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國之北疆,想到達馬祖東引,得經歷一段海上漂流才能遇見這座純樸的美麗小島,那隨坡地高低起伏而蓋的屋宅及壯麗岩石海岸景觀,讓人震懾於眼前這片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外,也驚嘆這座低調島嶼的無盡之美。然而質樸小鄉鎮,卻因為不搭的鮮豔色彩登上各大媒體版面,回溯2016年時為了吸引觀光,島上村落牆面被漆成鮮豔黃、綠、橘、紅、藍等色,企圖仿效歐洲特色小漁村,但效果卻如同東施效顰,不僅顯得突兀更無法融入當地景觀,為了改善窘境,遂發起「北緯26°島嶼顏色」(連江縣環境美學總體營造計畫)試圖將美學導入城市景觀規劃之中。
北緯26°島嶼顏色
出生東引的蔡沛原,小學畢業後即遷居台北繼續求學生涯,但繞了一圈又再度與故鄉有所連接,畢業於景觀系的她,在得知有連江縣環境美學計畫便毛遂自薦加入,展開一連串馬祖色彩調查之旅,也重新和家鄉有了聯繫。一年來她和團隊成員帶著色彩測量儀,逐一量度東引、南竿島上具代表性物件,並找出它們在自然色彩系統(NCS)的實際色號分類,整理成日後馬祖聚落色彩的基準,避免不對勁的彩繪效果再度出現。儘管離重新實施聚落色彩還有一段時間,然而團隊調查成果規範也搶先於東引鄉全新門牌設計體現。
對於蔡沛原來說,東引鄉門牌設計可說是計畫中的小插曲,由於原先以東引常見紅花石蒜(彼岸花)為設計的門牌不受青睞,鄉公所遂找上團隊操刀,替300多戶鄉民居所打造新門牌形象。不同於過往深藍底白字的金屬門牌,全新門牌按色彩調查結果為依據,並將質地改以陶瓷為主,有如樂高般拼接意象,更增添了一絲趣味性。
馬祖海色、陶瓷融入門牌設計
在全新東引鄉中柳、樂華兩個村落門牌設計細節上,由於當地有不少屋宅為閩東石材建築,顏色上貼近大地色系,因此在門牌顏色選擇上,則取自於「北緯26度島嶼顏色」研究彙整的馬祖海色(NCS4030-B30G、NCS4020-B50G、NCS4010-B70G),由於海面色彩常受來自於海水本身礦物質含量、溫度、深度,乃至於鄰近海岸地質影響,而東引海色也較馬祖其他島嶼深,因此顏色並非大眾印象中的湛藍色,而是帶偏灰的藍綠海色,再加上青斗石的青色、灰白色的閃長岩、花崗岩等色彩意象,進而交織出新生的東引鄉門牌色調。
每每由5塊陶瓷拼接而成的新門牌,雖然燒出來顏色不盡然完全相符,每塊陶片藍色釉料色彩的落差,正巧代表著「自然」的變幻無窮,並非單一數據能夠全然概括,這樣的效果反倒多了分感性意味。當然,也許你會納悶為何門牌不續用金屬,而改以陶瓷代替?蔡沛原表示考量到馬祖當地海風氣候強烈,容易導致金屬腐蝕褪色剝落,而陶瓷溫潤的手感,則可與傳統石牆、石壁、石廊則能相互映襯,簡潔色調不搶戲也讓樸實風情更為綻放。
至於製作成數字拼接門牌的原因,最主要考量不外乎為預算成本,以往一塊門牌便需要出一個模板,本製作工法將單一製版費大大降低(從400版降至14版),也間接在製作過程減少了不少的材料損耗;第二則是馬祖海風強、早晚溫差大,外貼厚重陶瓷於傳統石牆上,可能會面臨到整塊掉落的危險,分割後的陶片亦降低了單片重量,更降低了背面黏著劑負載。
在細節上,門牌中間點綴裝飾的小綠葉,則為馬祖當地稀珍植物—凹葉柃木,區別以往總是以花卉作為地方設計的主要意象,為的是希望門牌在環境中退成配角,小巧綠葉雖不比花卉搶眼,但卻更加耐看。團隊相信聚落之中的主角必然是建築,與其喧賓奪主,倒不如將之簡化並成為小小驚喜;不過原本設計(下圖左)當中,有意將馬祖傳統產業象徵「漁網」作為點綴,但礙於燒陶技術上的困難而取消,是稍微可惜的地方。
|
|
「北緯26°島嶼顏色」色彩計畫依舊將延續下去,此次東引鄉門牌改造設計,無疑是敲響馬祖地方美學運動的重要響鐘,關於馬祖的島嶼色彩,將繼續譜寫下去。
Text:Ian Liu
via 圖亞圖創意工作室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