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台北特展「茶遇—天光 行山」一場新媒體的茶遇新客氏美學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台北特展「茶遇—天光 行山」

 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表示,「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是一場最具在地特色的當代藝術展演,中央全力攜手地方政府,一起邀集各領域優秀的設計師、藝術家與專業者投入,打造一場以藝術為名的地方創生運動,整個藝術季策展歷程,就是一場對傳統客家刻板印象的翻轉、一場「客家文藝復興」的開端與延續。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台北特展,突顯出浪漫的底蘊,在一向樸實無華的客庄裡,步伐思緒緩下後,客氏美學得以發見,特別是文學、音樂與飲食。

    

新媒體引領空間敘事的手法,已不是新鮮事,一者大量沈浸式敘事手法相當能夠引起使用者的共鳴,有助於快速進入敘事核心,不管是頭戴式VR或者是投影式環境,利用動畫與特效,更可有效刺激感官,打破使用者經驗慣性,進入更為虛擬感的超真實,而本案身兼策展人與總設計者范赫鑠,特別注意虛與實的使用者經驗,並利用劇場、電影與建築不同的空間敘事手法,將電影與劇場的聲音整合為一個聲音記憶域作為串連,利用建築的軸線並搭配劇場的視角佈景製造不斷借景的延伸線,讓虛擬角色與人的錯位不斷發生,打造各種虛實交錯的觀展經驗。

 

如入口結合多媒體體驗讓大家悠遊自在在展場內體驗一場茶遇,於主展場前設置水圳茶禮儀式,結合客家人徒手穿鑿出,於山壁間穿梭的水圳概念為開場,全場都有一個貫穿的軸線,如看到天光,如水圳動線,亦是行走的步移景異。

    

由茶的每個面,我們直達仁者的生活哲學,由向天敬茶,我們看到茶裡的謙卑,由茶亭的博善路人,「落來坐,食杯茶」,突顯了客茶好禮的象徵;名聞萬里,傳說裡從英國女王口中如同東方美人般優雅的茶姿,其實是客莊裡的白毫烏龍,在勤儉與勿折福的美德中,從本應廢棄的瑕疵茶裡,無心插柳的獨特茶遇,我們看到茶裡的款待,由客茶裡的樸拙的大碗,而不若現代豪華的茶儀,而瞥見宋明以來的文人畫,追求清新淡雅的山林抽象況味與極簡的品味時尚,並對應了以晴耕雨讀傳統客家人文的價值尊崇。

 

而山裡瀰漫邈邈的雲霧,正是山茶栽植的背景,音樂與文學都在文學家的筆裡蘊生而來,而文學家如鍾肇政的《臺灣人三部曲》、《魯冰花》筆下的茶園,深刻的描繪了客家人在困苦環境下的堅毅不撓,《摘茶時節》也描述了不可多得的愛情況遇裡,如同新芽一般,以美好的姿態給予浪漫的期待。偶然的白毫烏龍,必須以無毒的環境,才有小綠葉蟬的著涎,這個優雅的距離與美感,是一種現代感的與自然共融與共存,山林的天光,自然的成為了美感與文化上的共鳴。所以,「天光」在客家語意裡,既可以表達清晨的曙光,也可以表達明天,勤勉的客家人,想必經常在這樣的情境裡出發,不管是農務或者載貨啟行,在天白之際,浮現對時空美感與浪漫心境的轉化,由此,轉換心境,並勵勉自我的出發,這是一種客式獨特的山水畫,寓意優雅。

 

策展人范赫鑠與協同策展人陳弱千率領爻域團隊,挖掘了一件件以茶為素材的小說與文學,以茶入樂的音樂與曲調。以台三線為天光背景,樟林引導為茶遇,讓茶杯在水圳裡輕輕蕩漾出繽紛茶姿,正是以回歸純山客莊裡的文藝復興美學,並以新媒體視覺藝術恣意憑空,卻處處回應了土裡撐出的濃濃氣味。

   

更大膽的從茶裡的文學裡,汲取了一篇茶園的偶遇,以擅長茶飲紀錄片的導演陳碩儀,創作了彷如穿越的茶裡奇遇,讓東方美人般的傳奇色彩,映漾在獨特的當代節奏中,在獨特的配樂底下閱讀具古風的客語,成為搭配品飲客茶文學的獨特原料,可恣意大膽想像,亦可清淡悠遊。

 

