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省道台一線轉進田尾鄉民生路,來到打簾村,此地是田尾植物產業的起源,如今也是台灣園藝產業的核心,很難想像這一條鄉間小路,卻是全台園藝植物流行的操盤手,而台灣仙人掌與多肉植物的發展歷程,田尾園藝業者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田尾早期主要種植柑橘果樹,因為當地土壤為濁水溪沉積黑土,加上氣候穩定少颱風侵襲,漸漸有少數農家兼營培育起苗木。在日治時代的大正年間,田尾已發展出專門職業,並在昭和年間成立組織,田尾園藝漸漸發展成一門產業。1981年左右,田尾被畫定為台灣獨一無二的「園藝特定區」,確立了植物苗木流通中心的定位,而台灣仙人掌與多肉植物的發展歷程,田尾園藝業者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荷蘭人的無心插柳
在極端氣候下演化的多肉植物(又稱肉質植物),定義上為具有肥大的葉、莖、根等器官,以利於儲藏大量水分,適於生長在沙漠與海邊等乾旱地區。以上述為廣義界定,多肉植物可涵蓋景天科、大戟科、阿福花科等,而仙人掌科亦屬於多肉植物的一種,也是台灣接觸多肉植物的開始。
台灣引進仙人掌植物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荷蘭統治時期,荷人自爪哇大量引進食用或觀賞植物,當中有許多原產自中南美洲的植物,像是銀合歡、含羞草、仙人掌、釋迦(番荔枝)等 註1,如今澎湖島大量生長的食用仙人掌「金武扇」(Crab Cactus)也是引進後適應在地的結果。直到1950年代左右,非食用的觀賞性仙人掌再度引進台灣,已站穩花木園藝產業的田尾,便成了重要的推動者。歷史超過一甲子的「農村仙人掌園」已故傳奇創辦人葉福棋,即是田尾最早種植仙人掌的先驅業者 註2。
早年田尾業者鮮少直接對日貿易,大多委託嘉義的蘭記書局來統購。蘭記書局創立於日治時代,為台灣第一家現代化書局,曾與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連橫的連雅堂書局、林獻堂的中央書局,並列為「台灣四大書局」。最大不同的是,蘭記書局在光復前主要專營日文書進口生意,而光復後卻意外成了日本花苗市場中央商事的貿易渠道。
顛覆多肉植物的定義
早期大型仙人掌的價格好,漸漸吸引田尾其他業者轉種,算是第二、三波跟進的「生源仙人掌」,營業歷史算來也有30年以上,園內動輒歲齡超過10年的大型仙人掌如長成3公尺樹形的團扇仙人掌,高達2公尺的柱狀仙人掌「大鳳龍」,直徑30公分以上的圓形仙人球「金琥」等,都是早期流行的品種。三兄弟經營者之一的江火生老闆談及轉作緣由,主要是因為整體薪資提高,種樹需要挖洞或搬運作業,已非家庭集體勞動可以完成,得僱工作業不可,當種樹成本越來越高,根系淺的仙人掌,種植作業較容易,又具有奇花異草的新鮮感,因此吸引業者轉作。
長久以來,台灣多肉植物發展主要跟著日本流行走,大約2000年左右台灣消費市場嗅聞到日本多肉瘋,打破長久以來「仙人掌即是多肉植物」的刻板印象,性質完全不同的多肉植物,以超可愛姿態迅速席捲市場,並且援引國際園藝市場的廣義界定,「凡有肥大器官可儲水的植物」都可以納入多肉植物領域,過去從沒想過的洋蔥(石蒜科)與蘆薈(阿福花科),竟也可以歸屬在多肉家族。
歷經十年醞釀期,加上網路時代來臨,降低了進口貿易的難度,國外多肉植物圖鑑上的各類品種,陸續有業者或是瘋狂玩家自己引進,而田尾業者在兼具培育、大盤、產銷、合作的多元角色下,已訓練出一身育種技術,也跟著學習多肉繁殖及育種或混種等技術,這使得多肉植物的推廣有爆炸性成長。
最明顯是,從前被認為「稀有」的品種,也漸漸地變成了「普及」,價格也有大幅度波動。舉例來說,被稱為「多肉界萌物代表」的熊童子(景天科銀波錦屬),三年前的5寸盆價格從300元喊至500元,甚至還出現一盆難求的現象,如今3寸盆價格不到百元即可入手。另外,被喻為「有生命的石頭」的石頭玉(番杏科生石花屬),也曾經小小一顆動輒要價近千元,如今「市場肉」(市場貨,又稱普貨,即一般品種)僅100至200元即可入手。
當然,在精益求精的心理下,專業玩家則轉追求具有出錦、綴化、石化現象的特殊變異品種。當台灣園藝業者手上擁有越多素材,意味著可發揮的空間也越大,近年來在大型園藝造景也出現所謂「沙漠景觀」的風格,便是從一株小小多肉植物冒出的新變革。
註1:推測是由西班牙人先引進菲律賓,再由荷蘭人帶進爪哇與台灣。
註2:根據葉福棋採訪紀錄,陳光由、葉福棋、張義禮、陳木己、陳添福為田尾最早的五位仙人掌王。
文|李佳芳 攝影|詹筱苹 圖片提供|酉 succulent & artwork、綠果庭園、生源仙人掌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20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