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是去年的事嗎?啊不對,今年才剛剛辦完。」總策展人劉真蓉隨即大笑。的確,2019臺灣文博會《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動動動》(後簡稱《文化動動動》)從中央動員到地方、從傳統跨界到創新,4月24日~5月5日連續12天,橫跨華山、空總、花博爭艷館、松菸、臺北機廠等五地,當浩大規模的展演落幕,很難不讓人感到恍如隔世。
地方與不同世代的文化火花
文博會自2010年開辦,從最初的商展,到2017年《我們在文化裡爆炸》、2018年《從身體創造》,文化底蘊逐漸成熟;2019年《文化動動動》更進一步擾動社會,「這幾年我在做文化性策展時,發現自己來不及去學習或吸收傳統文化,甚至不太認識自己是誰,我希望這件事情可以被更多產業注意,帶來更多設計能量和對接。」
劉真蓉的焦慮,也是這個時代所有人的不安。策展沿著過去與未來兩條軸線,在與地方政府合作的「編輯地方」展區回頭整理台灣文化脈絡,在「演變舞台」主題區打破展覽和表演界線,對撞新舊世代,都是在追尋與追問文化、家鄉和自己的存在與定位。
地方的概念並非首次在文博會出現,卻是第一次以「編輯地方」的策展包裝。「在高度上想的不是台南,而是台灣文化面臨到什麼樣的問題,再去想怎麼用台南隱喻台灣文化的發展。」策畫臺南館的風尚旅行暨蚯蚓整合文化總經理游智維觀察,台灣在「文化」和「創意產業」之間有著極大斷裂,在普遍重視短期效益的社會中,台南卻反其道而行,小本經營的店卻可以有百年歷史,「當你了解台南人的堅持後,就可以用這樣的心態去看台灣所有文化,不再只是網路文化的表面印象。」
從商展到文化展 再前瞻國際商展
《文化動動動》創造了一個場域,提供觀眾和表演者體驗經驗,當這些經驗與內心的喜怒哀樂擦撞轟鳴,就是劉真蓉想要達到的「擾動」。「這次文博會已經擾動到某些事情,這些事情有沒有可能持續?」她舉例,台灣各界表演藝術可以變成持續性的藝術祭、鐵道上的空間可以持續被打開,抑或公私部門可以讓策展在體制上更開放。
這次策展集體協作的觀念,也影響了一路承辦文博會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董事長張基義說,今年在屏東的台灣設計展就是最好的例子,編輯地方的概念有了更加乘的發酵。「台灣35~45歲的設計師已經發展成熟,未來我有一個理想,台灣要組設計大聯盟,輸出到其他國家,這些大型展會就是練兵的最佳機會。」
評審點評
《Culture On the Move−文化動動動》帶動一群創意人重新定義文化和文創,加上串聯各縣市政府,像接力賽式地拉開視野,這些跨領域的文化論述都非常精彩。
2019台灣創意力100完整名單請見 https://reurl.cc/31603M
線上購買連結 https://reurl.cc/XXZ5Qa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9年11月號】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 衍序規劃設計、蚯蚓整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