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每一刻都在與時間協作,只是這關係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許多。
時間,是夥伴、是競速對手、它帶走一些什麼、卻又在心裡留下些什麼。我們大多時候生活在時間裡,而創作的時候,得以在時間的裡裡外外穿梭;甚至,可以跳開線性時間,顛覆、調動、破解它。於是,因為創作,無論在時間的裡或外,我們都是自由的。
那麼地球上的各個角落,它們各自的時間觀又是如何呢?藉由7位居住在不同城市的風格達人,談談城市裡流轉的時光!
移居屏東2年的紅氣球書屋店主林彥廷
在屏東這座城市,有時我感受不到時間的存在,在前往海邊的路上、在浪輕撫的田間、在絲綢似的雲霧裡。堅硬的珊瑚礁岩被時間碾出細柔綿長的砂灘,永恆的日頭卻因遲到五分鐘而錯過那場美好的夕陽,早晨孩童稚嫩的聲線會沿著百年古城上學去,時間在此地似有若無的交錯。我想,或許時間不是在這個城鎮生活的標準配備吧(笑)
在台灣工作22 年的日本學者片倉佳史
在日本大家都很忙,工作和上學的地點也距離很遠,有些人單趟就要耗費2 小時,等於一天會有4 小時在路上移動,但大家都會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比如看報紙、雜誌、書籍或Youtube,也有人選擇睡覺休息。我的職業是作家,我習慣在車廂裡思考、寫東西,或思考整理新的計畫案,但我已經在台灣居住22 年,很習慣工作和住家距離很近、通勤時間短的生活方式,已經無法習慣日本的通勤時間了。
成長於香港、移居台灣10 年的文字工作者兼攝影師梁大文
地鐵站裡的手扶電梯很快、小巴開得很快、食物上桌很快、收銀台速度很快、街上的人與人緊貼著以最快的步伐移動;在人潮擁動中、時光推擠中的香港,總教人想找回放慢的理由。有時候我會跳上港島最慢的交通工具──電車,找個角落用最慢的速度,欣賞最快的風景;有時候我喜歡沿著山頂纜車的軌跡向山上走,在寧靜緩慢的半山回看近在咫尺的都市繁忙。快的香港容易讓人累,換個地方停留,總會找到自己的慢風景。
住在巴黎16年的創意人何桂育
走在巴黎街頭,我們很容易分辨觀光客或巴黎人,因為走路飛快、趕著擠上地鐵、匆匆奔出車廂的都是巴黎人。真實的巴黎生活緊湊,專業職場的工作效率極高,因為這裡人工薪資高昂,是一個無法浪費時間的城市。除了受邀作客必須禮貌性晚到,巴黎人一向準時。開會不超過一個小時,因為會議太長沒有意義。工作就是要有效率,而多的時間,就該花在享受生活上。
住在芬蘭16年的作家翠珊
芬蘭人的時間感是一種對平衡的追求,平常工作其實因為務實又直來直往很有效率(不是那種很急很快的衝衝衝效率,是詳細規畫長遠的效率這樣才不用做白工也才有方向),但是一到夏日長假,人就會消失一個月到森林湖邊慢生活,工作可以完全停擺不管,每年就是在這種有長期的效率+一定要放空慢生活的平衡循環度過,這就是芬蘭人的時間感吧。
定居德國16年的台灣人伊佳花
德國人重視慢活,即便是上班遇到車班誤點,也多只是無奈一笑嘆聲氣。但不代表德國人「沒有時間觀念」,小至嚴格遵守食品包裝上的烹煮時間,大至出門度假的時間設定,都有一番堅持及計算。至德國定居後,一開始因台灣原來的生活態度,受不了德國人的「僵化」,逐漸融入後才了解,前置準備越精準,執行時出錯越少,應變時間越多,也因此愈有條件慢活。
旅居紐約1年半的文字工作者翁琬柔
在紐約,分辨當地人跟觀光客最快的方法,就是觀察行人。在路口乖乖等紅燈的鐵定是觀光客,理直氣壯穿越馬路的人,一定是紐約客,當地人的耐心有限,絕不會浪費在等紅綠燈上。紐約人步行的速度排名世界第八,我在台灣總是被朋友抱怨「妳走那麼快幹嘛?又沒在趕時間!」,來到曼哈頓後無縫接軌當地人快速的步伐,在這座高壓的城市,時間分秒必爭,放慢步伐品味生活這件事,只能留到度假時享受。
插畫:手路工作室