客家人在水圳開拓中,逢山開洞,遇水架橋,在樟林墾伐裡,行山涉險,遇險克難。客人與山共處,心隨境轉,境隨心轉,並由此浮現天光美學,山印襯了客家人在這條路線的背景,而這三條路線則成為劃入不同光影與美感的優美敘事與經驗,慢慢走入這個篇章,我們將以山光水色的幽徑裡,邀請您進入一片茶園,並進行獨特的茶香品飲,閱讀這個藝術季中,各個客家莊獨特的文化與故事,並以文學與音樂融入品飲的互動體驗,讓秋天慢讀在客家莊的天光行山意境裡,在松菸進行五感的茶遇。

 

此次專案特別感謝過程中「浪漫台三線專案辦公室」文化總監陳板老師,帶著團隊認識客家文化並鼓舞詮釋轉譯,執行長曾光宗老師設計與藝術的專業指導。浪漫台三線藝術季設計總監吳漢中整合整個計劃下給予每個團隊各自的特色發揮。

 

這場饒富意境的展覽,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團隊及專業人士精彩登場,參與者包括策展人范赫鑠、協同策展人陳弱千、知名導演陳碩儀(茶遇主題影片導演)、攝影師江申豐(茶遇主題影片攝影師)、音樂家金曲歌手謝宇威(音樂演出規劃/顧問/樟木林慢讀區音樂),以及英國藝術家Blaine Whiteley(天幕裝置藝術家),音樂家斉藤伸一(茶遇主題影片音樂/表演指導,展覽空間音樂)、黃亞凡Huang Ya-Fan(茶浴圓舞曲多媒體互動程式設計)、製片團隊鄒介中/華影國際影藝、客語主播許儷齡配音《水圳茶禮儀式》、空間設計及策劃執行爻域互動科技設計…等,將展場打造出令人驚豔的新媒體藝術沈浸式空間,並在展期中邀請張逸軍編導的<仁山仁海藝想堂>演出精彩藝術茶席-茶浴月桂.舞銘香,以及貫穿全場的劇場彩蛋,讓觀眾在充滿想像與藝術未來感的茶體驗中,發現新的客家意象。

 

展區介紹:

《九杯藝術季》以茶分九色,品飲需大膽而不失高雅出發,為您帶來此次「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橫跨多縣市的所有展區介紹,透過高腳杯裡的茶水意象漂浮出精彩內容。

 

《水圳茶禮儀式》,如同若影若現水圳窟內的別有洞天,並佐以台三線上遍布的茶香物產,搭配「落來坐,食杯茶」的客式禮儀,從指尖挑動音樂與視覺,用一杯茶,誠摯的引領您開啟一場台三線上的五感之旅

 

《樟樹林慢讀》

「樟之細路」,英文名「Raknus Selu」,是一條結合泰雅族、賽夏族語中「樟」,與客家語中「小徑」的古道路線,綿延彎曲的山林步道全程約400多公里,如同過去客家人來回挑擔,唱起迴盪於山林間的歌,如同作家們筆下深刻描繪的各種意境場景, 「樟樹林慢讀」展區,既是要讓觀眾們體驗一段靜謐的樟之細路古道,並感受從這山林間發出的那,屬於客家人的繞樑聲音與隻字絮語。

 

《茶浴圓舞曲》

所謂出水芙蓉,客家的茶是東方美人,樸實無華的客家之美,或許也是東方美人,在「茶浴圓舞曲」展區中,將邀請觀眾於水圳中,與東方美人共舞,在茶與水的沐浴間,與客家之美相遇。

 

《茶園慢遊》茶園景色,遍佈於浪漫台三線的各種道路上,無論是公路、古道,還是水路,好像無形之中,都與茶園有著無可言語的關聯。透過展覽中的「茶園漫遊」單元,讓觀者體驗台三線上的茶之敘事,並且透過此道路,從樟路、水路連結至路徑最終的劇場,在撥林的遊走中,前往最後的篇章。

 

《茶林環形緩坡劇場》

展區的終章,以實驗性劇場空間,與茶林環境意象,企圖讓觀眾望眼台三線上的各種美景,再穿梭於不同的路徑後,也似乎經歷了一段連結浪漫台三線過去與未來的隧道,最終再把昔日、今日,以及未來的預示,盡收眼底。

 

《全場天幕劇場彩蛋》透過從天空間連結所有展區的連動彩蛋,展現並意示出此次「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從台北展區開始,以及接下來的串連五縣市展區,即將開啟一場屬於台灣客家人高潮迭起的美麗宣告,一段浪漫的客家文藝復興運動時代即將到來。

------------------------------

2019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台北特展「茶遇—天光行山」,展期從10月19日開始至10月27日止,於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

 

展覽訊息

展覽期間: 10/19 (六) - 10/27 (日)

參觀時間: 10:00- 18:00 (最後入場時間17:30)

參觀地點: 松山文創園區五號倉庫 (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網    址:

https://www.romantic3.tw/exhibitions/Taipei

Via/ 2019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