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藝術家專訪

「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藝術家專訪

本次「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以「憶河踏悠–再見塔塔悠」作為主題,最主要是希望能夠重現大直、內湖這一帶在基隆河截彎取直前與後的樣貌。河道的變遷與政策方向的調整讓這塊土地在數十年間改頭換面。我們現在對大直、內湖這邊的印象,都是一個高科技發展的新興城區,都市規劃與景觀呈現相比於老城區而言,都比較完善且具現代感。所以分別由陳禹廷、陳禹霖與邱承宏三位藝術家的創作與兩件民眾參與作品來帶出塔塔悠的在地故事,並透過此次藝術家專訪,希望喚醒大家對這個地方過去的歷史、過去的景觀,也讓下一代能夠認識它。

 

  • 藝術家陳禹廷(以下簡稱廷)
  • 編問:您創作最初的概念或發想是什麼呢? 

 

廷答:其實當初跟公司同事一起討論的時候,主要是有一個同事來自臺北,而他現在可能更喜歡南部的生活的節奏,對我來講,不一樣的城市氛圍會引發不同人對於居住或土地上的不同的情感。

臺北其實是一個非常多其他縣市居民移居進去的城市,絕大多數的人可能不是出生於這個城市,但是他們卻成長於這個城市,可能很多人會對於生活或者是現狀產生某些懷疑,可能也會對自己家鄉的情感,會產生某些不一樣的眷戀等等。所以才有這次作品的產生。

 

  • 編問:時常聽到觀眾說作品本身很像捕蚊燈,又或是小時候餐桌上防蒼蠅用的遮飯罩,在造型或材質的選用上可否說一說您的想法?

 

廷答:觀眾所提的部分,我自己個人是覺得滿有趣的。

發想以蒲公英的概念為主,所以我們一開始在設定材質的方向,是希望可以有一種虛與實中間穿插的不一樣的想像,最後選擇了網性的結構。

一件作品的產生,或者是一件藝術品的產生,可能對我來講,最重要的並不是去找到所謂真實的答案,而是透過這樣的概念,可以去讓觀眾對於他們現在真實的人生,會有不一樣的想像。

 

  • 編問:在夜晚的時候,種籽所散發出的微光十分幽微,可以聊一聊「光」此一元素在您的作品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廷答:原本在設定這件作品的時候,就是想討論跟土地的關係。希望運用比較低效能的光源,去製造出不一樣的場域空間,也擔心觀眾在面對強烈的光源的時候,會可能過度的理解,或者是反而讓他們沒有機會思考。反而是在一個具有氣氛的狀態之下,他可以透過跟作品的對話去了解更多可能是自我存在的問題,或者是自己跟土地的關係,甚至可以透過這樣的形式,去回想自己來自哪塊土地,那塊土地上現在又過得怎麼樣。

 

  • 編問:您希望觀眾看到您的作品之後可以有怎麼樣的感覺,或是您希望他們如何與其進行互動呢?

 

廷答:我們一開始在設計這一件作品的時候,走的就是比較偏場域的模式,觀眾進入場域裡面,然後真實地去把自己變成是作品裡面的其中一環,互動的方法可能就非常地多元,因為可能絕大多數觀眾,除了觀賞以外,可能還會有自己在扮演作品的這個趣味性。

我自己是比較期待他們會站在裡面,然後就像蒲公英一樣,在那邊左右搖擺、隨風飄蕩,然後放鬆自己可能一整天或者是在都市叢林裡面生活的壓力,然後回到一個更純粹的精神狀態。

 

  • 編問:不論是在白晝之夜或是平日,您的作品都相當受到歡迎,您個人又是如何看待地景藝術計畫呢?

