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松菸「2019原創基地節」亮點!夢幻竹籤林、粉色樂園等11組台灣藝術家打造冬季無牆美術館

04 游文富作品《粉夢幻》圖/松山文創園區提供

2019原創基地節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今年原創基地節以《幻場》為題,並首度將展場搬至松菸戶外空間,即日起到12月8日攜手11組當代藝術家,加乘年底最具話題市集松菸好家在台灣「魔幻時刻」,帶領民眾一起親近藝術,點亮夢幻場域的新面貌!

 

走到戶外從「換場」到「幻場」 

不同的場域,有不同的精神。當藝術走進生活,隨著不同的時間,進入到我們每天的風景裡,都會有不一樣的心情。對於「幻場」,有一點浪漫的想像,「幻」可以是表象的真實、意象的境界,也可以是抽象的畫面或具象的物件。透過藝術、古蹟和自然的結合,著重於場域帶給人的視覺酵素,體驗不同的視覺聯想及心靈解放,重新定義松菸的每個角落,不管從哪個入口來到松菸,拿起地圖認真尋找,或者根本不要地圖,放任自己隨意散步,都有機會找到藝術家的創作。

 

本次活動集結游文富、林淑鈴、吳芊頤、莊志維等11組台灣藝術家,園區內的樹、桌子、建築等皆成為藝術家揮灑好創意的靈感場域,讓遊客所到之處都是驚喜外,更可以一起在冬季限定無牆美術館感受藝術薰陶。

 

2019原創基地節藝術作品亮點

游文富以《粉夢幻》回應「幻」的想像,在松菸老建築旁草皮,以染粉紅之竹籤五萬根的量感,將現成樹、座椅與羽毛樹包圍呈現夢幻之境,期待與民眾互動產生不可思議的幸福幻境。

 

 

彡苗空間實驗以園區的路燈桿創作彩色裝置《北風DISCO》,如漩渦般把人們吸進這色彩交疊的萬花筒,隨著太陽和風一起作用,轉化成風和光交織韻律的場所。

 

 

林淑鈴作品《予造物以靈魂》,透過媒材特性,輔以燈光運用,形構出一個「會發光的雕塑」,輕盈自在地與老建築間喃喃細語,編織出天真爛漫的新樂園。

 

 

一向都走吸睛且搶眼創作的王建揚,以巴洛克花園平台創作《納西瑟斯的樂園》,著眼於當代社會流行的「自拍」現象,透過社群媒體展現個人形象及生活點滴,期待大家共同分享最美好的自我。

 

 

藍色隧道的壁畫創作《無限rebirth》,以數位及抽象表現「菸」的型態,揉合多元包容文化,表達松菸是一處充滿動態資訊與文化內容的集合地。

 

 

吳芊頤《菸田拾影》以松菸歷史脈絡中的香菸品牌圖案為發想,將臺灣菸田風景與採收菸葉場景,透過重新組構,在菸廠建築窗戶上產生虛實相映的光影變化,形塑跨時空的視覺與歷史的記憶。

 

 

陳彥廷以剪紙創作《古今幻場》,在製菸工廠窗框中以「幻」、「場」兩字結合角花和團花,以傳統剪紙融合現代視覺語彙之美,藉吉祥寓意祝福美好圓滿。

 

 

李文政《好運計程車》,希望以作品中鮮明的動物形象與臺灣街道色彩,探討生命教育故事,並關注臺灣野生動物路殺的議題。

 

 

蕭聖健《歸》,意圖藉由老物件本身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和機械運作時所發出的聲音,與腦海中的童年記憶產生連結,提醒我們珍惜身邊的自然環境與美好事物。

 

 

林書瑜的作品《蝕》則透過光的游離狀態,使空間在推移擴張與收縮消弭之間不斷轉換,進而引發觀者獨特的身體感知與空間關係的再思考。

 

 

唯一夜間限定作品《裝置微光計畫:空廊》,聲光藝術家莊志維以松菸文創大街為主要軸線,打造一道漂浮的空廊,在夜間建構出如同通道的幻影,如繁星掃過空中的長尾。

 

 

2019原創基地節今年以戶外場域作為創作基地,串聯松菸Lab新主藝,idea TAIPEI創意工作營成果展「穿越那道牆,走進眷村的記憶」、expo誠品生活文創平台「耶誕魔幻夢工場」肖年頭家夢想嘉年華、台北藝術自由日「愛情神話 LOVE」等周邊衛星展演。

