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座天空之家!窺探新加坡SCDA建築師事務所 頂尖高樓住宅的設計語言

造一座天空之家——SCDA建築師事務所超高層住宅案

2015年,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紐約市房地產市場的20位重量級玩家」(The 20 biggest power players in New York City real estate)的報導中,唯一一個亞洲面孔,是來自新加坡的Soo K. Chan(曾仕乾)。

 

他是知名建築師事務所SCDA的創辦人兼設計總監,當時正以坐落紐約High-Line旁的新建案「Soori High Line」受矚目,包括紐時、金融時報、BBC皆爭相報導,畢竟那裡是眾星雲集之地,Zaha Hadid、BIG都有新公寓露出,但「Soori High Line」卻以豪宅內的私人泳池緊緊攫住鎂光燈。

 

造一座天空之家——SCDA建築師事務所超高層住宅案

在隆冬暴雪的紐約打造半開放式的豪宅泳池?聽來令人莞爾,卻是真的。而且這正是該位星國設計師,得以邁進全球高樓競爭最激烈的城市的原因。Soo K. Chan要把來自亞洲的建築血液帶往西方世界的首府。

 

 

高聳卻輕盈的設計語言

Soo K. Chan一直在創造高層大樓的語彙,這和他立基新加坡多少有些關係——該國地狹人稠,與天爭地是最快的選擇。相較於「Soori High Line」的中高層,他在亞洲有更多優秀的高樓作品。1999年,他早期的高層樓代表作Lincoln Modern問世,那是內含56間住宅的30層大樓,高瘦優美,完全沒有壓迫感。畢業自耶魯建築學院的他,深受現代建築的薰陶,該作便啟發自柯比意(Le Corbusier)的馬賽公寓(Unité d'Habitation,1952)。

 

馬賽公寓凝現了柯比意對城市規劃的理想,以垂直發展的方式,容納不同的居住格局,Soo K. Chan特別鍾愛其室內挑高的設計,亦即一間房內有兩層樓,從二樓得以俯瞰下方的廚房、客廳,創造空間的開放和凝聚力。Lincoln Modern借了這個形式,但巧妙地把量體轉了90度:由平面圖來看,馬賽公寓長方形的居住單位中,是由短邊朝外開窗;Lincoln Modern則讓長邊對外開窗,並捨去厚重的混凝土牆,採大面積低輻射(Low-E)玻璃帷幕,配合垂直鋪排的鋁格柵,兼顧光照和隔熱,又使視覺變得十分輕盈。

 

 

「纖細」、「修長」或許是形容其作品最好的修辭。要讓動輒上百公尺高的建築看來輕巧絕非易事,但這是他的長項。Lincoln Modern奪下2005年RIBA國際建築獎,緊接著隔一年,另一棟得獎大作又登場。Sky Terrace,受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委託,為因應人口過多的公共住宅建案,共五座高樓、多達758個居住單位。這裡進一步延伸了柯比意當初藉各種格局滿足多元需求的考量,Soo K. Chan提出「多代同堂」的概念,使各間公寓彼此交錯,每一間挑高的四房或五房單位,都搭配含獨立出入口的單人公寓,長輩因此能鄰近兒孫又擁有私人空間。遠看整齊劃一的立面,近看時發現因量體的前後錯置,萌生一種趣味感。特別是地面植栽還一路延伸到連通各棟的空中走廊,宛若懸空花園,更加親人。

 

 

身在熱帶國家,不能忘記綠意影響人們甚鉅。SCDA同樣在2006年設計的The Marq,更進一步加深24層的高樓住宅和地面景觀的關係。景觀腹地遼闊,綿延至大廳,還打造出被水池圍繞、適合獨自冥想的涼亭空間。水是熱帶地區另一項重要的元素,Soo K. Chan讓它出現在中庭,也讓它蔓延至宅內——每戶皆在陽台設有半開放式的15公尺長私人泳池。

 

 

來自世界遺產的啟蒙

SCDA的作品怎麼看,都沒有傳統東方建築元素的影子,Soo K. Chan本人也不熱衷復甦傳統樣式,但這不代表東方文化沒有對他產生影響。從小在馬來西亞檳城長大,家族所在的喬治市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他曾描述幼時住家的印象:「從長長的排屋中穿過,是一種宗教遊行般的經歷。這些建築窄而長,擁有多達四個庭院,可使雨水自然流入。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在庭院中看著雨水將庭院注滿的畫面。」

 

那樣的光影、氣味、和老建築的模樣,深深刻印在腦海裡,這是為什麼他稱自己的作品是「新熱帶建築」(neo-tropical architecture),不是重複樣式,而是把熱帶地區對綠、對水、甚至更幽微的空間變化體驗的重視,內化至充斥當代線條的大廈中。他的摩天大樓依循嚴謹的結構秩序,不搞怪炫耀,細看卻又值得玩味。格柵串接的線狀韻律,水平遮陽板的上下起伏,量體交錯築出的幾何形狀,在在成就一種雅趣,拔高而不俗。

 

 

「空間上,(我)從古典主義角度出發,更具人文關懷。但在設計語言的層面,我會選擇現代的方式。」Soo K. Chan曾如此總結自己長年耕耘的成就。

 

於是私人泳池跟著他到了紐約,在High Line旁和繁華市景相互輝映。他也一如往昔,把熱帶的庭院概念搬進住宅,室內外僅被落地玻璃窗隔開,視線穿透宛若沒有分界。儘管外頭車馬喧囂,儘管紐約人永遠埋首疾行,進到Soo K. Chan的空間,一切就慢下來了。像他其餘任何一個地方的作品一樣,洗鍊的設計下藏著來自南國的悠哉,水光環繞,漫步其中,身心不自覺地都舒暢起來。

 

Text╱Rosace Yeh

圖片提供╱SCDA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於臺博館登場的《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建築特展,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策劃,探索「台灣第一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生命歷程,透過經典作品如陽明山中山樓、景美女中校園規劃、新店花園新城等,從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並認識修澤蘭的建築現場,也看見其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修澤蘭:突破時代背景的建築先驅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任職期間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辭去公職後,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台各項計畫,如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的「中山樓」、景美女中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台中衛道中學教堂,更在新店山林開創住宅社區「花園新城」,推出之際引發一陣熱議。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陽明山中山樓(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新店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景美女中圖書館(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時,在男性從業者為大宗的建築界,多數建築師採取理性、方正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修澤蘭的作品則偏向復古主義,其設計重視美感與實用兼具,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修澤蘭堅韌、執著的性格,讓她的建築在經過時代的洗禮,至今仍能被看見並啟發當代的建築人。

6大主題展區,縱覽修澤蘭的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涵蓋「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主題,縱覽修澤蘭從求學、臺灣鐵路局時期、與伴侶傅積寬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再到經手各項校園建築案、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的歷程。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修澤蘭的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其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等進行資料回溯,也令其所留下的建築遺產格外珍貴。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也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也透過修澤蘭的作品,帶領觀眾共同回顧臺灣建築的歷史與發展。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展覽期間|2024/12/03至2025/11/0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