 

廷答:其實首先感謝臺北市的居民這麼喜歡這一件作品,有關於地景藝術是我自己是認為,作品在整個環境裡面可能只是沒有太過強烈,那主要也是因為本身的場域、環境配套得非常好,那跟作品才會有更大的關係性,或者是產生更大的連結感。

關於地景藝術的計畫,這幾年我們可能在不少地方也做過類似地景藝術的作品,會比較希望有關單位規劃的時候,可以再加入多一點不一樣的元素,也為新一代的一些藝術工作者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在這一條創作的路上走得更平順。

 

 

  • 藝術家陳禹霖(以下簡稱霖)
  • 編問:您的作品高度地呼應了基隆河過去截彎取直的歷史,可否分享一下您創作的過程如何以基隆河來發想並呼應策展主題?

 

霖答:基隆河截彎取直的工程影響了整個大臺北地區整個居民的生活的狀態。基隆河跟他們的生活是緊密相連,截彎取直之後,變成了多出來的腹地,很多變成了河濱公園,從以前的時代轉換到現在整個生活型態的轉變,跟地形、地貌上的運用。我覺得在這中間會有很多跟土地的記憶跟情感的產生與變化,是一個世代的演變跟傳承的時機點。

 

  • 編問:為何會選用貨櫃的造型來表現?尤其是分為白色、藍色兩段的用意也頗令人好奇?

 

霖答:貨櫃在人們的既定印象中是一種傳輸,或是把物件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外的地方的一個作用,用那基隆河的取直,我覺得很像是把水跟土地一種移動置換的方式,在改變這個地景,那這樣子移動跟轉換,就讓這個土地有了不一樣的生命。藍、白色是因為水的意象,讓我只是把水轉化成貨櫃的樣態,賦予它一個移動的姿態,來敘述說這個地形地貌的改變。

 

  • 編問:您希望透過貨櫃裡頭的氣泡的舊照片與歷史陳述,喚起觀者怎麼樣的感受呢?

 

霖答:照片就如同人的情感記憶一樣,我有點像是把舊照片封存在氣泡裡面,水的氣泡其實就是跟我們的記憶一樣,它是抓不到的東西,但是它確實存在。也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不管是水或是記憶,我覺得是一種很重要的能量或是力量,讓人可以一直前進的兩個物件,我把它結合在一起,並且賦予它更深的意義在裡面。

 

  • 編問:在夜晚的時候,繽紛的燈光打入貨櫃內,帶來與白日截然不同的效果,請問您在燈光的配置上是否有什麼用意或巧思呢?

 

霖答:在燈光上使用的是水波紋燈,轉動的速率跟色調經過改裝,因為在基隆河畔夜幕低垂之後,是非常靜謐的環境,但河流它還是一直在流動,我覺得它是還是有它的生命存在。

我想要把河流那個在夜晚中緩緩流動的狀態,把它讓人們看見,那也很像是在河濱公園裡面大家跑步散步的狀態,我覺得河流流動的狀態跟跟人群流動接觸的狀態,都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生命力轉化成光的樣子,然後展現在作品裡面。

 

 

  • 藝術家邱承宏(以下簡稱邱)
  • 編問:您這次為什麼選擇植物作為作品的主要題材?是否能介紹您此種創作手法的發展脈絡,以及是如何延伸至本次的創作理念?

 

邱答:《植栽》的這個系列是我過去的其中一個作品的脈絡。這系列最早發展是在臺藝大的一個雙年展,很特別的是場地在一個廢棄的教室的宿舍。場勘時發現環境其實是非常的雜亂,所以那個時候我在現場找了一些我感興趣的東西,其中一個東西,就是當地的居民他們搬離開的時候沒有帶走的盆栽,我把這些它們蒐集起來當作展覽要素,並將它們重新修剪,試圖讓回復成原本應該有的狀態,然後透過一些光線的投映,把這些盆栽的影子投射在牆上,再透過雕刻方式,把它們的影子刻在牆壁上。

這個系列對我來說,我感到興趣的東西就是當一個空間被搬遷的過程當中,究竟是什麼東西被留下來,什麼東西被搬走,也因為這個想法,把被留下來的東西用另外一種方式詮釋。

 

  • 編問:可否聊一聊您創作與製作的方式?

