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我們的服裝設計故事 (上) 〉提到,1970 - 1980年代,是西方服裝設計思潮的爆發崛起的時代,而當時台灣的時裝產業,又呈現了什麼樣子呢?
我們的服裝設計意識
1950 - 1960年間,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美國提供了大量的經濟、物資、技術援助,而隨著漂流過洋的還有美國的文化。如果50-60年代,是我們俯身墾勤積累的年代,到了60年代初,隨著經濟漸趨於好轉,民眾的穿著也擺脫了之前「簡樸、實用」的原則,更加重視對西方流行的追求。1978年,政府開放出國觀光,設計師與相關從業人員更眼界大開。直到80年代,獨立設計師的風潮才終於吹進臺灣。
回顧臺灣的時裝設計產業,依照時間脈絡,其中具有三個關鍵性的重要世代分水嶺。分別是80年代中期的「中興百貨時期」、90年代中期的「衣蝶解放區時期」、2010年「獨立設計師海外出走的新浪潮時期」。
第一代臺灣服裝設計師
俗話說10年磨一劍,臺灣也的確每隔10年就會出現一批新世代的本土設計師,比對國外時裝史,也幾乎每10年便會出現新的標誌性風格。
影響臺灣服裝設計發展甚巨的「中興百貨」,前身為開幕於1978年的「芝蔴百貨」,1981年被霖園集團併購改名為「興來百貨」,到了1985年,由於中興紡織併購興來百貨,再次更名為「中興百貨」。
被譽為時尚百貨教母的徐莉玲總經理,當時便提出「流行的預言」與「精緻生活文化」的定位,引領國內時尚生活美學。根據中興百貨前店經理蔡美慧小姐表示,1985年,中興百貨便在2F規劃了主打國內外設計師品牌的專屬樓層,Designer Gallery;引進包括Gianfranco Ferre、Claude Montana、Azzedine Alaïa、ISSEY MIYAKE、Byblos、Genny、中興百貨專屬設計師黃嘉純(以第一名畢業於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三度榮獲Silver Thimble獎),以及呂芳智、溫慶珠、李冠毅、陳季敏、林臣英、葉珈伶,還有後來站上巴黎國際舞台的夏姿等設計師品牌。
中興百貨甚至在1986-1987年間,於當時最熱鬧的台北市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開設了一間以國內外設計師為主題的「設計家百貨」(英文名同樣為Designer Gallery),並於1987年底與紡拓會在圓山飯店舉辦黃嘉純、呂芳智、溫慶珠、李冠毅的《中興百貨4人展》大型新裝發表會。
中國風的服裝設計
為了因應日系百貨大舉進軍臺灣,中興百貨更在1989年全面改裝開幕,將定位調整為「中國創意文化」,並鼓勵更多設計師自創品牌,以國際舞台為目標。之後更代理引進包括Giorgio Armani全系列、Dolce & Gabbana等國際時尚大師的作品,擴大與日系百貨公司的市場區隔。
在Designer Gallery成立之前,市場上已有多位獨立時裝設計師成立個人品牌,例如潘黛麗、呂芳智、洪麗芬等。夏姿在1978年亦開始發展自有品牌,這時期以中國風為主,當時仍有許多國外仿冒品,加上獨立服裝設計師品牌幾乎都是草創期,能見度及市場接受度仍低。Designer Gallery的意義在於,這是臺灣歷史上首次出現百貨業者,願意將重要的二樓櫃位,釋放給本土獨立服裝設計師品牌,以作為商場行銷宣傳。
|
|
對比當時日本服裝設計師已在巴黎大放異彩,時任中興百貨總經理的徐莉玲,深感臺灣時裝產業也應開始走自己的路。她便邀集王陳彩霞、呂芳智、溫慶珠、陳季敏、葉珈伶等海歸派、本土學院派設計師,以及非服裝設計科系的專業職人一起加入,並鼓勵應以個人名字成立品牌,主打中國風的台灣服飾設計。隨著中興百貨做出定位的差異性,本土服裝設計師也開始受到媒體及消費者的關注,也就是在這個時代,台灣的服裝設計,踏出了自己的起步。
解放區,來自民間的大力扶植
臺灣服裝設計,在90年代發展的重要關鍵事件,便是1995年衣蝶百貨成立的「解放區」(1995 - 2003)。解放區是中興百貨後,第二家百貨業者投入本土服裝設計師的行銷與規劃,包含竇騰璜、張李玉菁、潘怡良、徐秋宜等設計師,皆發跡於此。
時任衣蝶百貨的協理劉懿慧表示,解放區的靈感,來自日本「伊勢丹百貨」規劃新商品試賣區的概念。解放區的出現,在臺灣服裝設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開啟了多元,甚至衝撞的設計元素,有了衣蝶百貨的扶植,年輕設計師們有更願意嘗試服裝的前衛風格,此時臺灣獨立設計師的美學,也開始逐漸取代中國風。解放區一共成立8年,最重要的使命是扶植臺灣的服裝設計能量,提供設計師舞台。並吸引媒體及消費者關注,達到外溢的商業效益。
想要參加解放區,需要提出申請,當時衣蝶並沒有設限申請時間,隨時都接受申請。首先提交基本創作資料,了解申請人背景及作品風格;其次則會請申請人提出商品計畫,最後才安排進入解放區的設計師名單與作品上市時間。
設計與市場的距離
透過解放區的申請,也可一窺當時服裝設計師對於進入商業市場的理解能力。曾有一次衣蝶收到超過百人的申請,但當進行到第二階段時,能夠提出商品企劃的設計師,卻只剩下個位數。往往進入到商品企劃的提案,許多設計師便放棄了,這反映了當時新銳設計師對於商業運作的觀念仍相當薄弱。然而,即使是現今新銳設計師,絕大多數仍有相同問題。
一旦獲選進駐解放區,品牌便擁有2年的保護期。衣蝶不但不施加任何銷售壓力,甚至會輔導商業運作,教導如何陳列、提供新品意見回饋、甚至提供基礎會計課程。解放區的商品銷售人員,更會不定期回報客人反應給設計師,設計師只需專心負責提供作品。
由於解放區的設計師多為新銳,衣蝶更提供50萬元貸款,大大減輕設計師對於貨款支付的資金壓力,對新銳設計師的支援可說不遺餘力。品牌在解放區扶植2年後,就會被要求離開,進入市場獨立運作。就在解放區8年以來,新舊輪替的過程裡,台灣的時裝界出現了不少獨特的風景。
文章未完,點選下方頁次繼續閱讀
文|莊國琳
SHAO YEN前共同創辦人,曾擔任旅英設計師陳劭彥經紀人。
時尚專欄作家,長年觀察並書寫藝術與時尚界的產業發展脈動。
盧淑芬 × 莊國琳|穿上時代的樣子,台灣服裝設計的過去與未來
時間:2021/11/14 (日) 14:00-15:30
票價:免費Zoom線上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