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小鴨、粉紅鯨亮相台北華山!《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11組經典創作化身巨型互動裝置

黃色小鴨、粉紅鯨亮相台北華山!《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11組經典創作化身巨型互動裝置

以《黃色小鴨》風靡全球的荷蘭藝術家弗洛倫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今年底再度帶著11件經典創作重新回歸,選在台北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辦首次氣墊展覽《我把動物FUN大了!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


不過有別於過往大型戶外公共藝術展出模式,此次展覽則轉移室內空間,透過其歷年來作品中超大尺寸的各種動物,或是童年玩偶造型,喚起民眾似曾相識的驚奇感與美好記憶,不僅能夠近距離互動,更可在創作中盡情玩樂,享受最獨特且與藝術作品零距離的觀展體驗。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黃色小鴨2


霍夫曼表示:「我並不是把作品做大,而是把世界變小。大型藝術作品不僅讓公共空間變小,也讓我們變小,不論你多高,你的自我會在大作品前消失,讓你重獲自由,可自在地去觀察和思考,暢想生活和周遭事物。」,他的創作超越年齡、種族、宗教、社會階級與政治意識,環遊世界的黃色小鴨吸引逾千萬人次的前往欣賞,藝術家以巨型尺寸創造一個公共空間裝置,同時也讓民眾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本次展出的11件大型裝置藝術氣墊包括《黃色小鴨》、《月兔》、《泰唔士河馬》、《抱抱象》等經典作品,其中還有從未曝光的全新作品《粉紅鯨》,而這些作品又有哪些亮點,趕緊看!


率先亮相於展覽入口的《爬牆虎大熊》(Conibear),原先作為一地標性的象徵在荷蘭的藝術節中展出,隨著時間遷移,熊的姿態也將逐漸轉為棕色。本次設置則呼應華山四連棟外部藤本植物的草綠色調,以塑料植物妝點的大綠熊透過其揚起的手臂,彷彿歡迎著蒞臨展場的各位觀眾來到。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


在北歐神話中,《克拉肯》(Kraken)象徵著令人聞之色變的恐怖海怪。其靈感來自當初在設置地點的岸邊停靠著一艘非常大的船艦,阻擋了眺望遠方的視野。藝術家雖聯想到巨大章魚將船隻纏繞擊沉的故事,但以充滿童趣的形象外觀鼓勵觀眾在其觸腳旁跳躍及互動。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克拉肯


著粉紅雙頰的《抱抱象》(Bubblecoat Elephant),其造型靈感來自於羽絨衣像泡泡一般的圈狀設計。抱抱象原先雖然設置在購物中心,但卻因為有著長長的鼻子而無法穿越旋轉門,因此只能倚靠在商場頂樓欄杆邊。這次來到華山也邀約著大家來跟牠一同玩耍。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抱抱象


曾經現身英國倫敦的《泰晤士河馬》(HippopoThames),靈感來自於藝術家女兒的童書內中的一隻河馬圖案。張著大眼探頭在泰晤士河,帶來無限驚奇而引起話題,讓人們從乏善可陳的日常生活中獲得片刻愉悅輕鬆感。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泰晤士河馬


曾經環遊世界共34個城市的《黃色小鴨》(Rubber Duck),是霍夫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靈感來自於陪伴孩童在浴缸中開心玩耍的玩具,透過拜訪各地的黃色小鴨,不僅縮小了整個世界的尺度,也藉此勾起了大家兒時回憶,並把這種溫柔的療癒效果,傳達給每一個人。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黃色小鴨


抱著枕頭的棕熊《鐵人》(Steelman),原先坐落於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公園,好似剛從美夢中被吵醒,雖有一臉不悅的起床氣,但依舊是友善的象徵。藝術家認為再剛硬的人,都需要顆柔軟的枕頭,也正如我們都有一顆柔軟的心,本次亦特別加入了枕頭戰的設計。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鐵人


原先坐落於兵庫縣立美術館屋頂的《神戶蛙》(Kobe Frog),像是從美術館工作中偷跑出來,埋伏在建築物上,張望著各個角落。 其準備跳躍的身軀呼應著可以在作品上跳躍的發想,而其日文的名稱「美かえる」,有著希望眾人能在參觀美術館後,帶著美感的回憶歸去的含意存在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神戶蛙


目前展示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的《寵物貓》(Pet),則是藝術家希望能提供一個可以玩耍、放鬆和思考的地方,而觀眾也可以攀爬於其上。透過家庭內尋常可見的貓,不僅凝望著眾人踏上各自的旅程,也用其慵懶的姿態傳遞給每一位旅客「歡迎回來」的溫暖感覺。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寵物貓


《胖猴子》(Flip Flop Monkey)最早是由藝術家在巴西的聖保羅與在地學生用10,000雙夾腳拖製作,不僅幽默地展現當地生活特色,也充滿熱情洋溢的風味。本次展覽則以極具辨識度的茄芷袋色樣來呼應台灣的在地特色。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胖猴子2


