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2020展覽9大亮點!攝影大師布列松的中國紀實、2020台北雙年展聚焦生態議題

布列松在中國 1948-49 | 58

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稱北美館)宣布2020年度檔期,展覽計畫包含不同世代的海內外藝術家個展、歷史命題策展,並以下半年度的2020台北雙年展作為年度重頭戲,要帶給觀眾好展不間斷的一年!

回顧2019年,北美館眾多展覽廣獲多方肯定,為成果豐碩的一年寫下最佳註解。其中如2018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獲La Vie 2019台灣創意力100評選為「10大創意展會」之一,「池田亮司個展」更創下高話題討論度。

專題藝術家個展,展現各世代藝術實踐

2020年初,北美館延續2019冬季檔期的各大展覽,以《董陽孜:行墨》《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小說:雙城計畫》、《2019台北美術獎》、兒童藝術教育計畫「會動的藝術」迎接新的一年。2020年三月起,將透過現當代藝壇不同世代藝術實踐,梳理歷史情境與當代社會的再現,展出《未完成:黃華成》、《布列松在中國1948-49|1958》、《江賢二:回顧展》、《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內在移民》、《歐文.沃姆個展》等重要藝術家個展。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具獨特議題的個展涵蓋媒材與形式多元的創作展呈,其中不乏資深且對藝術家研究深厚的客座策展人操刀擘劃,賦予個展深刻且具脈絡性的觀視角度。

2020台北雙年展 |2020.10.24-2021.02.28 【1樓、2樓、地下樓展區】

2020年10月,由思想家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和馬汀.圭納(Martin Guinard)共同策展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將正式登場。本屆雙年展自前期籌備階段即廣受國際藝壇密切關注。兩位策展人以《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中文暫譯,英文展名:“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New Diplomatic Encounters)為本屆雙年展命題,聚焦生態議題,企圖將討論過程中的歧見和衝突轉化為具建設性的協商對話,透過雙年展將美術館打造成不同觀點交會的外交場域。

兩位策展人在2019年9月訪台進行研究參訪,期間密集拜訪台灣藝術家以及與地理、生態、海洋等不同領域學者,展開對話,並實地踏查台灣的生態議題現場。策展人表示,因為當代社會所面對的人口、產業、環境資源、地質生態等眾多議題在這座島嶼上密集交會,於此醞釀而生的社會環境,成為藝術家、社會運動者、工程師、科學家和公民展開思辨的最適情境。本屆雙年展計畫將由客座策展人啟動本土策展人協作計畫,並規劃於2020年3月發布首波參展名單,進一步呈現本屆策展的規劃思維。

張永達《立霧溪河床侵蝕》

王湘靈個展|2020.03.07-05.24 【地下樓E、F展區】

夢與神話是個體經驗與集體意識的「症候」(symptom),具有類似的意義結構,皆以它非現實或超現實的語言指涉我們內心另一層次的存在。互為表裡,也互相指涉。對創作者來說夢境、神話、一些絮語呢喃,是生命作為一個連續體中得以淺嚐的斷裂。這些裂隙,在意識的堆砌裡被科技與文化的進程不斷抽換與複寫。那些斷裂不再只是夢或者神話,也是「現實」。2015台北美術獎首獎得主藝術家王湘靈,本以兒時的一段經驗展開,透過科技、文化符碼將時間、事件重構與破壞,讓個人經驗、意識上的斷裂成為與「夢」成對的「現實」。

王湘靈 《多重破碎》

江賢二:回顧展|2020.03.28-06.14 【1樓1B、2樓2A、2B展區】

「江賢二:回顧展」邀請藝評學者王嘉驥擔任客座策展人,梳理藝術家江賢二從1960年代開始至今,持續創作超過50年之久的平面抽象繪畫。江賢二旅居歐美近30年,90年代末期以《百年廟》系列在台受到關注。1999年開始返台生活及創作,2008年遷居台東金樽。如同不斷遷移居住地點的生活方式,江賢二習於開創不同的系列作品,繪畫風格也從早期「封窗之作」運用單一深色塊構圖,轉變為以繽紛色彩刻劃對人文關懷、生命運行的觀照與思考。「江賢二:回顧展」根據藝術家長達55年的創作歷程,從最早期到最近期,從多彩多姿與多樣的系列作品當中,精選其部分代表作展出;這也將是藝術家江賢二在將屆80高齡前夕的最重要且作品面向最為豐富而完整的一次展出。