 

邱答:石板的製作方式,其實會因為因應每次展覽的空間跟場地,然後去選擇這些材料本身的構成,每一次其實選擇的裡面的內容物其實不太一樣,有時候是全部都是混凝土,有時候會加一些別的礦物在裡面。

再把我蒐集來的物件資料,有時候是植物本身的實體,有時候是照片,打光或投影在這些板材上,最後會用雕刻刀、刻模機或鑿刀的方式去把這些影子的痕跡雕刻出來。

 

  • 編問:這次展示的場所十分特別,是位在公園旁的小隧道裡面,想請問此處地點與作品之間有怎麼樣的連結?

 

邱答:這個地點對我來說蠻特別的,是因為它好像包含了某些複合的一些概念在裡面,比如說,它像是一個新蓋的空間,但是它又不是我們認知新空間裡面應該有的樣子,比如說它保留了水泥原本的特性在牆面上,然後這空間它同時有兩個通道,好像我們可以從一個地方到另外的地方,然後必須要通過這一個這個空間。另外一個部分是它這個空間同時又坐落在這次展覽裡面的一些某些概念,譬如說,關於歷史的、遺跡的理念,我覺得也因為這個複合的關係,這個空間可以做一些事情來處理。

 

  • 編問:有特別注意到作品中有一段文字,是作品的序曲還是結語呢?您將其放進作品中的用意是什麼?

 

邱答:作品裡面的文字,其實是我擷取一部電影的小說《2011太空漫遊》一段文字對白,然後我把它重新改編之後,把它雕刻在石板上,對我來說,它其實不是一個結束,也不是一個開始,會比較像是一種循環的概念在裡面,就是這個東西它好像反映了一些歷史的問題,然後它也反映一些現實的狀況。它有點像是我們體驗這件作品的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說,我們從哪個入口進去,以及我們會先看到什麼東西。

它可以是作為這次展覽裡面,像是一個註解的概念。

 

  • 編問:您希望觀眾看到您的作品之後可以有怎麼樣的感覺,或是您希望他們如何與其進行互動呢?

 

邱答:我覺得觀眾他其實可以很隨性地去跟這個作品產生關係,因為當初把它放在這個通道,也是希望說,它其實不太像是作品。可以像是你不經意的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瞥見了這些雕刻,或是看到這段文字,也或許說你其實根本沒有發現它們好像存在這個空間裡面,就很像是我這次雕刻的植物風箱樹,它或許在過去是存在在這個空間,但是因為某些時間或是一些人為因素,它今天消失了,希望說透過這種方式把這種概念重新找回來。

 

「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憶河踏悠–再見塔塔悠」將持續於美堤河濱公園與上塔悠公園展出至本周日(10月27日),周末亦有兩場導覽活動,歡迎蒞臨同遊。

 

展覽資訊

展名: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憶河踏悠

時間:2019/09/27 – 2019/10/27

地點:美堤河濱公園、上塔悠公園。

票價:免費參觀,活動報名請至官方臉書

電話:02-77308830*2016

官方臉書:「藝術地景.記憶臺北」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LandscapePublicArtProject/

 

Via / 蔚龍藝術

2024臺北設計獎頒獎典禮各類獎項得主揭曉 「博愛園區A+B區」榮獲最高殊榮Grand Prize

設計界年度盛事「2024臺北設計獎」得獎名單今(21) 日揭曉,由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廣慈博愛園區A+B區」勇奪全場大獎,獲頒新臺幣60萬元獎金,驚豔四座。

臺北設計獎
蔣萬安市長(中)頒發最高榮譽全場大獎予獲獎團隊

本屆最高榮譽「全場大獎」(Grand Prize)獲獎作品為蕭力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廣慈博愛園區A+B區」。廣慈是臺北市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運動,具體內容包括1,650戶社會住宅及中繼住宅、信義區行政中心及廣慈社福中心。依循既有的公園綠地與四獸山徑、傳統市場及鄰近三個里的城市紋理,植入新的機能,中繼宅作為週遭老舊社區都市更新的基地。

本次臺北設計獎「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等三大類別金獎得主分別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明志科技大學設計團隊的O-oyster;來自澳門未設計有限公司歐俊軒的BOOKED:香港藝術書展; 預景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團隊的嘉義車庫園區景觀設計。而臺北城市設計選拔的三個金選則為社計行動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團隊的地球解方; 環藝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設計團隊的捷運圓山故事綠廊;境觀設計有限公司的興國公園:全齡友善公園的實踐。