2014年在台灣桃園地景藝術節展示的《月兔》(Moon Rabbit),藝術家以嫦娥與玉兔的傳說故事進行發想。其懶洋洋地仰躺在山丘上,張開雙臂仰望天空的姿態,像在賞月又像是在做著白日夢,攀爬於其上時彷彿使整個空間變為幻想的世界。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月兔


《粉紅鯨》(Pink Whale)為本次藝術家全新創作的作品,觀眾可以進入鯨魚的身體內部,好比是被鯨魚吞進肚子裡的皮諾丘。對孩子們來說,帶著大大笑容的鯨魚是一個充滿幻想的遊樂場,而成年人也能在這之中暫時脫離現實,並找回自己的童心。


《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粉紅鯨


我把動物FUN大了!霍夫曼的療癒動物園

展覽日期:2019/12/28-2020/4/5

展覽時間:10:00-18:00 (17:30最後售票/進場)

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東2ABC

照片:Ian Liu

資料來源:時藝多媒體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舞蹈家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德國舞蹈劇場巨擘Pina Bausch《春之祭》經典再現!亞洲首次重建演出,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中歌劇院

被林懷民先生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春之祭」即將展現於臺灣的舞臺!

基於培育年輕世代的共同信念,在香奈兒品牌的支持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歷經兩年的積極爭取,終於獲得碧娜‧鮑許基金會 (Pina Bausch Foundation) 首度於亞洲正式授權,除德國福克旺藝術大學外,北藝大舞蹈學院成為全球唯一以學院為代表與簽約演出《春之祭》,彰顯了臺灣舞蹈高等教育的專業成就,更印證了北藝大舞蹈學院的成就與高度。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經典重現台灣

《春之祭》將於2024年秋季的「關渡藝術節」經典重現,巡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以及臺中歌劇院。需留意的是,《春之祭》經典重建全臺巡演臺北場次於開演前一個半月皆已全數完售,觀眾仍可前往臺中與高雄場次觀賞這部傳世巨作。

此次作品的重製,將由余采芩與另外4名碧娜‧鮑許生前親授的舞者們親臨北藝大授課與排練。余采芩是北藝大舞蹈學院優秀校友,現為烏帕塔舞蹈劇場(Wuppertal Tanztheater)資深核心舞者,更擔任此次《春之祭》演出的藝術總監。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

此次重製《春之祭》標誌著過去與未來歷史的交匯點,不僅是向前輩藝術家們的致敬,更是不同時代與舞者之間的深度對話。碧娜‧鮑許基金會董事會主席Salomon Bausch很自豪地說:「在與巴黎歌劇院或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等歐洲主要芭蕾舞團合作後,我們現在正在與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學生一起準備《春之祭》。將碧娜的作品帶向未來,還有什麼比與年輕一代優秀舞者合作更好的方式呢?」為此,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特別召開記者會,並舉辦一場由《春之祭》藝術總監暨排練指導余采芩親授三十分鐘的示範課程,邀請全臺舞蹈系系主任及各校優秀學生代表,連結全臺舞蹈界一起共襄盛舉!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與會的全臺灣高教院校舞蹈系所主管發表了對北藝大《春之祭》經典再現計畫的感想與祝福,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黃文人主任:「感謝北藝大分享資源,推動《春之祭》重建計畫,讓舞者親身體驗經典之美,觀眾也能重溫經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張思菁主任:「《春之祭》的重現是亞洲首例,也是臺灣舞蹈界培育的最高展現,讓臺灣舞者被世界看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詹佳惠教授:「感謝北藝大的氣度與機會,讓全臺舞蹈界能攜手用舞蹈登上國際舞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系黃琤圈主任:「期待2024年尾聲臺灣舞蹈界帶來這部經典大作,共享這場藝術盛宴。」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蘇安莉主任:「感謝北藝大籌備兩年的計畫,讓觀眾和舞蹈愛好者有機會見證經典重現,期待盛會到來。」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吳怡瑢副教授:「《春之祭》跨越一世紀與半世紀,期待2024年演出繼往開來,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北藝大舞蹈系吳易珊主任:「在AI時代,用肉身回應生命是幸福而珍貴的,感謝所有選擇舞蹈的藝術家與學生,一起為臺灣舞蹈界努力。」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春之祭》記者會(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學院、攝影:張家豪)

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

臺灣舞蹈界在北藝大的推動下,共同參與《春之祭》的重建計畫,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與共享精神。各校主任一致感謝北藝大提供資源,讓臺灣舞者得以深入經典,親身體驗動作的情感與意義,並期待這次亞洲首演不僅是年輕舞者的圓夢之旅,更是臺灣舞蹈界登上國際舞臺的高峰。這部跨越世紀的經典在2024年尾聲重現,不僅延續舞蹈傳承,更讓臺灣因舞蹈而被世界看見,共同譜寫了臺灣舞蹈界的歷史新頁。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碧娜·鮑許《春之祭》重建排練照(圖片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攝影:黎宇文)