江賢二《春》

歐文.沃姆個展|2020.04.01-06.14 【1樓1A展區】

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從1980年代後期以來創發一系列「一分鐘雕塑」。其中他將自己或模型與日常物品放在一種意想不到的關係中,誘使觀眾對於雕塑定義產生質疑。藝術家試圖用「捷徑」來創造一種清晰、快速、時而幽默並具表演性質的「雕塑」。他邀請觀眾參與一分鐘雕塑的製作,並運用卡通連環風格的手繪草圖,指示觀眾如何進行,而觀眾必須放棄自身的習慣並遵循指示,將觀者身體置於與日常物品的荒謬關係之中。

歐文.沃姆 室內戶外雕塑

未完成:黃華成|2020.04.01-07.12 【3樓3B展區】

黃華成1935年出生於中國南京,逝世於1996年。1954年就讀於師大藝術系,在學期間即展現獨樹一格的藝術觀念。黃華成的創作橫跨數個領域,繪畫、美術設計、編劇、戲劇演出等皆有涉略,並創立僅有一人的「大台北畫派」,其所展現的概念創作進一步成為台灣前衛藝術運動的先鋒。本展預計重現黃華成生前重要的展覽計畫—「黑白展」、「現代詩展」、「黃郭蘇展」、「大台北畫派秋展」等展中的經典作品,並展出其繪畫創作、近百本書封設計及手稿、影片及舞台裝置等,以呈現其繪畫、設計、劇場等多方發展的獨特藝術成就,展示台灣藝術史上跨界創作先驅者的藝術歷程。

張照堂,《藝術家 黃華成 野柳》

布列松在中國 1948-49 | 58|2020.04.11-07.19 【3樓3A展區】

由布列松基金會委託法國攝影史學者暨策展人米榭勒.費佐(Michel Frizot)與台灣攝影史學者蘇盈龍共同策劃,展出現代著名攝影家亦是新聞攝影創始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分別在1948至1949年、以及1958年,兩次接受當時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國際刊物《生活》(Life)雜誌委託,進入中國採訪的紀實攝影。這批進入中國拍攝之照片是布列松系列照片中,唯一擁有完整事件紀錄的紀實攝影,此次展覽亦為首度完整展出。透過現代攝影大師之眼,凝視並捕捉上個世紀中國之轉變與遞嬗,亞洲近代歷史的發展線索於攝影畫面中隱然可見,展覽具有綴補台灣文化脈絡的重要意義。

布列松在中國 1948-49 | 58

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內在移民|2020.06.20-09.20 【地下樓D、E、F展區】

藝術家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Vladimír Kokolia)為捷克知名當代藝術家之一。畢業於布拉格藝術學院,並於1992年起執教於該校。1990年獲得首屆捷克年輕視覺藝術家大獎(Jindrich Chalupecky Award);1992年受邀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9)。創作媒材包括油畫、壓克力、版畫、雕塑、鉛筆素描、水彩,多媒材混合等。可可利亞身分多元,兼具藝術家、學者、詩人與哲學家,80年代曾擔任捷克著名地下搖滾樂團「E」的主唱,並為多首創作填詞。現居於捷克郊區小鎮從事創作。藝術家藉由暗箱技法創作畫作、殘影(afterimage)或裸視立體顯示(autostereoscopic)影像裝置及作品,試圖貼近觀眾的內在世界,並藉以連結自身的經驗,使人們感受存在於圖像中的和諧。

弗拉基米爾.可可利亞《觀視梣樹》(Looking at Ash Tree)

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2020.07.11-09.27 【2樓2A、2B展區】

本展由日裔台灣策展人高森信男客座策展,以北美館典藏品作為出發點,挖掘藏於其中有關台灣二戰前後至冷戰時期與全球南方間之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藝術作品,藉以討論台灣與東南亞,乃至非洲、拉丁美洲等「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和連結,以呈現過台灣於冷戰時期所扮演之重要角色,此外亦透由當代藝術家對於該時期的研究及回顧,重新定位台灣戰後的國際交流史。依時序本展分為四大主題,分別為:大撤退、南方的秘密、哀敦砥悌、就地南方。

