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篇,2003年衣蝶解放區熄燈後,臺灣時裝界便進入黑暗期,缺乏舞臺的設計師出現嚴重斷層。斷層並不是指台灣缺少服裝設計師,更精準地說,則是因為外來精品的入侵,本土設計師品牌的市場逐漸萎縮,隨著舞台變小,缺少資源與名氣的新生代設計師相對更難浮出檯面。
黃金年代的經濟榮景
回到1987年,臺灣對美國的出超金額高達164億美元,臺美貿易出現經濟上的利益衝突。美國開始要求臺灣降低關稅、開放市場、新臺幣升值等,匯率因此從1:40升值至1:25左右。在臺幣升值的過程,資金不斷流入股市及房地產,「臺灣錢淹腳目」指的便是這個時代。不少前輩設計師表示,這時代的設計師作品,在民眾愛國心氛圍及人民消費能力高的情況下,相對容易銷售,業績都很理想。
匯率波動連帶也會影響進出口,在當時對美貿易順差擴大及內在情勢的推動下,政府推動「經濟自由化政策」的重要影響,當進口關稅降低。連帶也導致臺灣開始出現國際精品的代理商。大部分的代理商主要是將臺灣視為練兵的市場,長遠的目標還是放在日後進軍中國。
到了2002年,臺灣加入WTO,國際品牌大舉攻臺,本土設計師保護傘全失。運轉多年的「解放區」,也在2003年3月熄燈,業界哀嚎聲遍野。雖然2003年臺灣文創產業條例通過,時尚產業被列為文創產業扶植項目,但政府將時尚產業歸到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底下,背後的思維其實是把時尚設計歸入化工產品推廣。不同於歐洲時尚大國,將時尚產業歸在文化部底下管轄,或許有其產業運作的時空背景。面對全球化的挑戰,當代服裝設計師的挑戰比前輩設計師更高,競爭更大,機會雖多,但市場也亂。
做世界的生意
2009年,古又文以作品《情緒雕塑》(下圖左) 在美國最大的藝術設計機構Gen Art獲得大獎,媒體大肆報導,一時之間,政府及民間似乎又重新關注國內服裝設計師的境況。而2010年,年僅28歲的陳劭彥,則因代表中央聖馬汀MA碩士班參與倫敦時裝週畢業秀 (下圖右) ,而登上倫敦時裝週官方日程,此後也正式開啟本土服裝設計師出走海外,勇闖四大時裝週的品牌模式。
除了登上倫敦時裝週,陳劭彥更為英國知名百貨Selfridges設計櫥窗,並受冰島天后碧玉邀請,量身訂製新專輯服裝。創立品牌之後,他也曾於倫敦時裝週的Fashion Scout與BFC(British Fashion Council) 發表新作,並曾以數位展示(Digital Presentation)的形式,入選倫敦時裝週官方日程名單(On Schedule),為臺灣本土品牌第一人。
|
|
當時,同在倫敦求學的田明彬、詹朴、黃薇等人也同時在倫敦投入品牌的經營,日後亦至巴黎時裝週參加showroom及trade商展,四位不同風格,皆不滿30歲的青年設計師,接連在倫敦時裝週會內與會外展發表作品。
這一波本土服裝設計師出走海外自創品牌的模式,重點在於他們完全是獨自報名,並學習國際時尚產業商業操作,由於沒有先例可循,他們的勇敢探索,也建立了日後新銳勇闖四大時裝週的浪潮。
2010年後的第一波海外設計開墾,除了陳劭彥之外,還有黃薇、田明彬與詹朴。黃薇的作品因女神卡卡連續穿兩天在國際時尚與娛樂媒體曝光後開始走紅,作品也因此賣進全球知名指標買手店Dover Street Market。2018年更入選倫敦時裝週官方日程Catwalk Show。田明彬曾與陳劭彥一樣,入選Fashion Scout的Ones to Watch;旅英多年,連續14季踏上倫敦時裝週發表新作的詹朴,則在市場上另闢途徑。除了在蘇州與重慶設立獨立店面,積累零售市場經驗,更積極嘗試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透過不斷迸發的創意與話題,積蓄品牌能量。
|
|
之後,江奕勳及周裕穎,亦在混戰中殺出重圍,以個人品牌入選巴黎及紐約時裝週官方名單。他們兩人更以接地氣的在地風格,發表新作。例如江奕勳將過往被視為俗艷之台客元素為素材,帶點批判味道,顛覆主流價值。周裕穎透過多元跨界,董陽孜、史博館常玉作品、故宮聯名系列,以反時尚叛逆設計風格呈現,並結合周杰倫、神棍樂團音樂、光彩繡莊刺繡工藝。臺灣嘻哈歌手等,挑戰國際,這兩位設計師說明一事,愈在地、愈國際,外國人覺得愈新奇,愈容易被看見,反而走出另條路。
有策略的進擊
四大時裝週官方日程的門檻極高,換個角度想,台灣開始有意識地進行本土的服裝設計,至今約莫40年左右的時間,但我們已有多位國內外年輕設計師,成功挑戰了世界頂級時尚舞台,實屬不易。只是因國際市場競爭實在太過激烈,在缺乏集團奧援及大筆資金作為後盾的狀況下,只得辛苦撐住;有些設計師因經營不善,進而退出市場,也有些則是厭倦時尚產業的失速步調,選擇轉換跑道。
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有些設計師先選擇在區域型時裝週練兵,甚至循著夏姿模式,把生產端及商業模式運作好,再往國際發展;有些設計師則完全不走時裝週體系。另外有些前輩設計師,在臺灣已有很好的市場根基,若欲進軍國際市場,其實只要在國外找到對的人幫忙,並找到具時尚背景的投資方,非常有機會讓品牌升級。
2018年,文化部正式接手時尚產業,並推出臺北時裝週,想要產業能夠健康發展,也需要有才華、有熱情的新血投入。未來或許也可效法倫敦及紐約時裝週,由業界專家評估,邀請國內大學時裝設計科系的畢業秀,列入臺北時裝週官方日程,有助學生提前了解時裝產業的運作生態。
另一方面,隨著政府陸續端出大型時尚旗艦活動,時尚產業未來看似一片榮景,但許多活動只能以標案進行,因而吸引許多非產業單位投入競標。「熱鬧的活動」與「專業型活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過程更有極大差異。
正因為缺乏專業中介組織把關,政府只能靠標案執行,而這也是臺灣文創產業,目前無法有效發展的重要病因。政府若能儘速成立由時裝設計師主導之半官方中介組織,將有助活動主辦單位的專業與執行成果,更具產業思維並符合業界期待。
臺灣的時尚產業是否能夠提昇,仍充滿許多不確定因素。畢竟十年磨一劍,而政府政策會只是曇花一現的熱情,又或是脫胎換骨的大補藥,仍待時間檢驗。但一連串的時尚產業改革政策,的確讓業界出現前所未見的新氣息,且讓人期待看見新的希望。
還想再看一次台灣服裝進化史?點選下方頁次閱讀
文|莊國琳
SHAO YEN前共同創辦人,曾擔任旅英設計師陳劭彥經紀人。
時尚專欄作家,長年觀察並書寫藝術與時尚界的產業發展脈動。
盧淑芬 × 莊國琳|穿上時代的樣子,台灣服裝設計的過去與未來
時間:2021/11/14 (日) 14:00-15:30
票價:免費Zoom線上講座
更多詳盡內容皆在La Vie出版《衣人‧事典:臺灣服裝設計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