《春之祭》演出資訊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已完售)
2024.12.20(五)19:30
2024.12.21 (六)19:30
2024.12.22(日) 15:0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戲劇院  
2024.12.27(五)19:30
2024.12.28(六)15:00
2024.12.29(日)15:00
臺中國家歌劇院 中劇院
2025.01.03(五)19:30
2025.01.04(六)15:00
2025.01.05(日)15:00

購票連結請點此
票價:500、750、950、1200、1400、2000(贊助票)

資料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在銀座新地標「Ginza Sony Park」看展!「ART IN THE PARK(工事中)」攜手3位藝術家打造施工期間限定展覽

將於2025年1月啟用的Ginza Sony Park(銀座ソニーパーク),特別開放施工期間的建築空間,並邀請與Ginza Sony Park有深厚連結的3位藝術家——SHUN SUDO、山口幸士、玉山拓郎,攜手打造「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展期至2024年12月1日。

以「向城市開放的設施」為理念的Ginza Sony Park計畫,旨在重新建造陪伴銀座街區超過50年的Sony大樓。而這項計畫的第一階段,在舊大樓拆除期間(2018年8月~2021年9月),將施工場地化為公園,最終即便在疫情期間,仍吸引了854萬人次參觀;隨後進入的第二階段,重新展開拆除與新建工程,並在今(2024)年8月完成最終形態的「Ginza Sony Park」、預計於2025年1月正式開幕。

➔ 銀座Sony Park將於2025年啟用!以低矮建築創造高樓群中的開闊感、開放性空間吸引居民造訪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1966年,Sony的創辦人之一盛田昭夫建立了Sony大樓。(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Ginza Sony Park為迎接2025年1月的盛大開幕,於2024年11月19日至12月1日開放施工中的建築空間,舉辦「ART IN THE PARK(工事中)」特別藝術計畫。(圖片來源:Sony)

攜手藝術家傳遞銀座街區魅力

而在竣工的這段期間,Ginza Sony Park也曾舉辦過「ART IN THE PARK」在內的多項藝術活動,讓來往的行人們能感受到銀座街區的魅力。藝術家SHUN SUDO以童年時造訪Sony大樓的記憶為靈感,在Ginza Sony Park地下空間的牆面上,創作了融入繽紛的花卉與音樂元素的大型壁畫作品。此外,他也參與了施工中的「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Wall Art)」企劃,以及在Sony Park Mini空間的展覽。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HUN SUDO作品 「ART IN THE PARK by SHUN SUDO」(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活動。(圖片來源:Sony)
Sony Park Mini是一個為全新Ginza Sony Park進行實驗而設立的場域。這座占地僅約10坪的快閃空間位於西銀座停車場地下一樓,其自2022年3月開幕以來,已舉辦超過50場風格多元的企劃或活動。(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山口幸士在Ginza Sony Park舉辦的「余白の記録」展覽,將周邊風景轉化為畫作,並將這些作品分散陳列於公園的各個角落,讓人們在遊逛時感受藝術與空間的交融。他也以多彩的「非洲菊」為主題參與「ART IN THE PARK / ウォールアート」,並在Sony Park Mini舉行了相關展覽。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山口 幸士作品 「余白の記憶」(圖片來源:Sony)

藝術家玉山拓郎則在2022年登場的「Sony Park展 KYOTO」,於廢棄多年的京都新聞印刷工廠舊址,展出了以「光」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將沉寂已久的空間轉化為如「公園」般的存在。另外,他也曾在Sony Park Mini辦過兩次展覽。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玉山拓郎作品 「Sony Park展 KYOTO」京都新聞印刷工場跡地(圖片來源:Sony)

在施工中的建築空間看展

而這3位藝術家又會如何使用尚未正式開幕的Ginza Sony Park?基於此想法誕生的「ART IN THE PARK(工事中)」藝術企劃,便於11月19日至12月1日限時展開。SHUN SUDO帶來其標誌性的BUTTON FLOWER系列新作;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玉山拓郎則以LED螢光燈打造出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光之裝置藝術。而這些作品將與尚未開放的Ginza Sony Park空間交織出獨特的氛圍,帶給觀者獨一無二的體驗。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現場展出SHUN SUDO象徵性的BUTTON FLOWER全新創作24件。(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山口幸士展出以花田為主題的12件全新創作。(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玉山拓郎運用LED螢光燈打造貫穿Ginza Sony Park空間的原創光之裝置藝術作品。(圖片來源:Sony Park(ソニーパーク)X)

ART IN THE PARK(工事中)
時間:2024年11月19日~12月1日;平日12:00 - 20:00、六日 11:00 - 19:00
地點:Ginza Sony Park(東京都中央区銀座5丁目3番1号)
備註:免費參觀,採事前預約制
更多資訊可點此參考

資料來源|Sony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