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說你不知道,台灣各縣市大多都擁有一本專屬刊物,然而談及這份官方刊物,在不少人印象中似乎與政令宣導緊緊相扣,內容顯得較制式外,在版面編排上也略顯單調,不過每份刊物面對時空環境與讀者品味變異,皆有再度成長的空間,畢竟對外來遊客來說,城市刊物就像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開啟人們對她的想像。
告別傳統公部門美學
屏東縣雙月刊《AMAZING PINGTUNG》
「不可能,這本刊物太不政令宣導了」、「不可能,英文名稱長輩會不習慣」,屏東縣政府縣刊《安居樂業》發行5年,在即將到來的2020年前夕全面改版,從《安居樂業》更名為《AMAZING PINGTUNG》,挖掘屏東人不知道的屏東,放送台灣人沒看過的屏東,要讓人看到驚豔,直呼AMAZING。
身處台灣最南端,屏東今年從史上最美的台灣燈會、展現藝術實力的台灣設計展、搭配雲、風、山、水等簡潔符號的《屏本事年度手札》,到被譽為台灣最美旅行指南《關於屏東的6件事》,屬於屏東的美學漸漸茁壯成形。如今這股能量也蔓延至縣刊,在發行5年的「安居樂業」基礎上,以全新面貌跨入2020年,預算不變,全面改版。「不要告訴我不可能,哪來那麼多框框,把屏東最好的拿出來就對了」潘孟安畫下全新基準線。
之所以大刀闊斧改變,主因正是過去國內各地方政府出版各種刊物,本該是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但官方單向性的思考,制式鋪排加上無趣宣導,常讓民眾無感,不僅能見度低,甚至根本不知道其存在。為此屏東縣府花了近3個月進行改版,蒐集全台刊物,經過分析、研究,將思考軸線來回讀者,首先在內容上,不再單向站在縣政府的立場,一昧將未整理消化的資訊塞給讀者,改以企劃式的做法,深入淺出做出多元觀點的內容。
|
|
以改版後的首期主題故事為例,由於正值年度交替,因而從回顧2019年10個屏東亮點切入,透過一幀幀跨頁照片,搭配少量文字,運用搶眼視覺讓人感受相片裡人物的喜悅,包括在公園享受最單純快樂的兒童;手握心中那顆球的偏鄉野球少年;段考後在校園穿堂練街舞的青少年;不必搶票就能追星的演唱會;笑看子女奔跑自家黃瓜園的青農;專注創作的藝術工作者;返鄉生根的咖啡職人;用手語聊天的身障者與翻譯員;穿上設計師走秀的老與弱;載部落長輩前往天涯海角的幸福巴士等,各自交織出屏東不同面向的改變。
至於在設計上,捨棄呆板、長篇宣導,以簡潔的設計,高張力的照片,洗鍊的文字,形塑屬於屏東美學。刊物前後經過數十次修改,最後二種版本設計,大幅度改變也讓團隊擔心會否不被接受,好在最終以全新角度詮釋的官方刊物獲青睞,也讓讀者能用嶄新視角看見屏東。
屏東縣季刊《屏東本事》
除了屏東縣雙月刊《AMAZING PINGTUNG》外,同樣以屏東在地特色故事為主的《屏東本事》,則在2017年夏天以季刊方式發行登場,從封面、主題規劃、書寫手法到編排設計呈現豐富的在地人文,帶領讀者從字裡行間的溫度細細閱讀屏東,其精美編排也樹立政府刊物美學標竿。
|
|
台北觀光局《台北畫刊》
1968年1月出刊的《台北畫刊》,是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出版的市政刊物,以圖文並茂內容傳達台北市政資訊、生活型態及與市民息息相關的實用資訊。為因應不同時代讀者需求,歷經幾次改版,最近一次調整則為2019年3月,讓這本擁有50年歷史的市府刊物,能夠再次成為台北人、旅客感到驚艷的畫刊。
全新改版的《台北畫刊》,團隊邀來三金設計師方序中出任美術顧問,內容則以「台北+N」、「V+台北」、「Adj+台北」新型態為主軸,藉由編輯好手貼近日常的文字、攝影師與插畫家等,從不同面向去探索台北不同的城市面貌,像是在10月號期,則以「在多樣繽紛的台北 寫下同樣美麗的相愛」為題,不僅呼應每年10月固定登場的台北同志大遊行,也切實走入同志大遊行的現場,走進多元的城市生活。
|
|
桃園市刊《桃園誌》
在2014年從縣升格為直轄市的桃園市,2015年7月推出《桃園誌》,目標是將桃園這座城市13個行政區,從建設發展、在地打拚的職人,到美景美饌好去處都忠實呈現,讓每個角落精采故事,都能被外界看見。
不過紅底白字Logo搭配大面積文字編排,《桃園誌》最初封面看來和傳統政府刊物沒有太大不同,為此在發行兩周年之際,則邀來知名設計師聶永真團隊全新打造主視覺和全書排版設計,將原本顯得凌亂的視覺減法收斂,精心拍攝的照片搭配簡化後的文字,大面積留白空間,則讓整本刊物質感大幅提升。
|
|
版面更改外,Logo也全部汰舊換新,字以極細線條的字母「T」作為主要識別,在「T」的線條交會處,用圓角及方角的幾何線條呈現「Y」,構成桃園(Taoyuan)的縮寫字母T和Y。細節上,讓T與Y的交會處看似比鄰共存的社區街坊一隅;整體型態亦如一只天秤或輕盈的竹蜻蜓。
台南文化局雙月刊《美印臺南》
2011年創刊的秒殺刊物,由台南文化局推出的雙月刊「美印臺南」,用文創生活角度重新觀察台南,讓這個以小吃與古蹟聞名的府城,能擁有另一種機會,認識台南這塊土地上,那些深藏還未引人注目的大城小事。
|
|
via 屏東縣政府、台北觀光局、台南文化局、桃園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