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極地之南!對於一年之中有近300天颳著冰雪強風的境地,竟讓不少探險家心之嚮往?人類在南極建立科學考察基地歷史約120年,然而當時要想這裡紮營甚至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畢竟冰天雪地裡要蓋一座能阻擋寒風的屋舍談何容易。
不過隨著時序邁進,現今要在南極大陸上蓋間遮風蔽雪的樓房,已不是什麼難事,像是啟用於1984年,由巴西於南極洲設置的「費拉斯少校南極站」(Comandante Ferraz Research Station)正是最好例子,但這裡所稱的是浴火重生後的全新研究站。在2012年因燃料外洩慘遭祝融的研究站,當時基地幾乎付之一炬,如今時隔8年,巴西政府斥資1億美元(約新台幣29億元)打造的全新基地,在巴西建築師事務所Estúdio 41操刀之下,終於在前陣子重新落成啟用,而兩層樓俐落有形的嶄新研究基地,更被紐約時報讚譽為「地球上最酷建築」,並表示不知情的人見著,勢必會被誤認為這是南極洲上的藝術博物館或精品旅館!
要如何塑造地球上最酷的建築?依據1959年的南極條約(Antarctic Treaty),南極洲只能作為研究考察之地,但在越來越多科學家來到這塊大陸後,無論是短期停留或長期研究,對於空間基地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全站坐落在喬治王島(King George Island)的凱勒半島(Keller Peninsula)上,煥然一新的巴西南極研究站,擁有多個實驗室以及住宿空間,外觀俐落有型的建築造型,無疑是半島上耀眼的一座地標。
自20世紀以來,南極上的研究站建築多是實用導向,像是英國哈雷6號(Halley VI)研究站,並有泰半屬於臨時性質,只求能耐得住冷冽氣候,讓研究科學家得以有個落角處,然而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研究設備需求也越來越複雜期間,臨時性質的研究站儼然需做出改變,而遭受無情大火摧毀的巴西南極研究站,則可望作為新世代的研究站建築示範,藉由精心規劃的建築,涵蓋美感、營運效率、耐用性與能源使用等,在地球上這片最寒冷之地發揮最大效用。
考慮凱勒半島的地形和遵循節約能源原則,全新研究站將周邊動植物的自然生存環境也納入設計中,這樣設計優點不僅能盡量減少建築物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更可以將建築劃分為多個功能區域使用。在9.1公尺高的上層包含臥室、公共區和餐廳、客廳使用;5.95公尺高的中層則被用作實驗室、操作室和維護區;2.5公尺高的低層樓則做為研究站的倉庫和車庫。此外,建築也規劃出會議室、禮堂、圖書館等空間,建築高度更能隨氣溫和冰層融化情況調整,讓整個研究站實用性與美感兼具。
為了讓身處熱帶氣候的巴西科學家,能夠在南極這氣溫動輒負攝氏51度,或風速高達160公里的極端氣候下,仍舊能有舒適的工作環境,Estúdio 41 團隊事先詳細考究了能源使用率、建築耐用度及營運使用情境,主理建築師Emerson Vidigal表示:「身為一名建築師,我們更關心人在當下的舒適感,因此我們開始創造一種會提升幸福的氣氛。」。
Text:方敘潔、Ian Liu
via Estúdio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