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於推廣當代藝術的文心藝術基金會,除了長期贊助美術館以外,也經營北美館館旁王大閎書軒DH Café,2019年在內湖寧靜街區以設計結合藝術的概念,成立「文心藝所(Winsing Art Place)」,為這座城市增添了藝術的養分,以建築思維呈現簡約卻帶有戲劇性的展覽空間、咖啡廳等,將國際的藝術家和建築原文書籍引入台灣。走進這開放又富饒詩意的空間中讓人慢慢爬梳當代藝術的世界。
空間之於藝術、藝術之於空間是當代美學常探討的議題。內湖的文心藝所便是以這樣的姿態呈現,空間本身猶如一件雕塑,靜待與每一件藝術作品的交互作用。在這裡可以看見在台灣少見的國際藝術家的作品,也能親自閱讀藝術家的書籍,分享當代藝術的欣賞。
從美國藝術家Doug Aitken,再到韓裔藝術家Haegue Yang(梁慧圭),以及現正展出越南裔丹麥籍Danh Vo(傅丹),都是國際藝壇上最受囑目的藝術家,在各大雙年展、主要美術館都能看見展覽和收藏。尤其這是傅丹在台灣第一次有如此完整和有規模的展出,藏品全都出自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的藝術收藏。
|
|
傅丹台灣首展
此次展出的5件系列作品,皆是傅丹藝術生涯裡,最具代表性和深刻的創作。作為概念性藝術家,傅丹的藝術實踐,多從物件的收集、重組、再製等手法來呈現,企圖重新啟發觀者對於物件的既有認知,交織出嶄新的感受和敘述。
像是《We the people》(我們人民)就是一件代表性的作品,展場中的2件宛如雕塑藝術品,即是藝術家等比例複製「自由女神」雕像的部分結構。他解構了象徵美國主義與自由民主的自由女神,並賦予了全新的觀看方式與註解,讓觀眾在破碎的片段裡,重新把拼湊屬於自己的拆解。是自由的破滅?還是對於大國的瓦解,都留給觀者詮釋。
傅丹的創作時常都在這樣的背景中發展而來,尤其是他對於材料的選擇和呈現方式,更是傳達作品意念的細節。像是打造《We the people》雕塑的銅片僅有2毫米的厚度,剛好等同於兩塊硬幣,打破了一般人對於紀念性雕塑的宏大性,反而顯露其中的脆弱,不斷的連結到「自由女神」和其拆解的250多片部分雕塑的意義。
|
|
同樣的在另外一件作品,看似蠟燭集合的裝置,也能一窺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名為《Garden with Pigeons in Flight》是傅丹在墨西哥展覽的其中一部分,這些美麗的蠟燭,是由Oaxaca當地的工匠所製作的。為了製造蠟燭,需要讓蠟在陽光下曝曬好幾天,讓原始黃色消除,然後粉紅色的染料來自於胭脂蟲的提煉,這一連串的製作過程,以及技法的傳承,連結了西班牙人在中南美洲的殖民歷史;而蠟燭燃燒即逝去的過程,也是表現其物質脆弱性的隱喻。
|
|
從這兩件作品裡,可以感受到傅丹的創作,時常與他傳奇的成長經驗相關,因為傅丹一家人,從越南離開,中途被丹麥商船營救。因此他對於移動、遷徙、文化衝撞與融合、歷史的角度,都是他創作的本質。其中展出的作品《2.2.1861》是藝術家請父親,重新抄寫當年法國傳教士在越南被行刑前給父親的告別信。有趣的是,傅丹的父親並不通曉法文和英文,但在兒子的要求下重新抄寫,無形連結起法國與越南,以及父子的連結。
從個人收藏面向大眾
傅丹的創作脈絡,讓曾旅居紐約多年的葉曉甄有了共享的集體記憶,因此決定開始收藏。對她來說,藝術品的型態之於美學固然重要,也許是來自於建築世家薰陶和訓練,她對於空間、建築、結構等有獨到的見解,但藝術品背後承載的故事和啟發人思考的部分,也因此,除了展出作品外,將藝術家所有的出版品作為展覽的一部分,是她極力希望讓知識也能帶給每一個參觀者。
不在只是個人收藏,葉曉甄逐漸的將對於藝術的愛好,轉換成對於大眾分享美學的投入,以製作展覽和研究的方式與藝術交流。像與傅丹同期展出的常態作品,就是法國藝術家Pierre Huyghe的作品,乍看之下會讓以為只是座普通的水族箱,但慢慢地觀察後,會發現水族箱的燈光隨著戶外環境的感測變動,才能看見裡頭的生物,而從觀察裡頭飼養的盲眼魚中更能看見墨西哥當地的環境的演變。
富饒詩意的建築空間,盛載著深厚的藝術品味,一束光、一道弧線,都是迷人的線索,引領著你找尋關於美學的本質,這也不禁讓人期待,下一檔即將開幕的波蘭藝術家Alicja Kwade會如何呈現。
Text / 翁浩原
Photo / 文心藝術基金會
via / 文心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