石原紫山《達魯拉克的難民》

2019 藝術家系列個展:陳建榮、傅雅雯、鄭先喻、廖祈羽|2020.08.15-11.22 【3樓3A、3B展區】

陳建榮個展「Finders Keepers(暫名)」延續藝術家近年來創作,藉由理性與感性層疊交纏的樣貌展現人處於都會文明空間下的狀態,並運用視覺動能與意義流動,呈現時空和感受的游移性。傅雅雯個展「變形中」跨領域結合各種技術,探討身體力量對物體運動產生的影響,將隱形張力轉化為視聽影像,以此呼應現處的生活形態。廖祈羽個展則以擅長錄像敘事手法交疊真實與虛構,並透過關於生與死、愛與相伴的故事,觸及在世與來生的總總辯證。鄭先喻個展「injector after_null」延續2017年個展「injector before_null」當中的作品《sandbox》理念,運用手機訊號的攔截與傳送方式,導引觀眾探究人類視界對於事物存在的定義。

via 北美館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全面呈現代表性作品的大規模個展

「安藤忠雄展|青春」大阪3月開展!呈現從過去到現在的代表性作品,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將於日本大阪舉辦的「安藤忠雄展|青春」,為繼2017年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挑戰—安藤忠雄展」之後的大規模個展,本展將全面呈現這位建築大師從過去到現在的創作歷程。

出生於大阪的安藤忠雄,透過自學習得建築知識,並於1969年開始建築設計活動。自此之後,他不斷打破既有概念、接連打造嶄新的建築作品;90年代起,他不僅活躍於全球建築界,還積極投身於環境再生與與震災復興等社會公益項目,影響力早已超越建築家的領域。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真駒内滝野霊園頭大仏(撮影:小川重雄)

睽違16年在大阪的大規模個展

而這場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ヴイエス)」登場的「安藤忠雄展|青春」,更是安藤忠雄睽違16年在大阪舉辦的大規模個展。如同其展覽名稱,半個世紀以來,安藤忠雄始終站在第一線,仍懷抱著「青春」之心,奮戰不懈,而作為一名不斷挑戰的建築家,他所傳遞的人生訊息,也將為觀者帶來極大的啟發。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安藤忠雄展|青春」將於3月20日至7月21日在大阪新文化設施「VS.」展出。(Photo Kazumi Kurigami)

從挑戰的軌跡到安藤忠雄的現在

本展將分為「挑戰的軌跡(挑戦の軌跡)」與「安藤忠雄的現在(安藤忠雄の現在)」兩大區域,前者將完整介紹安藤忠雄過去的住宅、教堂、美術館等文化設施的代表性作品;後者將呈現其目前的建築作品,包含長期進行的「直島計畫(直島の一連のプロジェクト)」、以「巴黎證券交易所(Bourse de Commerce)」為代表的歷史建築再生項目,以及如「童書之森(こども本の森)」的社會公益項目。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 撮影:松岡満男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 オーバル(撮影:松岡満男)

原尺寸重現「水之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也將打造高達15公尺的沉浸式影像空間,引領觀者遊覽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同時展場也將以原尺寸重現其早期經典之作「水之教堂」,讓人們能以五感體驗這件建築作品。此外,本展也將透過模型、影像與音樂裝置,呈現安藤忠雄與直島共同走過的37年軌跡。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水の教会(撮影:白鳥美雄)

安藤忠雄展|青春
展期:2025年3月20日― 7月21日
展場:VS.(大阪市北区大深町6番86号 グラングリーン大阪 うめきた公園 ノースパーク VS
休館日:毎週一;開館時間:10:00 - 18:00(五・六到 20:00)
票價資訊請點此

資料來源|VS.共同事業体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2025年2月15日在双方藝廊登場的當代藝術聯展《質譯》(Material Metamorphosis),集結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劉文瑄、黃裕智、徐永旭等六位國內外藝術家,展覽聚焦於傳統創作媒材的轉化與延伸,探索材質與外在的對話。

6位藝術家突破對傳統材質的想像

當代藝術透過材質的轉化與創造,從繪畫、裝置到雕塑不斷延伸形式。《質譯》聯展中的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探索了材質、身體、空間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展現藝術創造與觀念之間的豐富對話。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質譯》展覽現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劉文瑄

劉文瑄以開放自由的狀態進行創作,對「繪畫」與「繪畫性」重新認識與反思,專注於在平凡中挖掘抽象的詩意,並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體現當下的生命哲思。這次展出的作品延續了平面與空間結合的實踐,透過裁剪、折疊與黏貼等手工技術,將紙張從靜態的平面媒材轉化為結構豐富的藝術品。