 

2019原創基地節

時間:11/29~12/8,10:00~18:00 (11/29、12/30、12/6、12/7松菸好家在台灣開放至20: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via 松山文創園區

延伸閱讀

RECOMMEND

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5年夏天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作品敲定!一年一度的X-site計畫本屆由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首獎,其將人體散熱機制「毛孔」概念擬態於建築設計,以金屬結構搭載3D列印噴霧裝置呈現作品——從有形的地景到無形的水霧,宛如城市中的微氣候地表系統般,緩解都市的熱氣滯留與循環。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計畫:美術館廣場的空間再想像

北美館自2014年啟動X-site計畫,每年公開徵選以戶外廣場為基地、當代藝術與建築美學為核心的臨時性裝置提案,期待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十年來已發展為台灣新銳建築與藝術創作者的重要舞台。近年來,X-site計畫積極推動對於環境永續、減廢再生的討論,本屆亦鼓勵參賽團隊整合減碳方案與節能規劃,最終徵得的37件提案多數反映出低碳、再利用、淨零等綠色建築概念,同時凸顯與環境意識交融的跨域創作型態。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2024 X-site計畫首獎《林木林》。(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以「毛孔」為發想的霧繚繞之境

2025年X-site計畫首獎由《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奪得,創作團隊表層工作室以人體最基本的散熱體制——毛孔——為發想,企圖將毛孔轉化融入建築設計,創造出具「透氣性」的公共場域。為回應本屆的永續主軸,團隊使用輕質的回收鋁材打造主結構,並在大範圍的鋪面上,透過3D列印打造噴霧裝置,讓地景與水霧交織於城市廣場形成如微氣候的地表系統;成品也將呈現光影、風向、濕度與溫度的變動,進而打開觀眾的身體感知,重新定義北美館廣場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構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表層工作室大量使用回收材料:以重量計算,建築使用到的材質近四分之一來自回收材料,包含以寶特瓶環保紗材質製作的布質鋪面等;總重量約一半的材料可被再次使用,其中部分可作為永續使用的街道家具,甚至兼具照明燈具的功能。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期結束後,噴霧裝置也可完整拆卸並重複組裝,甚至成為其他裝置藝術、景觀照明等作品的元件,藉此減少耗材的環境負荷,並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營造面的共生循環。《毛孔城市-佔領計畫》透過大範圍的城市實驗地景,讓美術館廣場從單純穿越的步行通道,得以延擴出觀眾與永續議題的對話路徑。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X-site得獎作品的形式突破

評審團指出,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本屆奪得首獎的《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是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嶄新空間經驗,進而去對比原本單一的廣場,水霧系統也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與可親性。

「該作品從點線面、空氣、以自然光線投射到數百個物件所產生的不同陰影,及物件會隨著風向飄散而佔領場所,讓人感受到無形的動態感與呈現出四度空間體驗——作品本身的動態性,讓民眾與作品產生深度的互動。」

北美館2025 X-site計畫首獎《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以毛孔為發想,造水霧繚繞的幻境
資料、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百年台灣,人文風華:《薰風》的金鼎之路

數位洪流席捲全球,在這個紙本閱讀黃金時代彷彿已成過去的嚴峻時刻,《季刊薰風》憑藉獨特的內容定位及精緻嚴謹製作,不僅在如一股清流般在紙本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更榮獲金鼎獎「人文藝術類」殊榮,成為台灣文史雜誌領域典範。這項殊榮的背後,是發行人黃志成及編輯團隊對台灣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與不懈努力,期望透過《薰風雜誌》,重建台灣大眾史觀。

《薰風》
薰風第26期「百藝齊綻你所不知道的臺中文化城」

《薰風》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深思熟慮、精心策劃的結果。它以獨到視角,深入探討、梳理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脈絡,並以極高規格的知識含金量、藝術裝幀設計,呈現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究極美感的雜誌。從發行人理念、內容規劃,及製作流程三個面向,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為「老派」又「浪漫」的紙本,端出任何形式皆無法取代的重磅閱讀份量。

《薰風》
藉由各期《薰風》季刊,讀者可以窺見台灣社會在日治時期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