臺北設計獎
臺北市市長蔣萬安致詞。

北市府產業局表示,從本次獲選的金獎及金選作品可以看出,獲獎作品與臺北城市的鏈結越來越深,同時更與臺北設計獎的品牌精神「設計·不設限『Empower Design, Beyond Limits』」相互呼應,代表著參賽者能夠打破常規,自我挑戰的精神,讓設計成為形塑美好未來的驅動力。臺北設計獎也是國內唯一取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及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等三大國際設計組織認證的設計獎項,並與德國iF設計獎跨國合作,備受國際設計界肯定!

臺北設計獎
北市府產業局陳俊安局長致詞,為頒獎典禮揭開序幕。

本屆臺北設計獎國際競賽參賽作品共有來自66個國家及地區,多達4,529件參賽,能夠脫穎而出獲獎實屬不易!臺北城市設計選拔則有147件作品參賽,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作品與臺北市產生鏈結與共鳴,今年臺北設計獎獲得遠東百貨、育秀教育基金會、三陽工業、遠東生物科技、臺灣期貨交易所及黑沃咖啡等眾多企業的熱情支持與贊助,讓更多優秀的設計人才及團隊有更多的資源能夠發光發熱。更多精彩作品介紹可至「臺北設計獎」網站www.taipeidaward.taipei查詢,或加入TDA粉絲團關注最新訊息:https://www.facebook.com/TDA.org.tw/

蘇格蘭北境奧克尼群島 珍罕小批次長發酵工藝 嶄新風貌海島威士忌—SCAPA斯卡帕全新鉅獻

「斯卡帕 SCAPA」奧克尼群島單一麥芽威士忌全新鉅獻三款海島意象年份酒款,完整表達酒廠長發酵工藝所樹立的標誌熱帶果香,以全系列48%以上高酒精濃度裝瓶,敬邀酩家一同感受海島熟成的極致之作。

台灣保樂力加集團深耕烈酒市場多年,持續引進讓藏家耳目一新的罕世稀作,近期更是隆重鉅獻以海島意象為題的「斯卡帕 SCAPA」,嶄新蛻變珍稀年份單一麥芽系列酒款,將以感官航家之姿,為全台威士忌品鑑圈,掀起一波前所未見的新浪潮。

傳世百年160小時長發酵 海島熟成演繹全新風貌

源自於古諾斯語,意指「帆船」之意,酒廠精神旨在以獨一無二的純淨海島味蕾風貌,表現如同船隻與港灣的沈穩氣質,「斯卡帕 SCAPA」期望成為酩家們追尋風味的避風港,讓品飲威士忌的過程,能夠成為一段抽離現實,如同身歷罕為人至的奧克尼群島,尋找自我以及寧靜的獨特體驗。

SCAPA
「斯卡帕 SCAPA」酒廠源自人口不到20,000人的蘇格蘭奧克尼群島,孕育純淨無染的海島熟成環境

「斯卡帕 SCAPA」酒廠源自於蘇格蘭臨海北境、人口不到20,000人的奧克尼群島,該地不僅涵蓋多個聯合國認證的歷史遺產,壯闊高地景致蘊含純淨無染的高地水源,全年溫和濕潤的海洋氣候,更造就得天獨厚的威士忌熟成之地。

SCAPA
「斯卡帕 SCAPA」酒廠建立了極具帆船與奧克尼群島特色的遊客中心,讓世界各地的酩家能前往感受島上品飲的沉浸體驗。

除了獨特的海島熟成環境,形塑出無可取代的海洋風範外,傳承超過百年、建立於1885年的「斯卡帕 SCAPA」酒廠,不僅是奧克尼群島唯二酒廠之一,其酒廠僅有一對全球屈指可數保留的羅門式蒸餾器,並在酒廠三位蒸餾師對風味的敏銳判斷,以及近乎苛求的講究之下,選擇極致強化160小時長發酵工藝,讓酵母菌在完整作用後,透過乳酸菌及其他天然菌種參與發酵的過程,賦予酒體圓潤而細膩之多層次熱帶水果香氣。