作品《無聲的蜘蛛》靈感取自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的詩句,以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米粉為素材,將其細心拼接、編織成一張巨大的網,宛如蜘蛛耐心吐絲結網的過程。最終,這張網被塗上各種色彩,就像捕捉夢境的網一般,體現材質的轉化與情感的延展。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劉文瑄(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塩田千春

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作品以身體為核心,結合了行為藝術、身體藝術與裝置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塩田千春探索無形概念的意義,如記憶、創傷、死亡等,並透過這些跨越邊界的思考,試圖連結觀眾的情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產生共鳴。

本次展出的《State of Being》系列以層層交織的絲線構建出詩意〈Child’s Dress〉中的白色絲線包裹著一件白色洋裝,象徵純潔與開始,也暗示著結束與死亡;而〈Buddha〉則以黑色絲線環繞佛像,營造出如同記憶網絡般的靜謐空間,呈現出深刻的冥想氛圍。絲線的交織如同自然紋理,承載了時間的痕跡與生命的重量,將個體記憶轉化為宇宙性的沉思。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塩田千春〈State of Being(Child’s Dress)〉(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黃裕智

黃裕智因喜愛多維造型在空間中舒展之態,突破工具與場域之限制,發展出「金屬編織」的表現手法,成為為個人創作語彙。堅硬的金屬因編織軟化身段,成為富有生命氣息之軟性雕塑,並與時間,與觀者產生多角互動之有機關係。

本次展出的作品同樣在細膩與強韌之間尋找平衡,看似柔軟輕盈的雕塑,實由金屬線多層交織而成,展現材質在剛與柔、輕與重的對話,構築出動態且充滿生機的空間氛圍。金屬在光線下微微閃爍,並隨著光影變化延伸至空間,仿若植物般自然生長,形成空間與觀者之間的有機互動,展現材質的柔韌與包容。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黃裕智(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徐永旭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以主體與身體融為一體的方式面對創作材質,藉由身體的知覺、觸覺與痛覺,透過按壓、捏塑等身體動作,賦予陶土有機的自由形態。經過不斷解構與建構,陶土表現出極為輕薄柔和的線條及形態,也形成了充滿反差的新觀點。

藝術家以絕對身體性的自發行為,轉化其生命經驗於作品中,材質經過身體性的轉移,彷彿一個生物的本能般,不斷交織與相疊,如同一種生之慾望的勃發,一種竄出與崢嶸的象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徐永旭強調身體與作品間的對話(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橫溝美由紀

橫溝美由紀(Miyuki Yokomizo)擅長使用現成物製作極簡裝置,作品中往往可見時間、空間與光線的交互作用。近年來,她一直嘗試在平面畫布上結構出立體空間與裝置性,以此創造嶄新的視覺體驗。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透過雕塑化的繪畫手法,橫溝美由紀結合自然元素與藝術行為,展現出介於偶然與可控之間的張力。她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形成富有雕塑深度與光影流動的視覺效果,模糊了繪畫與雕塑的界限。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橫溝美由紀在畫布上設置螺絲釘與細繩,將顏料以彈射的方式覆蓋(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彼得.亨特納

彼得.亨特納(Peter Gentenaar)專注於植物纖維的自然特性,如麻、棉花和亞麻等。他研發出專門用來製作紙纖維的機器「Peter beater」,透過擊打纖維釋放出微小的纖維絲,當這些纖維絲在水中懸浮,並逐漸沉澱後,形成一張天然的紙張。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彼得.亨特納(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不同於傳統紙張的平整處理,亨特納讓材料保持其原有的植物纖維記憶,允許紙張纖維自然捲曲。他運用這樣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突破了紙漿作為靜態媒材的限制,賦予其強烈的動態與生命感。 

當代藝術聯展《質譯》揭幕:集結塩田千春、劉文瑄、徐永旭等6位藝術家,探索材質的多重轉化
亨特納運用紙張的特性,以紙雕作品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模擬模擬自然界的地形與流水(圖片來源:双方藝廊)

《質譯》

展覽日期|2025.02.15–2025.04.05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2:00–18:00
展覽地點|双方藝廊Double Square Gallery(台北市中山區北安路770巷28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