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普立茲克獎得主展女力!愛爾蘭Grafton雙人組建築師 呼應環境充滿生機的建築作品選10+

當代馬丘比丘!秘魯UTEC大學打造如人造懸崖的「垂直校園」 混凝土建築

建築女力再現!自1979年開辦首屆獎項的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綜觀過去逾40載的得獎名單中,僅有三位女性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妹島和世西班牙RCR建築的Carme Pigem名列其中,如今隨著新年度2020普利茲克獎得主揭曉,發跡自愛爾蘭都柏林,共同創辦Grafton Architects格拉夫頓建築事務所的伊馮法雷爾(Yvonne Farrell)和謝莉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 雙人組建築師,則替21世紀建築史寫下嶄新漂亮的一頁!

null_dezeen_2364_col_4
左:伊馮法雷爾Yvonne Farrell 和 (右) 謝莉麥克納馬拉Shelley McNamara)   

兩人名氣或許不若明星級建築師來得知名,然而雙姝一直以來的成就同樣是有目共睹,像是2012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2017湯瑪斯傑佛遜建築獎、2018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2019愛爾蘭皇家建築師學會RIAI終身成就獎,以及2020英國RIBA皇家建築金獎等肯定外,如今榮獲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再再證明了自身實力。

「建築堪稱地球上最複雜、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能成為一名建築師榮幸之至,更不用說獲得這個獎項,是對我們建築信念的極大認可」伊馮法雷爾


在建築領域並肩合作逾40年之久的兩人,其建築風格清晰反映了普利茲克獎的宗旨「以所有的建築作品致敬建築藝術,為人類社會做出持續貢獻。」;相識於學生時代,兩人同樣就讀都柏林大學(UCD)建築學院,1978年時兩人與另外三位夥伴攜手創辦以都柏林作為基地的Grafton Architects建築事務所,其名稱源自於市中心街道,同時也是事務所第一間辦公室所在地,都柏林成就了她們對建築的態度,而她們則實際塑造都柏林現代建築的模樣。

Farrell-McNamara-1974_5

「為了表彰她們對待建築及創作方式永不妥協的敬業實踐,對合作的堅韌信念,對同行的慷慨分享——尤其是在2018年威尼斯雙年展等活動中的表現,為了她們對追求卓越建築的長久承諾,對環境擔負責任的創作態度,她們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同時對各個項目地點的獨特性兼收並蓄,綜合上所述因由,我們決定將2020年普利茲克建築獎授予伊馮法雷爾和謝莉麥克納馬拉。」2020年度評委會在評審辭中寫道。

建築作品多在愛爾蘭,這片山脈綿延、懸崖遍布的島國,愛爾蘭得天獨厚的自然地形,無形中成為培養她們對每個地形地貌、氣候變遷和自然環境的敏銳感覺養分。她們對建築設計始終保持著豐富用意,但又懂得適度;優化城市並增加可持續性發展來回饋當地的需求。在發想一幢建築時,她們深入研究並理解建築所在地的環境肌理,憑藉敏銳洞悉力、開放且充滿好奇心的探索精神,以及秉持對文化和氛圍的深刻尊重,在力量與精緻之間求得平衡,形塑出最理想的建築樣貌。

87484984_2982954168422922_5568325859749658624_o

兩位建築師向來關注建築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對話,這一特點體現在公共和私人空間的融合,以及富有深意的建材選擇和建材本身上。法雷爾解釋道:「我們在工作中要做到的,是了解各個群體的不同公民意識,並嘗試找到一種架構來應對其中的相互重疊,從而加強彼此之間的關聯。」;兩人同樣亦是比例運用的大師,希冀在宏大建築物中能以人的比例保持與環境的親密感。像是愛爾蘭納文的索爾斯蒂斯藝術中心( Solstice Arts Centre,2007),波浪形劇場地面讓觀眾和表演者之間形成了物理空間的親和貼近。建築原先位處納文市場中心的停車場,傾斜地形使讓她們將其塑造成人造岩石般,並藉由上下兩個幾何狀建築體相接,黑色岩石建材搭配下方通透明亮的玻璃窗,在視覺上豐富並消弭原先的空曠廣,亦成為城鎮新地標。

solstice-arts-centre-navan-02-ros-kavanagh

麥克納馬拉表示:「建築是人類生活的框架,。它為我們提供棲身之所和歸屬感,並將我們連接到外部世界,這可能是其它空間塑造學科所無法做到的。」,法雷爾補充說:「這行的核心在於發自內心地相信建築至關重要,這是人類發明的一種文化空間現象。」。

