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登場!五大亮點主題 艾未未、豪華朗基工等裝置藝術創作亮相

艾未未,《行之道 (雛形A)》

隨著2020年到來,一場國際藝術界的重要盛會也將亮相台北,第二屆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即將於南港展覽館1館(TaiNEX 1)正式登場,為嶄新一年揭開華麗序幕!

第二屆台北當代將繼續為觀眾帶來世界各地頂尖的藝廊,而台北及亞洲最優秀的藝廊也將成為展會焦點。參展的藝廊總共有99家,其中23家在台灣擁有永久展覽空間,將會展出許多本地新晉藝術家的作品,整個展區規劃為五個類別,分別為畫廊精萃展區、新生畫廊計劃、個人展藝展區、藝術沙龍與裝置藝術區。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表示:「隨著首屆台北當代的取得空前成功,我們樂於見到公眾藝術計劃亦得以自然地蛻變,藉此與台灣藝術圈的菁英交流、合作並分享洞見。我們今年有更強大的參展畫廊名單,豐富的貴賓專屬活動,擴大規模的公眾藝術計劃,展示台北非營利藝術空間的平台計劃,以及城市藝術計劃,合適各年齡層觀眾參與。第二屆台北當代將充分展現台北獨特、朝氣蓬勃及創意澎湃的藝術生態。」 。

82181625_599762430596401_6908212045280182272_o


5大亮點主題 特色作品搶先看

在眾多展區中,每件作品都值得細細品味,本篇精選部分深具特色、錯過可惜的必看作品!

裝置藝術

前波畫廊 x 艾未未

作品向來帶有批判性與緊扣社會議題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活躍於建築、藝術、影像、網路和社會文化評論領域。在他心中,自由自在的表達與行動,就是藝術。此次來自紐約、北京的前波畫廊,將帶來艾未未於2016年所創作的裝置作品《行之道 (雛形A)》(Law of the Journey),啟發於難民乘坐橡皮艇航行的新聞事件,他將難民在危險汪洋上的脆弱處境轉譯呈現,表現政治因素造成的全球性災難。

艾未未, “行之道 (雛形A)”, 2016, 強化聚乙烯, 1640 x 580 x 35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Chambers Fine Art

誠品畫廊 x 豪華朗基工

甫獲總統文化獎的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此次與誠品畫廊將攜手呈現以「太陽」為主題的三件全新裝置作品,包括《太陽之詩》、《日光域》與《日蝕》。

《太陽之詩》是運用鋁合金、不銹鋼等輕量材質,以1.3萬個零組件與馬達打造而成的動態裝置。其核心由環型機械製造上下波動的循環軌跡,形塑出心曠神怡的太陽形象。整體作品在緩緩起伏的運行之中,彷彿日照輕拂大地,將觀者想像帶往自然,讓空間幻化成風和日麗的草原。它也有如一架時光機,穿越時空帶我們奔赴創世之初,見證天際光芒乍現,淵面黑暗消散的那一刻。此作品最早為台電公司於2016年委託製作,現永久懸掛於台電大樓大廳,而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誠品畫廊展位中,此《太陽之詩》為造型不同且嶄新製作的作品。

豪華朗機工LuxuryLogico, “Poetry of the Sun”, 2020, Kinetic Sculpture (Stainless steel, carbon fiber rod, motor), Diameter 372.7 cm, Height 182.8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and ESLITE GALLERY.

在《日光域》中,豪華朗機工蒐羅241只回收玻璃瓶,將之安裝在不鏽鋼與鋁合金的骨架上,改造成以程式控制的夜間太陽。《日光域》所使用的舊瓶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有的是藥罐、醬料罐,有的是食品罐、香料罐,皆為生活中的日常容器,配以新的LED和多媒體數位控制介面之後形成長流不息的光點。同時採用科學家、觀測站等蒐集到的太陽聲音,作為光點流動的依據,以視覺的光波傳唱太陽的聲音。在白天《日光域》是靜止的雕塑,蓄勢待發,待夜幕降臨時開始自體發光,從內而外源源不絕地煥發能量,即使在黑暗中也能照亮人心。人類在4000年前即有觀測太陽的記載,《日光域》激起另一種近距離接觸太陽的想像。

豪華朗機工LuxuryLogico, “Solar”, 2020, Electrical light installation (LED light, Recycled glass, metal), Diameter 18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and ESLITE GALLERY.

