,錯落的置放和堆疊,彷彿將這幾年的時光濃縮於這個小小的面積中,在團隊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試著重現這個畫面,在相似面積的桌板上堆疊了家具與裝潢材料,並安排花朵穿插在縫隙中,萌芽重生。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團隊重現品牌舊址拆遷時的畫面,成為展覽的第一座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一旁以金莎包裝紙折成的花束,源自小時候情人節會收到的巧克力,象徵著生命中最初感受到愛情的一瞬間,點綴在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彷彿花朵之間的閃耀鑽石,匯集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愛情。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由玫瑰構成的七夕鵲橋裝置(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路上販售玉蘭花的長輩,大概是台灣人最熟悉的買花場景了。空間中最顯目的裝置,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的經典印象,團隊使用小販常用的串花手法,將玉蘭花與相似的晚香玉、百合融合,讓香氣與畫面縈繞於展覽之間。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保水的花朵會逐漸乾燥,並散發出更濃郁的香氣,如同這些在街頭販賣玉蘭花的小販們,展現出堅毅的精神。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物流籃架堆疊起車潮中玉蘭花小販的經典印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傳統桌菜不可或缺的擺盤裝飾——石斛蘭以及荷蘭芹,是台灣人對於花朵的共同記憶。團隊將這兩個歷久彌新的元素結合,並將辦桌的感官經驗帶入,融合製作成流線型的捧花作品;另一個屬於台式生活的元素,則是插在桌邊慶生花藝的傳統數字蠟燭,在每年的重要日子裡,讓喜悅和祝福瀰漫在餐桌上。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傳統桌菜的擺盤裝飾、充滿童年記憶的生日蠟燭,都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花朵與蠟燭堆疊起喜悅與祝福,瀰漫在餐桌上(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喜愛野外探險的朵常團隊,也特別策劃了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無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它們在感受潮濕的海風、登頂的開闊感後,附著在衣擺上一起離開。展間重現了這樣的場景,想像去山上採集了不同的野花野草,恣意的隨風搖動,在生活中以各種不經意的方式與我們互動。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論是登山或是漫步海濱,回家時總會不經意的帶上小小的植物細屑或是種子(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以大自然為題的展間(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手作「便當花盒」帶得走的體驗

除了花藝策展,朵常團隊也邀請觀眾成為參與者,親手製作一盒專屬的「便當花盒」,如同本次展覽所傳遞的概念,讓花藝成為大家的日常體驗,常伴生活左右。另外,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讓買花就像每日的超市採買一樣,能夠輕鬆地進入生活之中。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便當花盒」手作體驗(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花店裡的台味策展:台北「朵常花藝」重現玉蘭花販、喜宴擺盤等共同回憶,讓花朵走入你我日常
品牌也特別訂製全新的花束包裝裝飾,趣味引用生鮮卡扣意象(圖片提供:朵常花藝)

【 朵常花藝HIDE DAILY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69巷28號1樓
電話|02-27082829
官網|www.hidedaily.com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