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未來」看似飄渺虛幻,其實你每天都在進行,可能是煩惱明日的午餐、計畫著週末的出遊,或預定半年後的機票,但,比這些再更遙遠一些的日子:十年、二十年後的生活樣貌,你曾描繪過嗎?
適逢2020年的到來,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於今年11月為人們揭開一場科技、生活與藝術交織的近未來旅程──《未來與藝術:AI人工智慧、機器人、都市、生命──人類未來將如何生活》(未来と芸術展:AI、ロボット、都市、生命――人は明日どう生きるのか ),透過跨領域的藝術創作,預設新科技如人工智慧、擴增實境、機器人與生物技術進入生活後,人類社會與環境可能掀起的波瀾,也許是美好的共榮樣貌,抑或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惡果,藉此鼓勵大眾思考何為理想的未來──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抵達玫瑰色的彼方?
展覽以「科技催化的近未來」為主軸,延伸五大展區,觀者得以一窺與環境共生的未來城市和新代謝建築,接著將尺度拉近,從3D列印技術對應人造食品、服裝等對日常民生帶來的影響,或者探討生物科技進入醫療體系後,人們面對倫理問題應如何自處,最後則回歸本質,重新審視作為人類,生命與快樂的本質究竟為何。本次展出作品過一百件,跨足當代藝術、建築、生物藝術、設計與產品研發,甚至電影與漫畫等,藉由多樣化的呈現,激盪出更豐富的未來想像。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師生與國際運算大師Michael Hansmeyer合作的「Muqarna Mutation」亦於本次展出,該裝置為逢甲大學ROSO數位製造合作社的工業機器人與其客制化之軟體製造,由40個單位元以及約14,000根鋁管組成,重達2噸,16層堆疊複雜的幾何排列經電腦運算產生,並透過機器人技術降誕於世,懸掛造型華麗而莊嚴。
你也能在展覽中看見梵谷割下的左耳!這個由德國籍藝術家Diemut Strebe發想,擷取梵谷後代的基因,結合基因編輯技術和3D生物列印所複製出的梵谷左耳作品「Sugababe」,民眾可以透過裝置上的麥克風與其說話,並從模擬的神經系統觀察一系列的反應。
不僅展品臥虎藏龍,展覽的標題亦大有學問,森美術館特與IBM Watson AI科技合作,運用人工智慧從過去五十年間的策展文件與展覽標題中,產生出15,000種組合,再逐漸縮小範圍,直至最後確立《未來與藝術》為正式名稱,森美術館館長南條史生提到:「創意總是出自事物與想法的不期而遇,Watson提出的眾多字詞組合,同時也是策展團隊與人工智慧共同創造的結果,將來人類與人工智慧或許就是如此共處。」。展出作品除上述介紹外,也涵蓋新加坡WOHA、丹麥BIG、法國XTU Architects、英國Foster + Partners等全球知名建築團隊,對於未來城市想像之概念創作。
未來本是虛幻又難以捉摸的存在,但透過藝術和科技的共演,其樣貌變得逐漸清晰,與我們的距離也縮短許多。2020年的到來有如一個新的里程碑,在這跨越之際,不妨加入森美術館的行列,來趟幻想與思索之旅吧!
《未來與藝術:AI人工智慧、機器人、都市、生命──人類未來將如何生活》
Future and the Arts: AI, Robotics, Cities, Life - How Humanity Will Live Tomorrow
時間:2019.11.19 [Tue] - 2020.3.29 [Sun]
地點: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
文字:Carol Chien
Photo: Kioku Keizo
Photo courtesy: Mori Art Museum, Tok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