第三件作品《日蝕》是從魆黑的異次元中切劃出的視域,一道光景將隨著觀看角度反射出多元的想像維度。在博覽會的公共區中,散發飛揚奇趣未來感的《漫遊—羽》,則用羽毛狀的薄金屬組裝成富有未來感的生物造型,所有動作集合成波浪曲面,讓人聯想到傳說中翱翔天空的神獸,抑或是潮間帶礁岩上的海麒麟。任物換星移、世事更迭,它隨著陣陣暖流湧動,在屬於自己的旅程中漫遊。

S__450134033

台灣之光

來自倫敦的Richard Saltoun Gallery,將展出一位在國際藝壇名聲顯赫的台灣藝術家─李元佳(1929-1994)。他是台灣抽象畫的前衛開拓者之一,創作範圍包括水墨、油彩、單色繪畫、甚至觀念藝術、攝影。他可以說是最早將「觀念」視為創作的藝術家,以行動拓展了藝術的定義。他在國際藝壇發光發熱,尤其在歐洲擁有極高知名度,不過早期資訊較為封閉,台灣人對他反而不太熟悉。透過本屆台北當代的展出,將可以更認識這位「台灣之光」的前輩藝術家。

李元佳, “無題”, 1958, Ink and watercolour on paper, 38.7 x 107.9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Richard Saltoun Gallery.

台北亞紀畫廊將於2020台北當代,展出陳昭宏未曾在亞洲曝光過的早期油畫作品。陳昭宏80、90年代在紐約紅極一時,特別是以照相寫實主義著稱的「海灘系列」、「浴室系列」、「臥室系列」等,成為最受矚目的經典。本次亞紀畫廊在台北當代將展出其風格迥異的早期作品,帶領大家重新認識這位曾被譽為「紐約三劍客」之一的名家。

陳昭宏Chen Hilo, “Self Portrait and Mirrors”, 1969, oil on cancas, 111.8 x 111.8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Each Modern.

香港世界畫廊將展出吳季璁的作品。吳季璁是出生於台北的七年級生藝術家,創作的媒體及素材十分多元,包含攝影、錄像、裝置、繪畫與舞台設計等,擅長把日常生活中平凡的題材,轉換出充滿詩意的想像空間。年紀輕輕就代表台灣在國際藝壇嶄露頭角,也是各大獎項常客。展出的這幅作品,就獲頒2019年首屆「劉國松水墨藝術大獎」。

吳季璁Wu Chi-Tsung, “Cyano-Collage 038”, 2018, Cyanotype, Xuan Paper, Acrylic Gel, 180 x 18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du Monde.

女力藝術

尊彩藝術中展出資深華人藝術家李重重的作品。執筆創作已半世紀,李重重至今仍活躍於抽象水墨的世界中。她創造了具現代人情感與時代精神的作品,大器的佈局配上拓墨、自動技法的運用,使她的作品在蒼勁中顯得流轉靈動、明亮的色彩在墨色中跳躍穿梭,散發著剛柔並濟的魅力。

李重重,玉山風華

日本藝廊Tomio Koyama Gallery帶來在台灣擁有極高知名度日本藝術家蜷川實花的作品。濃烈到極致的色彩運用,已經成為她攝影作品中的招牌標誌,而這些色彩所彰顯的意念,也和顏色ㄧ般繽紛深刻,讓她成為時尚界、甚至娛樂圈,都深受歡迎的女性攝影藝術家。

蜷川實花Mika Ninagawa, “FLOWER ADDICT”, 2009, C-print mounted on Plexiglas, 97.0 x 145.6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omio Koyama Gallery.

美國抽象藝術家帕特斯蒂爾(Pat Steir),直接讓顏料傾瀉成為瀑布,帶來舉世震驚的色彩衝擊。厲為閣(Lévy Gorvy)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將首次展出藝術家帕特斯蒂爾的個人展位。她的藝術哲學深受道家和佛教的啟發,創作手法上擺脫了對意象和構圖的有意識思索,超越了具象與抽象之間的鴻溝。

Pat Steir, “Yellow and White”, 2018, Oil on canvas, 121.9 x 121.9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évy Gorvy.