愛爾蘭都柏林的北國王街住宅(North King Street Housing,2000)

建築有意識地規避了外部設計元素,因此與鄰近倉庫的克制感產生呼應。

grafton-north-kings-street-housing-architecture-roundups_dezeen_2364_ss_0

都柏林大學愛爾蘭城市研究院(Urban Institute of Ireland,2002)

位於整個校園建築群的邊緣,陶瓦、紅磚和花崗岩基座構成了這座可持續建築的「工藝建築」,材質對比的折疊變化營造出視覺趣味。兩層樓高的建物,由實驗室和研究室組成,從東西方向上的分層來看,上層的天窗朝向西北整齊排布,形成一組對比鮮明的窗格,產生了令人驚嘆而有趣的空間複雜性。

都柏林大學愛爾蘭城市研究院照片由Ros Kavanagh提供

都柏林大學愛爾蘭城市研究院照片由Ros Kavanagh提供2

洛雷托社區學校(Loreto Community School,2006)

坐落於愛爾蘭多尼戈爾郡的小鎮米爾福德,由四大主體建物構成,包括科技翼樓圍繞著餐飲、集會區域,另有教學樓和運動場館,建築起伏的鍍鋅板屋頂與當地引人入勝的坡地景觀遙相呼應。

洛雷托社區學校, 照片由Ros Kavanagh提供2

洛雷托社區學校, 照片由Ros Kavanagh提供3

愛爾蘭都柏林財政部辦公樓(Department of Finance Dublin,2009)

建築選用本地石灰石製作的厚板,為整體賦予了力量感。凹入或與立面齊平的窗戶,其下方均設有格柵,使得新鮮空氣能夠在整個建築物中流通。建築物在各個立面均有開窗並非這座城市建築的典型風格,能夠提供全景視野。

Offices for the Department of Finance_4

愛爾蘭都柏林財政部辦公樓

多以愛爾蘭當地為主的兩人,2008年位義大利博科尼大學所設計的經濟學院,是她們海外首個建築項目,而此作也讓她們一舉獲得2008世界建築節的世界年度建築獎殊榮, 此後,在法國和秘魯等地皆能看見其建築風格蹤跡。

義大利米蘭博科尼大學經濟學院(Universita Luigi Bocconi,2008)

在居住者和生機勃勃的城市之間建立起社區,通過一樓的公共空間,並延續至室內及其上方遮蓋的浮動頂篷,擴展到了垂直分佈的校園之外,讓路人與學生之間產生互動。

義大利米蘭博科尼大學照片由Federico Brunetti提供

Bocconi_3

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University Campus UTEC Lima,2015)

被譽為「現代馬丘比丘」,校園位於一個充滿挑戰性的地點,一側是陷在深谷裡的高速公路,而另一側毗鄰居民區。她們的設計成果是一棟垂直佈局的退台式建築,同時與地形和氣候的要求相呼應。其中的開放空間旨在自然引入來自海洋的清涼微風,並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空調的需求。 點此看更詳細介紹

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照片由Iwan Baan提供.3

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照片由Iwan Baan提供5

秘魯利馬工程技術大學照片由Iwan Baan提供2

倫敦金斯頓大學學習中心(Town House Building, Kingston University,2019)

作為大學正門試圖將校園與當地社區聯結起來的新門戶,將包括學習資源中心、舞蹈室、庭院和咖啡館等設施。建築內部由多個彼此連通的寬敞大廳構成,在物理和視覺上相互重疊交織的兩層和三層空間穿插其中。入口大廳幾乎垂直挑高至屋頂,樓梯彷彿懸吊於地板之間,創造出雕塑般的藝術質感,又同時將建築各層緊密編織在一起。

倫敦金斯頓大學學習中心照片由Ed Reeves提供2

倫敦金斯頓大學學習中心照片由Ed Reeves提供3

國巴黎帕萊索的礦業電信學院集團(Institut Mines Télécom,2019)