熱情、堅持與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懷

《薰風》的成功,與發行人黃志成的理念密不可分。一直以來,黃志成對紙本媒體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紙本雜誌具備數位媒體難以取代的「安神作用」及「收藏價值」,尤其在資訊爆炸的當代,「拿到一本喜歡的書,你終於會靜下來,然後把手機擱在旁邊」,這份寧靜和專注的閱讀體驗,既是數位時代裡的珍貴資產,更是推進紙本持續向前的動力。懷抱對台灣文化的深厚情感,《薰風》並非流於表面地呈現歷史事實,而是試圖引導讀者深入思考歷史脈絡及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黃志成說:「我們希望這個刊物是會流傳下去,將來被回顧、珍惜。」這份對文化傳承的願景,是《薰風》得以持續深耕台灣文史的根本動力。尤其,編輯團隊對內容的嚴謹和正確性,更是吹毛求疵,在作者遴選和稿件審核上都相當嚴苛。「我們希望撰稿人在《薰風》的文章都是沒有發表過,縱使這個議題寫過,他也要依照設定的主題重新撰文。」黃志成強調,這份對品質的執著,也反映在其高昂的稿費和圖片授權費用上,即使這意味著雜誌長期處於高成本、低利潤的營運狀態。「《薰風》希望能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和文本質量,也重視讀者能攤平閱讀的舒適性,所以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我們全部都沒有任何商業廣告,純以銷售量為營收來源。」 黃志成這麼說。這席話,精準地突顯《薰風》製作上的頂尖嚴謹規格,更展現了發行人寧可犧牲經濟效益、也要追求卓越品質的堅定決心。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嘗試跳脫文史雜誌框架的限制,選用高成本的手工裸背膠線裝及日本進口紙張和油墨,在保留老照片的復古感以及文本的質量,同時翻玩版面。

以細膩視角,重新詮釋台灣文史

《薰風雜誌》的內容規劃,以獨特視角,深掘台灣文史的豐富內涵。它摒棄傳統以政治或重大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書寫模式,轉而聚焦於細膩的生活面向。雜誌涵蓋議題,從日治時期的基礎建設(例如:水道、鐵路)、產業發展(例如:鳳梨罐頭產業及藺草編織業)、教育改革(例如:現代化教育體系)、娛樂生活(例如:劇院、溫泉的興起)、醫療衛生等面向,皆透過圖片、文獻以及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分析,構築出更為立體、更富意象的歷史圖像。值得一提的是,《薰風》亦深入探討諸如日治時期臺人文化組織的結社、農民抗爭運動,以及台灣人對海洋文化認知等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陳述獨到選題目光及挖掘被遺忘歷史的決心。這些主題絕非憑空臆測,而是經過團隊縝密討論和嚴謹考證的成果。「我們同時會執行兩到三期雜誌議題,隨時都在檢討明年、後年的主題。找來的撰稿人也都是很多人心目中的重量級作者!」黃志成這麼說。正是這份對歷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史料真實性與權威性的堅持,讓《薰風》在眾多文史刊物中脫穎而出。

《薰風》
宜蘭頭城盧纘祥故宅,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薰風》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先生演講留影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金鼎獎的榮耀與文化傳承使命

連續三年入圍及連年獲得金鼎獎殊榮,《薰風》不僅展現其卓越的內容品質,也成為台灣文化傳承的重要平台。《薰風》不僅在內容上精雕細琢,設計團隊也勇敢突破傳統知識類書籍的排版框架,將內頁的圖文配比調整至接近一比一的美學。例如,在六頁的3000字文本中,會搭配1015張圖片,以降低文字的密度,使閱讀變得更加舒適與愉悅。這樣的設計不僅讓讀者深入探索台日文史,還在視覺上提供了一場享受,讓文史的探索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場輕鬆的穿越旅行。隨著每期《薰風》季刊的發行,雜誌逐步揭開從清朝統治到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歷史,讓人們得以見證在日治時期,這片土地如何經歷翻天覆地的變遷,展現出其蓬勃的社會發展與文化交融。透過這些精彩的內容與創新的設計,《薰風》不僅記錄歷史,也在每一頁面中喚起了對這段往昔的共鳴與思考。

《薰風》
薰風往期精彩刊物 圖片提供: 《薰風》發行人黃志成

-看更多第48屆金鼎獎入圍及得獎名單:https://gta.moc.gov.tw/home/zh-tw/listofawards

-字裡行間 悠遊穿閱-第48屆金鼎獎入圍暨得獎作品線上書展 精彩上線:https://linktr.ee/gta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