流行文化

英國藝術家Julian Opie,是英國當代藝術圈裡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製作過許多知名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擁有極為驚人的聲勢。他早從80年代開始就導入電腦繪畫的數位科技來創作,他的極簡都會風,以簡單線條搭配色塊描繪人物,搭配流行文化的滲透力,如今已享譽全球。

Julian Opie, “OPIE180005 People. 31”, 2018, LED wall mounted Sculpture, 160 x 160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Lisson Gallery.

石田徹也(Tetsuya Ishida)這位在2005年不幸因為交通事故過世的日本藝術家,儘管英年早逝,作品卻留給世人無窮的省思與迴響。在他的筆下,總把人和日常物件結合,第一眼看到時可以感受一種突兀的趣味,但細細思之,卻可以體會出現代人被物質宰制的哀傷。

石田徹也Tetsuya Ishida Cargo

S__450134032

郭維國是一位風格鮮明的台灣中生代藝術家,擅長把生活中常見的物件,解構其原本意涵,再加入自己的巧思布局,勾勒出嶄新的詮釋角度。在畫裡他會用隱喻或象徵手法,來表現隱藏於潛意識中的「自我」。原本熟悉的胡迪警長,現在變成這副模樣,反映出了怎樣的潛意識呢?

郭維國Kuo Wei-Kuo,Kuody一直想要一把左輪槍

國際名家

德國藝廊Sies + Höke,在2020台北當代帶來了喬納森米斯(Jonathan Meese)的個人展區。喬納森・米斯雖然是英德的混血,但卻是在日本長大,因此他的創作中,揉雜著東西方的藝術靈魂。藝術家本人十分戲劇化的個性,在畫作中嶄露無遺,以一種反叛卻又帶著童趣的姿態,展現狂放的社會批判風格,在歐洲掀起狂潮。

Jonathan Meese, DER SCHWANGERE DRACHE AUS VULKANIA!

韓裔藝術家白南准 (Nam June Paik) 被譽為新媒體藝術之父,早在1963年,就首次把黑白電視機當成藝術素材,並結合自己身為音樂家的音律素養,開啟了影像藝術之先河。韓國的朴榮德畫廊,將在2020台北當代的個人展藝區,呈獻這位開創重要藝術流派的大師足跡。

Paik Nam June, “Nostalgia is Extended Feedback”, 1991, Mixed Media, 165 x 79 x 53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ALERIE BHAK.

巴斯蒂安 (BASTIAN) 畫廊展出丹弗拉文(Dan Flavin)這位美國極簡藝術大師的個展。丹・弗拉文被稱為「玩弄光與色的魔術師」,市售的一般螢光燈管,在他手中彷彿有了魔幻的力量,他把「光」當成雕塑品,潑灑顏色徘徊在二維與三維之間,用極簡的布置,挑逗觀者的視覺體驗。

Dan Flavin, “Untitled (for S. D.)”, 1992, Ultraviolet and yellow fluorescent light, 243.8 x 60.9 x 20.3 c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BASTIAN.

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日期:2020年1月17至19日(貴賓預展為1月16日)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4樓(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號)

請瀏覽官網獲得更多詳情:www.taipeidangdai.com

via. Taipei Dangdai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米蘭設計週】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2025米蘭設計週】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我們經常談論居家和商業空間的家具設計,但對於監獄裡的設計,多數人的了解少之又少。2025米蘭設計週的《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監獄中的物件與設備,帶觀眾一起深入思考設計與刑罰制度、監獄環境、受刑人感知,甚至社會想像的連結。

《Prison Times - Spatial Dynamics of Penal Environments》由專注於建築與設計的空間機構Dropcity策劃,展覽從「囚犯的一天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出發,探討當代監獄制度、深入挖掘刑罰對個體與集體層面的成因與影響,並初步整理了來自義大利與世界各地監獄空間的研究成果。

【2025米蘭家具展】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Prison Times》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ropcity)

「時間」是全球量刑制度的衡量方式,卻也是因人而異的主觀概念,它可以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加速或放慢。在監獄裡,囚犯接受著「失去時間」的刑罰,其時間感知如同獨立於世界時區劃分之外。

【2025米蘭家具展】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Dropcity展覽空間(圖片來源:Dropcity)

觀看監獄裡的設計

《Prison Times》連結人、物、空間等元素在刑罰體制中所承載的意義,透過監獄中的日常物件、儀式化的規律行為等,來分析監禁制度所體現的「非歷史性」。

【2025米蘭家具展】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Prison Times》展覽現場(圖片來源:Dropcity)