SCAPA
「斯卡帕 SCAPA」是世上少數仍保留羅門式蒸餾器的酒廠,為酒液保留更醇厚的風味

「斯卡帕 SCAPA」酒廠堅持以人力運行傳統,懷抱海洋冒險犯難的精神,對抗嚴峻海象,跨島購入高品質大麥與美國橡木桶,並且再運回奧克尼群島以巔峰時光熟成,造就出滴滴皆珍稀的島嶼威士忌。 

珍稀年份小批次裝瓶 珍罕渾厚酒體封存標誌熱帶果香

由於過往主要用以調和百齡罈高年份酒款,「斯卡帕 SCAPA」系列酒款多由藏家圈蒐集典藏,如今「斯卡帕 SCAPA」則帶來全新蛻變的單一麥芽系列,囊括「斯卡帕10年」、「斯卡帕 16年」、「斯卡帕 21年」三款獨特年份之珍稀酒液,讓更多向隅的藏家,能夠一嚐「斯卡帕 SCAPA」酒廠標誌性的熱帶熟成水果風味。 

全新的「斯卡帕 SCAPA」酒液年份的由輕至熟,呼應著包裝海色由淺至深,並以海岸礫石以及貝殼紋路做裝飾,從外包裝到瓶身直至風味表現,都深刻訴說著關於海洋的故事。

SCAPA
「斯卡帕10年」以48%高濃度小批次珍稀裝瓶,綻放新鮮熱帶水果香氣(建議售價NT$1,400元)。

「斯卡帕10年」以48%高濃度小批次珍稀裝瓶,以全系列使用的初次美國桶,於奧克尼群島部分熟成,綻放新鮮鳳梨切片與芒果冰淇淋的香氣,引出蜂蜜鬆餅和一絲柑橘清新,暖香料燉蘋果結合香草卡士達的口感,帶出淡淡的香蕉與烤橡木氣息,釋放由水果與香料相互交織的醇厚尾韻。

SCAPA
「斯卡帕16年」完整熟成於奧克尼群島,充斥芒果與香草奶油香氣,絲滑綿密(建議售價NT$3,000元)。

「斯卡帕 16年」再次將風味昇華,維持48%小批次的生產標準,完整熟成於奧克尼群島,聞香充斥多汁芒果及奢華的皮革香氣,結合香草奶油的甜美香氣,入口絲滑而綿密,除了香草奶糖與柔順的木質調,更帶出研磨香料烘烤鳳梨,點綴以奧克尼群島的海鹹氣息,尾韻繁複多層,果香綿長。

SCAPA
「斯卡帕21年」僅於台灣保樂力加集團私人俱樂部Le Cercle獨賣,單一批次裝瓶,極致52.9%強度呈獻(建議售價NT$8,500元)。

僅於台灣保樂力加集團私人俱樂部Le Cercle獨賣的「斯卡帕21年」,更是無愧於系列酒款最高年份的旗艦風範,以極致52.9%原桶強度呈獻,單一批次珍稀裝瓶,以杏桃果醬的香氣作為開場,口感呈現出香草奶油與煉乳包覆的水蜜桃與芒果,伴隨肉桂香料風味,再以甜美濃厚的尾韻收尾,不僅完美鎖住酒廠獨有的豐沛熱帶水果香氣,更是盡顯高年份酒款醇厚老練的特質,綿延溫順的果香層次,彷彿暢然於海的智者,乘著徐徐拍打的漣漪,將探索時光的故事娓娓道來。

台灣保樂力加集團歡迎全台酩家,親口感受全新鉅獻的「斯卡帕 SCAPA」,品味長發酵工藝與海島熟成的極致之作。

通路資訊查詢: https://pernod-ricard.iline.tw/LineWeb/LIFF/Store.html?BSEQ=65638C15-2FE6-4FC5-A7BD-918EF3006E1F#16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