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瀚如的策展經歷,短時間要介紹也說不清,「他是策展界的李安」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比喻,誰像誰、誰能代表誰,都不過是以偏概全。但若這個說法能交換大家的關注,在文章的開頭,且容許先犯下此必要之惡。
今年57歲的侯瀚如,策畫過的展覽超過100檔,把展覽如書冊般堆疊,差不多是兩倍身高的高度。
27歲移居法國,10年之後,他和知名瑞士策展人漢斯策畫的《移動中的城市》(Cities On The Move)甫落幕,巡迴歐美亞等國、動員上百位領域迥異的創作者,打破藝術、建築、社會的界線,將亞洲城市化發展推向全球化中心。47歲的他,已在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任教,威尼斯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里昂雙年展等等,一長串國際策展履歷早已寫不下。
如今來到57歲,他是羅馬義大利國立21世紀美術館(MAXXI)藝術總監,正埋首策畫美術館的10周年大展。他選取歷年展覽裡1,000件以上的作品,重新編排在五大主題之下,探討資本主義全球化、民主制度的發展和危機、後殖民主義與移民議題、環境生態,以及人類面對科技與世界,越趨上帝般自信主宰一切的心態。「這是我們在慶祝周年的時候,所提出藝術創造如何回應現實挑戰的,最有意義的課題。」他為美術館10周年開出課題,面對自己的每一個10年,也都沒有鬆懈。
說話的是作品,不是展覽
「我還是有點前衛主義的背景在,相信藝術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想像、精神和行動的自由,包括政治上的自由,這是很原始的出發點。」但好的藝術作品未必構成好的展覽,策展人斡旋其間,同時得幫助藝術家表達自我,又得用非說文解字的情境語彙,讓觀眾進入藝術家的想像。
探究侯瀚如一貫的策展,都是研究並展示藝術家的工作,製造一個話語與想像互動的空間,提出對當代文化的急迫問題。全球化、都市化、戰爭、殖民、離散經驗、混血文化等,都曾出現在他的策展論述中。「什麼叫好的展覽?歷史最後會告訴我什麼是會被記得的,好的展覽涉及到的,都是在當下、當代文化裡最有挑戰性的問題。」
提出問題的是策展人,回答問題的是藝術家,「一個展覽最後,還是藝術家的作品在說話,是在作品之間對話中形成的情境和表達。」他舉例,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需要很安靜的欣賞空間,另一位則需要很強的聲光,固然可以把它們分得遠遠的,中間還隔著牆壁。但侯瀚如不這麼做,他希望作品之間能有互動,他會和藝術家坐下來討論,需要安靜的作品能接受多大的干擾?需要聲光的作品是不是能在某些時間限制音量?他形容這是「很有意思的談判過程」,更占了工作日常的多數。
展覽從來都不是策展人憑空想像而來,雙年展動輒上百位藝術家,他就得逐一研究作品、思考交互關係,並聆聽藝術家的需求。就算是舊作,他也思索如何重新詮釋,跟展覽的語境發生關係。他說,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放到歷史性的展覽,它會說歷史性的話,但它也可以放在今天的展覽,回答關於當今戰爭的問題。
美術館的下一步?年輕策展人請回答
如同他為歷史名畫找到現今的話語,2013年接任MAXXI藝術總監後,也把多年獨立策展的經驗帶入機構,將過往美術館著重藝術、歷史的循序演變,拉向與現今世界變化的聯繫。每年都會有1∼2個國際大展,他首先尋找主題的合適性(relevance),「我既然在義大利的國家美術館,我就去探討義大利在世界發展的文化形成,是受什麼樣的機制影響,發現它和地中海文化的關係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就選擇伊朗、伊斯坦堡、貝魯特等一系列地中海藝術家的作品作為我們展覽的主線之一。」在議題上他看得很廣,在形式上也開拓得很早。現今熱議的策展結合劇場與表演藝術,在他1989年參與策畫的《中國現代藝術展》(China/Avant-Garde)就已出現。那策展與數位合流,過去設科技總沒有現今發達吧? 1997 年約翰尼斯堡雙年 展,他策畫的《香港等等》(Hong Kong, etc.)就以網路為媒介,觸及 後殖民政權轉移的議題,還和今日香港的情勢遙相呼應。
「新的問題並不是展覽的形式,我想最新的挑戰,是大家還不清楚的一點,當代藝術的前途是什麼?在數位時代,所有內容都在網路上,美術館要做什麼?」他說這很像實體與網路商店,兩者愈糾纏不清的關係,網購巨頭紛紛開設線下商店,實體店則嘗試無人商店,然而無人商店經營沒多久又倒閉,大家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下一步美術館會是什麼樣子?我特別希望年輕一代的策展人來回答這個問題。」
策展愈是有權力,就愈要削減
作為第一批前往國際的中國策展人,侯瀚如成名得很早,「我從來沒有想要代表什麼東方西方,種族或膚色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怎麼跳出原來自己文化的限制,千萬不要因為面對廣闊的世界不知所措而躲回自己的文化,特別是民族文化,這是最糟糕的。」理由很簡單,他說,做人最重要的是獲得自由。
從最初連策展一詞都還沒出現,到現在全球展覽百花齊放,侯瀚如倒有著不同觀點,「愈是當它(策展)有權力,愈是要減少這種權力。」這場質量和數量的辯證遊戲,奪得權力與矚目的,往往已失去了原有的獨創。他不時警惕自己不要掉入主流的陷阱,一旦到了主流,就要趕緊退到邊緣,或者開闢新的邊緣,「我認為自由是很重要的,每個人都應該問一下,我喜歡這個東西,是我真的喜歡的嗎?還是別人告訴我要喜歡的?」他真的很會提問。他說策展是興趣,但有興趣就要有責任,所謂責任不是得到多少人喜歡,而是能不能提出讓人持續思考的問題。
為什麼喜歡看展?為什麼嚮往策展人?為什麼侯瀚如名聲這麼響?或許比起文章裡的每一字句,當你真正走進他的展覽,重新質問這些問題,誠服抑或批判,才是認識他的開始。
侯瀚如
1963 年生於中國廣州,現任羅馬21 世紀美術館(MAXXI)藝術總監。曾為美國舊金山藝術學院(SFAI)展覽及公共項目主任、展覽和博物館研究系主任、荷蘭阿姆斯特丹皇家美術學院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州沃克藝術中心國際藝術顧問委員會成員、中國當代藝術獎評委。至今策畫超過100 檔展覽,包括1989 年《中國現代藝術展》、1997 ∼ 1999 年間的《移動中的城市》,以及威尼斯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光州雙年展、廣州三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里昂雙年展、奧克蘭三年展及深圳建築和城市雙年展等國際大展。
文│張以潔
圖片提供│MAXXI
完整內容以及欲知更多策展之道,請見La Vie2020年4月號「策展的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