展覽從時間與空間兩大維度切入,引導觀眾思考建築與設計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監獄環境。五大展區主題包含:進入的時間(Entering Time)、進食的時間(Eating Time)、監測時間(Monitoring Time)、清潔時間(Cleaning Time)、睡眠時間(Sleeping Time),分別展示一系列專為監獄空間設計的物件與設備。這些物件依照使用功能進行分類展示,並結合相關數據資料,加深觀眾對於「監獄產業與商品化」的印象。

【2025米蘭家具展】深入「監獄裡的設計」!《Prison Times》展覽透過獄中家具探討刑罰制度
展覽以五大子題展示一系列專為監獄空間設計的物件(圖片來源:Dropcity)

專書、座談會同步登場

除了展覽之外,《Prison Times》也出版同名書籍,深入探討監獄家具的物質性、技術性與形式條件,以及家具如何轉變為施展空間控制與監控的工具。這些家具大多出自無名設計師之手,卻成為我們理解設計如何形塑囚犯身分、並影響大眾集體想像的重要線索。同時,它們也反映出監獄管理的邏輯:傳遞紀律標準,削弱受刑人的自主性。

展會期間,《Prison Times》也從子展區主題延伸,舉辦數場相關座談會,內容涵蓋法律、政治、行政與社會層面的議題,活動將持續至5月28日。

延伸閱讀

RECOMMEND

【2025米蘭設計週】藝術家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2025米蘭設計週於4月8日至13日登場,今年,主辦方邀請了被譽為「光之詩人」的英國藝術家兼舞台設計師Es Devlin,為會場打造一件動態裝置作品《光之圖書館》(Library of Light)。

《光之圖書館》坐落於米蘭布雷拉畫廊的庭院中央,該建築擁有數百年歷史,集美術館、圖書館與美術學院於一地。其靈感來自義大利作家Umberto Eco的一句話:「書籍是心靈的指南針,指向無數等待探索的世界。」對於Devlin而言,圖書館是靜謐而充滿能量的場域,讓思想和想像力在其中翱翔;而這座《光之圖書館》的動態變化,就像閱讀時在腦中不斷誕生的共鳴與聯想。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Es Devlin(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Devlin補充說明:「這座庭院裡,有許多偉大的學者雕像,然而其中只有一位女性——Maria Gaetana Agnesi。她以對數學知識和物理應用的研究而享譽歐洲,晚年則專注於心靈智慧與慈善事業;然而在遇見這座雕像之前,我對她一無所知。透過《光之圖書館》,我希望讓她從歷史的邊緣走向庭院的中心。」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Maria Gaetana Agnesi(圖片來源:History of Women Philosophers and Scientists)

玩轉光影變化的圖書館

《光之圖書館》是一座直徑18公尺的巨型環形裝置,由一排排發光的書架構成,展示超過3,000本書籍。白天,當裝置緩緩旋轉,其上方傾斜的鏡面會反射陽光,照亮庭院廊柱、雕像等從未被日照眷顧的角落;夜晚時,裝置的照明亮起,在牆面上投射出如影戲般交織的光影。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光之圖書館》(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光之圖書館》的活力,還展現在一系列的聽覺體驗上,包括由演員Benedict Cumberbatch朗讀的物理學家Carlo Rovelli著作《時間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音樂團體Polyphonia以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為靈感所創作的樂曲等。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光之圖書館》(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除此之外,《光之圖書館》也邀請觀眾參與其中。展期間,觀眾可以在此錄下自己的朗讀片段,也能將家中的書籍拿來捐贈,這些書籍最終將納入米蘭市立圖書館藏,讓它們繼續被傳閱、讓思考延續下去。

【2025米蘭家具展】舞台設計師Es Devlin打造「光之圖書館」,成為照亮歷史、思想交會之所
《光之圖書館》(圖片來源:Salone del Mobile Milano)

成為思想碰撞的舞台

米蘭設計週期間,《光之圖書館》也將成為對話的舞台,邀請藝術家、作家、策展人等舉辦橫跨藝術、文學、工藝與當代思辨的一系列論壇。講座主題包含印度傳統織品與文化、義大利作家Walter Siti的新書發表、藝術與設計的反思,以及創造力的運用等。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