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被看見的先決,總在名氣之後,我們能做些什麼改變?一所從來都只因理工而聞名的學術殿堂,和全球創意風向的藝術設計相會,這並不是矛盾大對決,而是一場關於台灣教育的新藝術革命。
2018年,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合併為全國規模最大的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這個醞釀台灣理工DNA的學府,今年破例以「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為號召,期望以典藏徵件方式,發酵人文藝術的美學涵養。強調「藝術不該被侷限,應該從教育基石改變;在國際獎項前,提供青年一個國內的發聲平台。」
喚醒每個人心中的美感能量
對於某些人來說,藝術的精神層面有時高不可攀,很難親近;然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卻不同其他著眼硬派技術的學府,在工科起家的校園中,反而讓創新美感走入校園,軟性地在五大校區各場域上演不同形式的藝術表演活動,讓美感不再有隔閡,自然灌溉學生滋養美學的因子。「藝術美感本來就是源自人類的天性,我們只是用這樣的方式,把大家的本性喚醒。在當代的工業發展上,功能已經是基本盤了,如何創造『型隨機能』的理性與感性,其實更考驗工程或工科學生對於美感的培養。」校長楊慶煜這麼說道。
首屆《青年藝術家典藏展》以藝術為號召的「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活動,其實當初的發想很單純,為了讓校園場域也有獨特的藝術品擺放陳列,因此有了典藏的構思;透過徵件競賽的方式,除了給台灣青年藝術家一個躋身世界舞台前的創作跳板,更無形地讓藝術跨越了刻板的「高度」,真切緊密地與人連結。而身為一所理科為主的學校,這場跨文化、跨領域的人文融合,也無形提升了師生之間的美感視野與藝術鑑賞力,誠如校長所言,「當代科技比的不只是功能,還要有美感、人性或溫度,這些都沒辦法用方程式去表示,完全需要平常美感實力的累積,而這正是我們辦典藏徵件活動的初心。」
多元媒材不設限,開啟當代藝術能見度
儘管是首次徵件,對高科大而言,更重要的是「創作品延伸到背後創作者」的那份藝術關注;他們以「媒材無設限」為概念,用實際行動支持多元創作;這次收到來自全國年輕藝術家與學院創作者的四百餘件作品中,其實有很多已是台灣藝術界燃起的新銳青年新星,以不同媒材,在創作領域熱烈發聲。像是獲得高科大-盈正豫順金獎、來自巫宇庭的作品《野餐》,就以「魚人」的面貌來隱喻愚昧盲從的人(愚人的雙關),他從近年蔚為風行的野餐行徑為主題,通過大尺寸畫作、多元材料堆疊,再佐上繽紛用色,勾勒出荒誕、奇幻、同時寫實的社會現狀,通過觀者不同角度的解讀,開放地留下觀點。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讓藝術不因排名而弱化了況味,這次的典藏徵件活動除了金獎之外,入選的其他作品高科大亦不再做名次排列,讓藝術回歸坦誠交流與創意美感的連結初衷,也讓每件作品依媒材呈現,自然地被觸動。
校長楊慶煜說:「美感就像一本存摺,瀏覽感受的當下,你就把這樣的養分儲存在心裡了。當哪一天你要創作一個東西、或在某個時刻突然受到感動的時候,就啟動美感的開關。」這樣以藝術為名的改變,不僅止於徵件的部分,高科大也以共同推廣藝術為底蘊,從生活走進美學,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表演者前進校園;正如他在採訪時所說,「在變動的時代,學校除了傳授專業知識,還要走出新的局面,引發人的內部涵養。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校園藝術,帶來不一樣的啟發,把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美感原力喚醒。」
via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