開放空間、窗戶、玻璃幕牆和開放式天花板的大量運用讓自然光漏過房間前的走廊,令人們感覺光線穿透了樓宇內部大大小小相互交錯的各種空間。

法國巴黎帕萊索的礦業電信學院集團 照片由 Alexandre Soria提供

法國巴黎帕萊索的礦業電信學院集團

法國圖盧茲第一大學經濟學院(Université Toulouse 1 Capitole, School of Economics,2019)

磚砌支撐、坡道和庭院是圖盧茲這座城市的象徵,城裡遍布著橋樑、牆壁、長廊和石塔,因此她們用隱喻方式將之帶入建築設計之中;由於校園位於運河轉彎處,為了提供舒適宜人的研究和教學場所,在設計每個空間時,都確保具有良好通風與自然採光的特性,而光影與河川映照,更成為特別最天然的妝點景致。

法國圖盧茲第一大學經濟學院 照片由Dennis Gilbert提供

法國圖盧茲第一大學經濟學院照片由Dennis Gilbert提供2

photo courtesy of Grafton Architects 、Ed Reeves、Iwan Baan、Dennis Gilbert、Federico Brunetti、Alexandre Soria

via Pritzker Prize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台中「勤美術館」落成:隈研吾打造一座與自然融合的建築,同步盤點7件海外作品

2024年底,由建築大師隈研吾操刀的台中「勤美術館」啟用。而隈研吾除親臨開幕記者會,也在分享會上,特別介紹了多件與勤美術館設計理念相近、融合自然景觀與環境的建築作品。

位於台中草悟道上的勤美術館,於12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其為隈研吾在台的首座美術館作品。考量到周圍有酒店、住宅、商場、教堂等建築環繞,因此,隈研吾建築團隊賦予場館猶如「掀開大地」般薄而輕透的視覺外觀,並以「唐草」圖騰為設計靈感,運用繁而多變的捲曲弧線,圈起建築及四周的互動動線,使其和諧地與街區、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隈研吾在記者會上提到,「在許多大型開放案中,美術館經常被設置於建築大樓裡,但是勤美術館是從地上長出來的美術館,以相當低調的樣態隱身於環境之中,這是相當特別的。」(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國際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師隈研吾(圖片提供:勤美術館)

而在曲面綠屋頂上,也建置了能灌溉植物的水源循環系統,之後人們也能順著階梯、踏上休憩駐足,欣賞不一樣的城市生態風景。走進勤美術館,也可見隈研吾大量運用木、水、岩或等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在室內也有如置身於森林裡面的體驗;高低起伏的地面設計,也營造出彷彿行走於山谷之間的律動感。

➔ 台中勤美術館12/13開幕!隈研吾在台首座美術館,以自然為本,隱身環境的地景式建築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建築師隈研吾表示,在場館設計上最重視也是最辛苦的一點就是將整面屋頂進行綠化,並將城市與建築、草悟道融為一體,整體設計是一個連動狀態。(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勤美術館室內也運用大量自然建材元素,讓人們進入美術館時會感受到,即使走進室內美術館也有置身森林裡面的自然體驗。(圖片提供:勤美術館、攝影:楊承)

一探隈研吾7件海外建築作品

龜老山展望台(日本,1994)

1994年完工的龜老山展望台,與勤美術館有著相似的設計理念——「幾乎看不見建築本身」,實現了建築與景觀融為一體的概念。隈研吾也特別強調屋頂的設計,在建築的中間打造一個開口,使建築本身與周圍的山坡及城市連結起來。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Mitsumasa Fujitsuka)

國立競技場(日本,2019)

有別於大家多對體育場是厚重的印象,隈研吾以木頭材料及綠化來柔和建築外觀。他從奈良法隆寺屋簷底下的木頭組合排列汲取靈感,並透過精密計算,讓風能容易穿透每個木格柵,使體育場不用開空調,也能保有舒適感。

而在室內,隈研吾希望營造出在森林裡觀賽的氛圍,因此,在座椅設計上,便以落葉為整體意象,透過這些不同色調的座椅,使場內即便沒有太多觀眾時,背景也不會顯得過於孤單。

UCCA 陶美術館(中國,2024)

由於中國宜興素有「陶瓷之都」之稱,隈研吾將建築打造成猶如一座陶器山的形態,並在不同方向結合開洞的設計,呈現通透感,也營造出人與環境融為一體之感。而與當地工匠合作完成的立面,使用當地陶土燒製而成,凹凸不平的紋理與釉藥漸變的色彩,將隨著時間與季節變化,展現出不同的建築表情。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 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Fangfang Tian)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圖片來源: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攝影:Eiichi Kano)

建國先賢紀念園(新加坡,施工中)

多數人聽到「紀念園」多會聯想到厚重莊嚴的氛圍,而隈研吾提出一個更加柔軟、像是公園般,可以與周圍綠意融合的設計。另外,隈研吾也補充,新加坡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綠化做得非常好,他認為每個城市未來都會朝著與綠色環境融合為主軸來發展。

V&A Dundee(蘇格蘭,2018)

隈研吾以蘇格蘭群島壯麗的懸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具有動態感的立面,也將自然的有機感融入建築設計中;建築中央如洞穴般的巨大「孔洞」,連接起人們與建築面向的泰河(River Tay),將都市與自然重新串連起來。隈研吾也在室內大量運用了木頭材質,營造出如自然地形般的溫暖氛圍,期盼這裡成為「城市裡的客廳」。

安徒生博物館(丹麥,2022)

為紀念童話作家安徒生所打造的安徒生博物館,正位於安徒生的出生地——奧登斯(Odense)市中心。而隈研吾設計出一處被大量綠意包圍,同時與周圍社區融為一體、像是公園般的博物館;不同的建築配置與庭園規劃,象徵安徒生筆下的故事,歡迎人們沿著庭園慢慢散步,走進他的童話世界。

古爾本基安現代藝術中心(Centro de Arte Moderna Gulbenkian)(葡萄牙,2024)

這座位於里斯本的新落成現代藝術中心,由隈研吾建築團隊在原有的建築進行增建,其以日本建築中的「緣側」為靈感,並選用葡萄牙的白瓷與木頭為材料,打造一個連結室內與室外的公共廣場,讓人們能在此進行各式活動,使美術館不再是封閉的方盒子,而是能向城市開放的空間。

延伸閱讀

RECOMMEND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於臺博館登場的《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建築特展,與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合作策劃,探索「台灣第一女性建築師」修澤蘭的生命歷程,透過經典作品如陽明山中山樓、景美女中校園規劃、新店花園新城等,從照片、建築圖、建築模型等各類檔案,重建並認識修澤蘭的建築現場,也看見其在戰後臺灣現代建築史上的特殊性。

修澤蘭:突破時代背景的建築先驅

修澤蘭於1949年進入臺灣鐵路局工作,任職期間規劃設計舊板橋車站等相關建築。辭去公職後,在國家建設時期投入全台各項計畫,如克服陽明山硫磺地熱建造的「中山樓」、景美女中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台中衛道中學教堂,更在新店山林開創住宅社區「花園新城」,推出之際引發一陣熱議。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陽明山中山樓(圖片來源:台北旅遊網)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新店花園新城(圖片來源:打開台北)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景美女中圖書館(圖片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當時,在男性從業者為大宗的建築界,多數建築師採取理性、方正的現代主義風格,而修澤蘭的作品則偏向復古主義,其設計重視美感與實用兼具,並著重與大自然環境的結合。修澤蘭堅韌、執著的性格,讓她的建築在經過時代的洗禮,至今仍能被看見並啟發當代的建築人。

6大主題展區,縱覽修澤蘭的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涵蓋「初到.出道」、「獨樹一格的校園建築」、「大屯火山群中的傳奇建築」、「新店溪畔的理想家園」、「相遇.相惜」、「我與修澤蘭-集體記憶累積的現場」等六大主題,縱覽修澤蘭從求學、臺灣鐵路局時期、與伴侶傅積寬共同創辦「澤群建築師事務所」,再到經手各項校園建築案、完成陽明山「中山樓」、新店「花園新城」等代表建築的歷程。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修澤蘭的建築師事務所曾遭祝融,導致其設計的建築書圖全數損毀,僅能從業主(學校、機關)的契約、檔案等進行資料回溯,也令其所留下的建築遺產格外珍貴。本次展覽呈現修澤蘭如何運用建築設計與工程技術達到建築的流動性,同時也首次公開展出景美女中原始建築設計圖檔,從其中可見建築師追求建築細節的用心,也透過修澤蘭的作品,帶領觀眾共同回顧臺灣建築的歷史與發展。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修澤蘭特展!從陽明山中山樓到花園新城,觀看超越時代的另一種建築現場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臺博館)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

展覽期間|2024/12/03至2025/11/02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2樓特展區(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